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论引导r——以《知识》半月刊(1946—1949)为考察对象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半月刊是解放战争时期以东北知识青年群体为受众对象的政治宣传刊物,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大力破除东北知识青年的盲目正统观念,构建东北知识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知识》半月刊舆论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塑造中共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帮助知识青年认清革命形势,为知识青年释疑解惑,提升知识青年科学文化水平.其舆论宣传策略,体现在以党的中心工作为主线,结合东北知识青年的客观需要和思想实际,运用典型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为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在完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人利益损失之上的,这种选择无法保障个人利益的有效实现.若要个人利益得到有效实现需要遵从伦理道德的选择,即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伦理选择引导人们在日常行为中遵守社会生活秩序和规范,而不是从趋利的角度去获得直接的利益和达到欲望的实现.因此,伦理选择优于欲望选择.个人是伦理选择的主体,伦理选择是基于人性的选择.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需从社会与人的关系角度分析,主张通过建立保障机制以实现个人利益,有效地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最少数人的利益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孕育的伟大抗疫精神是进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鲜活内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向度,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协同价值;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向度,契合教育目标、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向度,提升引领力、增强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注重渗透性.这三重向度,揭示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契合和实践对策,不仅阐明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应然和
情境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在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校史人物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对传统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发展,也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经验的守正创新.将情境体验作为校史人物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动再现校史人物故事、传承人物品格和精神,还能有效发挥情景体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指出情境体验在校史人物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就是从“真、美、情、思”四维度情境体验入手,以此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体变迁丰富多样.其诗体变迁的历史主要表现为形式之变、内容之变和风格之变.其变迁的特点主要有:一是诗体观念的成熟发展,二是对形式之美的高度关注,三是对诗体革新的全面探索.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学自觉是其关键的理论背景,社会文化环境是其诗体变迁的重要现实条件,前代有关诗体的探索是其不可或缺的诗学渊源.作为一个文体自觉的时代,从诗体发展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诗歌,有助于从诗体发展的角度厘清该时期的诗歌历史,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认识.
满足需要论是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支,在西方价值哲学体系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我国学者认为此理论存在着与马克思价值论在认识上的趋同问题;对主体需要认识和客观性质认识的问题;对个体需要的合理性认识问题;只识需求主体,忽视行为客体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满足需要论?基于马克思主体价值论:(一)正确认识此理论享乐主义思想的本质,不能够将其作为判定所有事物的唯一标准;(二)合理区分此理论与马克思价值论差异,要从本质上进行区分,从认识角度进行划分;(三)坚持科学理性思维来理解此论的价值,科学合理界定其应用范畴,推动价
《人性的枷锁》是著名作家毛姆的具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到中年的人生成长经历,而书中许多情节来源于毛姆本人真实的经历.结合毛姆的成长之路,以创伤理论分析菲利普的创伤痊愈之路,发现尽管菲利普早年经历了双亲亡故、寄人篱下、校园欺凌,以及后来在爱情上遇人不淑等创伤,但幸运的是,在他的伯母关爱下,在他的女友莎莉全然接纳下,菲利普近乎奇迹般地走上了痊愈之路,脱离了之前扭曲的爱情生活,满心欢喜地与莎莉结婚,过上有妻儿陪伴的安定生活.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承担着艰巨的宣传任务.在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党政军各级组织和苏区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标语逐步发展,成为当时进行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式.中央苏区时期的标语传播具有传播源的特定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利益的鼓动性等鲜明特征,不仅为扩大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动员工农群众和争取白军士兵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且对当前的宣传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特征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把握才能被揭示.首先,针对当时对隐喻褒贬不一的局面,亚里士多德通过创立《诗学》和《修辞学》确立了隐喻的重要性地位.一方面隐喻通过哲学在修辞学中承担了以论证为指向的说服功能;另一方面隐喻通过哲学在诗学中承担了以模仿为指向的净化功能.其次,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词分析具有语词替换理论的假象,但通过以言说的“明晰而不流俗”为归旨进行解析,隐喻词凸显了它与诸词类的内在关联和主导性地位,进而说明隐喻更是在话语层面上的语义迁移.最后,隐喻作为一种天赋并非诗人的特权,关联相似性的想象力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主要职责.通过大庆市图书馆扶贫工作队的调研,发现该市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阅读问题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课余生活单一;缺乏阅读环境,阅读氛围不浓厚;阅读资源不足,缺乏有效阅读引导.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稳定阅读场所,提供文体设施资源;开展儿童分级阅读活动,引导有效阅读方向;结合当地需求,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从而为留守儿童提供阅读服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乐观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阅读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提升认知,是促进乐观的有效方式.通过测评和访谈等方式对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240名本科生进行调研,发现开展乐观主题阅读活动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乐观水平.心灵共鸣和净化、积极语言暗示、乐观解释风格诠释问题和领悟更高层次思想境界,是阅读促进乐观的重要机理.鼓励大学生阅读乐观主题书籍、创造阅读环境和进行阅读指导,是培养大学生乐观心态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