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的自然诗歌浅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蒲宁生平及诗歌作品综述
  伊凡·亚力克塞维奇·蒲宁,俄国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尤以小说见长。在1933年凭《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蒲宁就已凭诗歌在文坛崭露头角——1903年(一说1901年)出版的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院的普希金奖。
  从1887年蒲宁发表了第一首诗作《乡村乞丐》到1952年,其诗歌创作数量颇丰。名篇和代表作有近150首,和自然相关的描写在蒲宁的诗歌中频繁出现。据内容来看,蒲宁的诗歌大多已被人们归纳划分成三类:咏景诗、感怀诗和爱情诗[1]。本文从诗作中的自然诗类出发,浅谈蒲宁诗作中自然景象呈现的背后意义。
  二、自然诗歌的基调及表达方式的丰富多样
  纵观蒲宁所有的自然诗,虽然被描写的对象及地点多样,但诗作中流露出的“消沉”基调贯穿始终。
  如《十月的黎明》一诗中所写,“牧场上/睡意尤浓的寒雾/泛出暗淡的银光。黑黑的芦苇/吸足了水分,腾起氤氲般的潮气,晨飔吹得芦苇沙沙生响。”[2]整节读下来,行文风格的低沉给安宁的景象蒙上了厚重的悲凉感。景色唯美,可压抑难去。诸如此类的表达在蒲宁的作品中不胜枚举,如《祖国》《午夜》等等。
  蒲宁的自然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用多样的修辞来丰富表达方式。
  如《在草原上》一诗中的比喻:“神秘地游动着/像蜡烛一般闪亮的狼的眼睛……”[3]该比喻精准新奇,这样令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体验的描述技巧在情感上带来的冲击感极强。另一种修辞——拟人——在其诗歌中也屡见不鲜。如《衰落》这首长诗中写道“茶炊在呻吟,屋子无声地对我说:‘老兄,多么空虚,多么愁闷!’”这样直白的情绪表露把读者拉回到彼时彼地,令人身临其境。
  善于营造画面感是蒲宁自然诗歌的另一特色。如短诗《旷野》[4]中描绘的乌鸦啄食尸骨的动作图景有很强的画面感,萧肃悲凉;相较之下,作者心底温存的故乡回忆是柔和完整的。现实和虚拟的对比描写除了表达对回不去的故乡的哀伤,也有看到“美”被销蚀的愤恨之情。风格迥异的另一首诗《威尼斯》[5]也有这一特点。该诗中诗人和威尼斯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每一句诗行都在勾勒灵动的画面,合到一起又是一幅社会百态图景的展现。上述特点在作者对异域风景的描绘中尤為突出,如诗歌《锡兰》《印度洋》等。
  透过景象描写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蒲宁的诗歌中也有显著表现。以《远方还雷声隆隆,乌云却已消散……》[6]一诗为例:一时的积极情绪直接影响了作者看待周围事物的视角,景色的不足更完全可由心情补全,由此可见诗人明显的感性特征。
  表达方式的变化让蒲宁的作品不致单调而变得丰富,虽然在自然诗类作品中作者针对的主题和描写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写作手法的转换,让读者在感受自然景象外得到更多细腻的情感体验。
  三.透过自然诗歌看诗人的内心坚守和追寻
  读蒲宁的自然诗歌能观景也能观心,其诗歌的上述风格特点可从众多现实因素去探求。
  首先,蒲宁曾有一段成长经历在乡间度过,故乡和自然带给他的归属感无法被任何事物取代。因此诗人对自然的感情不像过客般限于好奇,而是有无法拆解的依赖。透过诗作可看出作者情感上的真正落差在于自己终其一生追求美却不得的无奈。
  其次,蒲宁祖辈传统贵族的出身和地位让他的思想认知中保留了传统封闭的一面。作品中大量以自然景象为描写对象的诗篇,既在缅怀过去,也在表达对现实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再次,正是乡间生活的美好回忆,让蒲宁将自然看作一生可靠的依托, “回忆往昔”总能带给他最大的慰藉。靠回忆带来的踏实实质上是虚幻的瞬间感受,往往引入一种更深的落寞和伤感。由此,纵览蒲宁作品便会发现诗歌部分的总体基调一直是喜忧混杂,朦胧难言的哀苦更是占了多半情感表达,这样诗文风格的形成或许可理解为是诗人终其一生追求往昔般的简单美好却不得的结果。综上所述,诗歌中流露出的种种来回往复复杂矛盾的情感也有渊源可寻了。
  此外,作者在国外流亡时间长达33年之久,留下了较多关于异国异乡的诗作。只是越到晚年被隔离和不被接纳的感受愈深,加之生活潦倒,希望重回祖国的愿望便愈发强烈。这样描述异乡自然风景的诗作,其实也是诗人借自己童年时代积累的对自然的情感来微妙含蓄地转达对祖国的思念和重回祖国的强烈愿望。不过最终结局也不尽人意:作者还是未能如愿,逝世于巴黎。
  四.结语
  蒲宁深谙人生难如意。当自己一生的起伏颠沛不断时,大自然便成了最好的聆听者。自然在蒲宁眼中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的好友和心灵归属,更是他终其一生求而不得的美。自小经历家道中落,一生的挚爱又来来去去,几十年无所归依的流亡生活,怀念祖国却无法靠近的苦楚,晚年生活的潦倒……蒲宁珍藏了最美的回忆,也饱尝了生活的苦涩。纵览蒲宁的诗作会发现在他的认知里可遇不可得才是美,能留住的不过是表象。所以能让蒲宁感到身心稳妥安宁的不止是故乡,是自然,更是他一生追寻的不断凋零的美。
  注释:
  [1]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页。
  [2]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3]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4]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5]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6]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参考文献:
  [1]《蒲宁文集》,戴骢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11月。
其他文献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展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接连不断的苦难。本文从造成福贵苦难人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福贵一生苦难的客观原因有传统的思想桎梏,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贫穷环境,主观原因则是与自我精神追求和默默承受一切的态度有关。而在苦难的折磨下,也使得福贵自身得到成长。  关键词:苦难;逆来顺受;坚韧;淡然  作者简介:田娟(1985.2-),女,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简介:刘凯旋(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的一篇演说词,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出版管制法的批判观点。这篇演说词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不必多言,它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号角,是人类历史上振聋发聩的一笔。这本演说词的发表距今已经快400年了,在《出版管制法》已
摘 要:《妖猫传》中讲述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故事情节,这首《长恨歌传》是白居易在其三十五岁时所创作的一首诗,创作年间正直唐宪宗元和年(806)。这首诗词是白居易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被后人广为流传。并在当代电影《妖猫传》中被采用,被后人传颂,《妖猫传》中将长恨歌的情结完美的融入到了其中,将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情感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下文将针对《妖猫传》中的长恨歌的情结展开探析。  关键词:《妖
摘 要:作为新月派的领军人物,徐志摩是白话新诗语言艺术、诗歌体式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展现了不羁的才华与个性,自由灵动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作:“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构思出人意料,却又不失自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研究徐志摩的诗歌,有助于我们对新月诗派的更好了解。  关键词:徐志摩;艺术特色;音乐美  作者简介:马晓兰(1998.5-),女,甘肃广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
摘 要:《达洛卫夫人》中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在自我追寻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自我选择,其行动造就了达洛卫夫人,作为达洛卫夫人的克拉丽莎又承担起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成为了 完美的上层社会贵妇人,而这正与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合。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重新解读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深入剖析小说中女主人公从克拉丽莎到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之路,旨在揭示作品的存在主义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伍
摘 要: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掀起的“村上现象”热潮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至今有增无减。因村上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著称,《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别具特色的,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通过对山、草、风、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衬托剧情以及人物的心理,给读者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感体验。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如何将这细腻自然的景物描写准确传达出来至关重要。  关键词:景物描写;《挪威
摘 要:本文主要对茨威格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核心陌生元素在文本叙述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从叙事学角度入手,解读陌生这一内核赋予文本的意义,并从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分析陌生动因的功能意义及文化背景含义。  关键词: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陌生;遗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茨威格小说里蕴涵
摘 要:虽然“汤饼”本指水煮面食,与“茶”有异,但黄庭坚依然根据二者兼具“汤”和“饼”的特点,在《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一诗中给“汤饼”一词拓展了一个新的意义,即以“汤饼”指代茶。这一意象指代的变迁体现了黄庭坚诗中独具的心裁,为“以汤饼指代茶”的写作方式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黄庭坚诗;汤饼;茶;面  作者简介:程楚峣(1993-),女,汉族,四川自贡人,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几百来页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平生得意之作,与其说这是一部开标立范的经典传记,不如说这是一封迟到已久的情书,是千年以后的另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向千年以前的那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高声问候。  林语堂写苏东坡,诚如他自己所言,“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引言:  布莱士.帕斯卡尔 ( Blaise Pascal )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同时也是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辩护家。在他的著作《思想录》中,他写到:“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来源与一件事情,那即是不懂得如何安静地呆在房间里。”(Blaise Pascal, 1991),帕斯卡尔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人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