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总纲纲要》提出:“展望21世纪将是一个资讯爆炸、科技发达、社会快速变迁、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因此,跨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最有效载体。在新课程标准下,其基本理念是: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地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学习地理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引导学生从显示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的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懂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认为: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3、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让学生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关健在教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前提。根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至少要做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引导学生反思,最终获得合理的解释。
3、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有如下变化:
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在全人发展的理念中,是一种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的结合与统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承认人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持完美主义态度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没有失误。
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去,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即: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方面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传统的教学支配、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忿围;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教师要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应转变教育性教学这一观念,把发展性教学纳入教育的最终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把人作为管理、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健康发展人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动力,人是世界的主人,因而也就成了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从这个意义出发,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本位日益受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人的素质的提高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考虑到人,我们将失去一切。因此在改革中我们的主导思想是实现从“控制人”到“着眼于人、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潜能”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点,将积极因素调至最高点。实践证明,只有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取得扎实的教育效果,才能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最有效载体。在新课程标准下,其基本理念是: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地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学习地理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引导学生从显示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的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懂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认为: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3、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让学生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关健在教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前提。根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至少要做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引导学生反思,最终获得合理的解释。
3、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有如下变化:
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在全人发展的理念中,是一种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的结合与统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承认人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持完美主义态度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没有失误。
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去,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即: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方面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传统的教学支配、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忿围;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教师要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应转变教育性教学这一观念,把发展性教学纳入教育的最终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把人作为管理、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健康发展人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动力,人是世界的主人,因而也就成了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从这个意义出发,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本位日益受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人的素质的提高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考虑到人,我们将失去一切。因此在改革中我们的主导思想是实现从“控制人”到“着眼于人、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潜能”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点,将积极因素调至最高点。实践证明,只有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取得扎实的教育效果,才能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