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苦”与佛教中的“苦”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叔本华的一生饱受争议,其悲观的人生哲学更是被许多学者所诟病。但认真阅读后便能发现,他的悲观哲学是从很高的角度以客观的眼睛审视苦难,以唤起人们对其他同类以及生命的同情和宽容。而其人生哲学也被很多学者认为与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不谋而合。但深入研究发现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实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悲观主义 痛苦 四圣谛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作为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他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
  在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哲学理论。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 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既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
  而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有叔本华悲观主义式的人生哲学。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大多数形而上学习题所宣扬的痛苦、不幸是否定之物的观点,在叔本华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他认为:“痛苦、不幸恰恰就是肯定的东西,是引起我们感觉之物。而所谓好的东西,以及所有的幸福和满意,却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只是愿望的取消和痛苦的终止。”(引自《叔本华思想随筆 382》)
  叔本华将人与动物的痛苦程度做以对比,得出结论:提高了认识力使人的生活变得比动物的生活更加痛。他认为回忆与期望加深了痛苦的程度:“对于动物来说,现实的痛苦也就是重视现实的痛苦,哪怕这种痛苦无数次反复出现,他也永远只是现实的痛苦,跟他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没有两样,这一现实的痛苦也不会累积起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叔本华认为认识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痛苦的。痛苦只是与意志有关,他不外乎就是意志受到抑制、阻碍;但对此的附加条件确实这种抑制和阻碍必须伴随着对抑制和阻碍的认识。
  叔本华也提出了痛苦的解脱的方法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但是,纵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在细节上也会显现喜剧的意味。而对如何摆脱痛苦,叔本华也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他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进入理念的世界。理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就如同我们欣赏一部悲剧电影,电影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运坎坷多变,在大是大非面前,主人公身上发出闪亮的光辉,我们被这部电影深深地吸引,幻想着成为电影中的主人公。可是如果这些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产生了联系,我们便不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剧情的变化了,反而会感慨自己命运的坎坷、生活的无助,希望这些考验人性的悲情事件远离我们。电影结束后,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为生命个体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与现实发生关系,与他物发生关系,与命运进行争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欲望而活在叔本华所说的痛苦之中。审美状态是摆脱痛苦的暂时的解决方式,它只能使痛苦消失在审美的瞬间。“而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地否定生命,就要走禁欲之路。”在这里,我们不再解释禁欲之路究竟指的是什么,单就字面上来看,永久的解脱方式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命。   在笔者看来,叔本华的人生苦痛论打着人世苦痛的幌子,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将积极的生存法则掩盖在消极的文字之下,以消极的表象思索着积极的意志。他认为人在以一种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会苦痛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有追求,这种痛苦正是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所必须经过的历程。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否深受印度宗教影响,在汤用彤看来叔本华的哲学只是有着东方因素罢了:“严格地说, 叔本华既不信奉吠陀学说, 也非佛教徒。他的哲学确实披着东方学究式的外衣。但是, 叔本华哲学无非就是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合乎逻辑的产物。他的自然主义方法也无非就是18 世纪经验主义的遗产。他的神秘憧憬和美妙向往至多表达了欧洲中世纪的情感。至于东方智慧的精髓, 叔本华终未登堂入室。”(引自《叔本华思想中的东方因素》)。这种观点笔者十分赞同,在笔者看来,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以人的“苦”为主,这与印度宗教尤其是佛教确实不谋而合,但深入了解佛教中的“苦”和叔本华所说的“苦”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对于“苦的摆脱”两者更是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
  四圣谛是佛陀成佛之后,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给予的教授。是对人世间困苦的阐释。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即: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
  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的真理。佛陀说:“知道痛苦。”佛陀不只关心那些明显的、切身的、容易认出来的痛苦,他对痛苦的定义又还包括了我们长期的不安定性——“人无我”以及“法无我”——这些我们平常都没有察觉到,而他们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佛教中所谓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体验和拥有这些事物的过程。人们会设法去除掉严重的痛苦,但在佛教看来他们选择的方法往往是伪装的另一种痛苦。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它本身就是痛苦,就了解了第一圣谛。四圣谛的意思也不是像许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
  第二圣谛是集谛,即痛苦的成分,基本上分为三种:行苦、苦苦和坏苦。痛苦起于我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没有痛苦的,这种无明以及它所引起的与实相的分裂,造成“行苦”。佛教认为,不明白自己的真实本性又想要了解,我们便创造出家的本性——自我,它的本质是痛苦。自我基本上就是不稳定,再加上渴望证明自己真实存在,因此他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么能让他稳定、让它感到真实——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苦苦”。第三种痛苦就是坏苦——变易之苦。基于我们的“恶行”和相信贪欲能给我们带来快感。
  而怎样消除痛苦,就是第三和第四圣谛。第三圣谛即灭谛——痛苦的止息。灭谛并不是说我们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后用一些方法或依靠修行,使这痛苦停止。而是告诉我们:痛苦并分真实存在。在第四圣諦即道谛中,佛陀开出了处方,他能让我们疾病消失。
  不难看出叔本华的苦与佛教中的苦都强调了人生的整个基调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但这样明晰的说法都并不是消极的,悲观的。叔本华解决痛苦的方法,还是与佛教有所不同。佛教既然作为一门宗教,就有着自己的宗教性,有着一系列的、系统的摆脱痛苦的修炼法门。而叔本华还并未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这可能也是人们说他没有掌握佛教精髓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2]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3]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05.
  [4]阿姜查.无常[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8-07.
  [5]吴奕菲.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D].
  [6]汤用彤.叔本华思想中的东方因素[D].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
其他文献
检方指控曹文庄涉嫌受贿234万元,在核发药品批准名号和药品审批等工作中玩忽职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监局)原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涉嫌受贿、玩忽职守一案,6月21日上午9时在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开庭审理。  此前,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已因受贿罪被终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因犯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被一审判处死刑,郑筱萸不服上诉,已于2007年6月18日开庭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只要企业的行为(如并购)形成了垄断,破坏了市场的竞争性,就应通过《反垄断法》来加以制约;如果没有构成对竞争性的危害,就应是《反垄断法》所允许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制约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和竞争政策的主要任务,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行政性垄断、经济性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同时存在,错综复杂。竞争政策必须全面顾及这些问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既要通过
男高音歌唱家,2007年9月6日在意大利家中去世,享年72岁    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三高”(意大利人帕瓦罗蒂、西班牙人多明戈和卡雷拉斯被并誉为“世界三大男高音”)——特别是帕瓦罗蒂——才第一次听说西洋歌剧的。这个意大利胖子几乎是“High C”和《我的太阳》的代名词。  如今,“老帕”(中国乐迷对他的昵称)那黄金般灿烂的“High C”已成绝响。2006年7月世界告别巡回演出途中,他被确诊患上
【正】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使社会主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这一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很大,罪名较多,在我国刑法分则
哈耶克(F. A. Hayek)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尤其是二战行将结束时及此后,曾经发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振聋发聩的声音(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人物    哈耶克(F. A. Hayek)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尤其是二战行将结束时及此后,曾经发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振聋发聩的声音(1944年出
生物柴油到底是在“高油价时代”的一时替代品,还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长期选择之一?    很少有人预测到,2007年的油价会凶猛到这种程度:11月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盘中一度突破每桶98美元大关;收盘时虽略微回落,但突破三位数已成为现实可能。   中国成品油价也在悄然上调。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均自11月1日零时起每吨各提高500元。消息一出,各大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