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
【机 构】
: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其他文献
0 前 言rn胃肠间质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为KIT/PDGFRA基因的获得性突变[1] ,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GIST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进程.随着有关研究深入,其他少见的分子驱动因素如琥珀酸脱氢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缺失、神经纤维瘤病 1 型(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基因突变等也逐渐被发现[2].以伊马替尼( I
目的 探讨分泌性磷蛋白1(SPP1)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呼吸系统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表达水平与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胸腔积液标本为对照组,另收集54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PE)标本为病例组,ELISA法检测各样本SPP1及PD-L1含量.分析两组SPP1、PD-L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SPP1及PD-L1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中SPP1、PD-L1表达量分别为(722.59±205.96)ng/ml和(1849.81±771.3
肿瘤恶病质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综合征,多表现为体重减轻、厌食、肌肉萎缩和营养状况恶化,>20%的肿瘤患者死于恶病质.目前,临床实践中恶病质的诊断、分期及监测的过程较为复杂.因此,亟需探索有效、易获取、无创的恶病质分子标志物,来反映患者恶病质的状况,并在恶病质早期诊断、分期、病情监测及治疗疗效评估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恶病质潜在的血液分子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