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成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3538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展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接连不断的苦难。本文从造成福贵苦难人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福贵一生苦难的客观原因有传统的思想桎梏,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贫穷环境,主观原因则是与自我精神追求和默默承受一切的态度有关。而在苦难的折磨下,也使得福贵自身得到成长。
  关键词:苦难;逆来顺受;坚韧;淡然
  作者简介:田娟(1985.2-),女,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
  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会经历从生到死这一生命过程。因为独特,所以每个人生活的状态都不相同。在余华的笔下,福贵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但比起福贵憨厚、朴实的形象来说,给我们更深刻的印象是福贵比祥林嫂还悲惨的人生经历。
  一、造成苦难人生的原因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苦难是生活的点缀。福贵一生苦难的经历除了与自身相关,还与历史、社会、国家等相关。
  (一)传统思想桎梏
  1.“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宿命论”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方。“它是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禍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人无法改变。”在中国的社会中,大家都相信“命”是上天安排注定的。人拥有的一切生来就是安排好的,在自我的思想观念中深深地受到“宿命论”的影响。在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尤其相信上天安排,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会得到解决,一方面放任自流,一方面在内心安慰自己。“后来我就想开了,觉得也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我啊,就是这样的命。”福贵因为把家产输给龙二没有被拉去斗地主,没有因此被枪毙,保住了生命,他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福气,因此感到幸运,相信命,并对以后的命遐想无限;根本没意识到这是社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他不但相信自己的“命”,也认为周围的人和物的“命”也是由上天注定的。“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女儿凤霞发烧留下残疾,在能结婚的年龄没人娶。福贵认为命让凤霞注定苦一辈子。“想来想去这都是命,只是苦了老孙头,家珍总觉得这灾祸是我们推到他身上去的,我想想也是这样。”孙老头是因为与风水先生不认识,没“关系”,他的屋子才会被献出炼铁。福贵没想到事关人情世故现实生活,却认为是由于孙老头个人的命不好而导致。“把它卖掉总比宰掉它好。羊啊,是牲畜,生来就是这个命。”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福贵思想都被“命”所束缚。人只有在遭遇苦难而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才会相信一切都是命,是上天的安排,从而安慰自己继续面对以后的生活。
  2.封建等级思想影响
  中国的等级观念已形成一种传统,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1.贫穷的生活环境
  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没有人喜欢过贫穷的生活。福贵有过富裕的生活,但更多过的是贫穷的生活。福贵和龙二赌博输光家产,还完赌债,一家人从世代居住的屋子搬到了茅草屋。从地主到佃农仅仅一步之遥;茅草屋,是他贫穷生活的开始。“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我从没干过农活,学着村里人的样子干活,别说有多慢了。看得见的时候我都在田里,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我还要下地。”靠自己种粮食交租养家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从富家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自力更生的生活是他能够活下去的基础。
  2.动荡的政治环境
  国共两党内战及其解放战争之时。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苦难,它使人颠沛流离,背井离乡。“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生在世,最感到悲哀事情便是与自己相熟的环境,最亲爱的家人朋友相别,而最感到快乐事情便是相交了懂得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在福贵去给母亲请郎中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离开家人,离开家乡。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性,重要的经济支柱,福贵的离去让剩下的家人生活更加贫困。被抓壮丁是最直接引起其母亲去世,女儿发高烧没钱治病成疾的主要原因。福贵失去曾经一起共生死的战友春生。也是因为这段友情,他很无奈地接受儿子去世这一事实,妻子家珍因失去儿子而重病。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相继失去女儿、妻子、女婿。最后福贵带着外孙回到了乡下,在包产到户中分到一亩半的地,勉强着维持着一老一小的日子。在有地的情况下,福贵也只是一个老人,纵然想要过得更好也有心无力了。他苦难的一生也在此间达到高潮。
  (三)个人思想意识
  1.自身追求局限性
  活着是为享受人生,在他年轻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前期,因为家里有钱,不愁吃穿,福贵肆意挥洒时间,金钱;两三天不回家的赌博,逛妓院;不思上进,最终落于贫苦。大家都熟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福贵靠租地维持生活的时候,他就只具备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了他最基本,最主要的追求,同时他在自身上也没有意识到要有更高的追求。其次,随着生活重担的加剧,贫穷的加深,反而使得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多,“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是他的母亲、妻子对他的最大期盼。活着就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福贵。再有,在当知道自己的儿子有跑步的长处时,没想过这是一种技能,反而认为这毫无意义,思想具有局限行。
  2.以中庸的态度承受一切
  在儒家学派中,讲究天人合一,天性与人性何为一体,一切从于自然;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是“中”;表现适度,是“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下便趋于和谐的理想状态。“中和”强调适度的原则。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物质生活上的由富到贫和精神上亲人朋友去世的打击。哀莫大于心死,但福贵在经历这些打击时反而是以适度的情绪的平静地去面对,然后忍受一切继续活下去。   二、在苦难中成长
  苦难是对人类灵魂的检验,在它面前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人的意志有多强大,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抗压能力。
  (一)思想追求
  福贵的一生也给我们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在面对一次次失去親人朋友极端状态的挑战过程中,如何化悲愤为力量活下去。在不断遭遇的苦难中,福贵也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多努力。他想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变鸡为鹅,变鹅为羊,变羊为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亲人的在乎,对在世亲人的珍惜。作者说“《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是要有所寄托的,他便以无声的忍受来默默的与苦难抗争着,以自己的努力坚持着。他的忍受力及对希望的无限期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追求,他思想的成熟。
  (二)情感认识
  1.亲情方面:对家人勇于承担责任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舞台,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生活的舞台上尽心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儿子、父亲、丈夫,一个重要的家庭支柱,对家人负责是福贵的义务。从前的福贵是个纨绔少爷,是块朽木。输了钱,偷母亲、妻子的首饰,女儿的金项圈去还债;而在感受到生活不易之时,知道了心疼母亲、妻子、女儿。
  2.友情方面:对朋友更多理解与包容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福贵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也有情感,面对儿子的去世,他痛苦无措。儿子是因为春生的妻子而死,他将痛苦埋在心里原谅了春生,这是对友情的看重,是对朋友的理解与宽容。在文化大革命中,春生遭到迫害,福贵鼓励他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他懂得人生在世,应该珍惜自己还拥有的,这样的理解包容对福贵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三)处世心态
  生活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让我们面对现实。不管命运如何对待我们,我们总要活下去。
  1.乐观
  乐观并不是说对于一切苦难都开心面对,而是会在短暂的时期把自己的心态摆正回到正常的心态上,积极地去处理当下应该做的事。“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水和泥土。”余华道出了福贵和他自身命运之间的牵连。他们是相互纠缠,相互快乐和伤悲,互不妥协一步一步迈向生命的终点。福贵更是让我们看见了在苦难命运面前应该有的生活态度。不对生活的有所抱怨,而是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这样的命运,这样的苦难。我们看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这些苦难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的。
  2.知足
  知足与快乐相连,福贵是快乐的,因为他是知足的。他满足于自己的衣食住行,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小幸福,一边回味,一边前行。“《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平常人多几倍的苦难没有打倒他,即使失去了一切的亲人,但是还有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回忆,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光里回忆着过往,温暖而知足地活在当下。他感恩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他是知足的,富裕的生活给予他的是空虚,清贫的日子却给了他实在。
  3.淡然,平静
  在晚年,只剩下老福贵和老水牛相伴活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纵观福贵的一生,他活得很平静,一生没有大喜大悲。他在失去所有的亲人朋友后还是顺应事态的发展而活着,他活着便像作者所说的,只为活着而活着。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中,“为活着而活着——不知所云的回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要达成某一个目的,是为了要完成某一件事。不管是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慰藉,总是要有一个目的的。余华笔下的福贵,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后,不管是物质精神上的追求在他看来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表现出了他超然的生活境界。
  三、结语
  站在福贵角度,他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生活。生活赋予他的独特经历,让他的在老年时候能够回味自己的一生,从中感受温暖。生活都是辛酸与快乐并存的。我们无法对福贵的痛感同身受,但他在晚年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人生的美好。而福贵的苦难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现在看来,福贵的经历不仅仅代表了他一个人的生存状态,还代表了与他同一时期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同福贵一样,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下,生活在自力更生的努力中。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是却也能够在其中坚强的活着,为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努力着。
  参考文献:
  [1]高森显彻、明桥大二、伊藤健太郎:《人为什么活着》,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版
  [2]吴翠环:以“三全育人”思想推进辅导员工作创新——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学院辅导员队伍对“三育人”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2(4):172-173.
  [3]刘鹏, 吴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路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8(4):148-149.
  [4]刘爱兰, 颜洁丽, 梁艺: 高校“三育人”工作初探[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2):123-125.
其他文献
摘 要:90年代的社会背景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文化语境也更为自由,在文学内容、体裁以及叙述方式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女性作家林白的小说创作采用个人独有的方式进行叙事,其小说被命名为“个人化写作”,并且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以林白小说《致命的飞翔》为例,在阐述个性化写作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从身体写作和小说叙述视角及架构等方面,对林白的个性化叙事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菲茨杰拉德所创作的,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个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应用了合理的叙事技巧,通过对主人翁蜿蜒曲折的事业和爱情的描述,联系到众多美国梦的破灭,通过将全聚焦、外聚焦以及内聚焦的多重叙述模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角色特征,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的展现出来。菲茨杰拉德大胆的尝试和成功运用现
摘 要:语气词是汉语较为独有的特色,而由于语气词的性质和它多变的用法,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从上古就出现了的疑问语气词“哉”、“乎”的发展演变进行讨论。探寻古代疑问语气词和现代疑问语气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语气词;来源;演变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王力先生在他
摘 要:孔子是我國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孔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乱年代,而孔子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自成一派。他的思想、言行影响了封建社会2000多年。被尊称为“孔圣人”。而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把孔子描绘成一个德才兼备、怀才不遇但是却积极参政积极入世的一个政治家。  关键词:孔子形象;孔子世家  作者简介:郑晓霞(1993-),女,山东济南人,青岛大学20
摘 要:小说《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代表作,小说通过曲折情节展现了主人公茜丽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从饱受折磨蛻变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黑人女性商人的故事。小说通过茜丽从饱受压迫、深受种族歧视与区别对待到自我奋斗,不断摆脱社会的固有观念,形成独立身份与人格的过程,展现了一位黑人女性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反抗种族歧视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人作为社会主体受到各种因素困扰,要不断
摘 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近些年,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升温,《知音》篇的研究也有所增加。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峰期。这篇文章是对《知音》篇研究历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分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刘勰;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课题项目:本論文为2017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从语用学论谈话艺术》(编号2017zc32)研究成果。  摘 要:《左传》,一部编年体史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以时间为序记录各诸侯国或名人轶事的历史著作,其语言的运用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先河。而从语用学方面来看,以人物语言为研究对象,《左传》一书中人物对话以君臣对话和臣子间对话为主,本文针对这两类对话类型,从语言使用的原则出发进行分
摘 要: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家,代表作《琼斯皇》讲述了黑人琼斯的悲剧。本文解读这个全新的黑人形象,并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解读他在黑白文化冲突中人格的分裂,以及身份无法归属的卑贱心理问题,琼斯的处境也隐喻了人迷失自我的痛苦体验和卑贱的状态。  关键词:《琼斯皇》;文化;卑贱;认同;冲突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传奇的女诗人,甚至被称为谜一样的人。诗人倔强的个性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她选择终生与诗为伴,在超凡的孤寂中,用文字表达她灵魂深处的人生感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孤独;生命的存在  作者简介:孙叶红(1965-),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暈,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