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的基础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马根脑与林赛共同完成的《物理学的基础》一经问世,便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书中的一些观点常常被物理学者拿来引证,反映出这本书在当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该书也大大促进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推广。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本书原本的一些观念也逐渐遭到质疑,很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认为书中存在大量谬论。本文结合自身的理解,针对此书发表应有的看法。
  关键词:悬空 基础 《物理学的基础》 感想
  透过《物理学的基础》我们不难看出,马根脑和林赛拥有较为深厚的物理学造诣,但是该书不单单是阐述物理学的相关概念,更是在推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和当今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相违背。现阶段唯物主义已经实现有效成长,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书中的一些观点却明显和实证主义不符,其中物理学的相关概念,乍看之下可能觉得有几分道理,但是细细斟酌后就会发现其本质为“悬空的基础”,对于其中的一些不正确观念我们应该做出批判。
  一、《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对象剖析
  物理学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基础》主要是运用唯心主义的相关原理来研究整个外部世界。通过阅读该书,我们就会感受到作者比较明确的态度,尤其是在唯心主义的运用方面,比较纯粹和彻底。书中的一些内容,明确指出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经验息息相关,而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同样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人类经验。物理学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发展的方向,并站在经验的角度进行考虑,然而对于实际存在的物体,书中指出并不需要进行考虑。从内容方面来看,该书实际上很多都偏向于哲学,和物理学之间联系不大。支持该书的相当一部分读者,本身物理知识比较匮乏,对于一些物理学方面的描述也不甚了解。此书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思想,并通过相关暗示,让人们接受其观点。物理学注重的是思维的逻辑性,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物理学的基础》中的一些观点难以经受住科学界的考验,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谬论。基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同样能发现这本书存在较多的不妥之处。马根脑和林赛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对经验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盲目认为经验脱离于物质,所以在原本十分重要的物质层面,反而出现了明显的忽略。所谓的经验究竟为何,连本书的作者本人也无从得知,而经验究竟来自于哪里,作者也未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对于经验无从解释的一些东西,书中往往以哲学作为借口,呈现出明显的诡辩特性。读者由此也不能站在科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物质基础方面的内容,物理学原本“悬空”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如果站在物质本身进行考虑,为了充分解决物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着眼于整个物质世界。而在物理学范围之内,我们通常用质点来描述整个物质世界,物质普遍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物理学方面的运动涉及面较广,比如潮汐的涌动、河水的流淌等。但是书中的相关内容,对于物理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曲解,或者说在某些理论上没有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通常一味地进行诡辩。本书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看戏描述成“做梦”,实在是显得荒谬,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戏中的演员和道具又将如何被看待?我们无从得知。
  本书所倡导的一些观点,列宁就曾对其进行驳斥。实际上,对于事实的歪曲,在本书中并非个例,而是随处可见。书中的谬论如果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作者就会用哲学的观念进行掩饰,进而变得让人难以真正理解。通常实证主义者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会比较重视物质世界,然后展开思维的拓展,但是本书的研究论证恰恰相反,没有对物质世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思维的荒谬化。本书的逻辑性比较混乱,一些观点甚至自相矛盾,部分观点也违背了常理。
  根据本书的相关内容发现,作者没有认识到统计规律的重要性,仅仅认为统计规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杜绝浪费,书中片面地认为客观规律已经不复存在,而需要人为地创造规律,这种完全不遵循客观规律的观点,经常误导读者。在物理学理论方面,该书也明显存在知识上的不足。往往对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充分认识,而是经常过多地考虑人为方面的因素,没有真正重视物体存在的客观性,一些相关的理论仅仅是空谈。本书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真理也没有表示认同,因此逐渐形成和唯物主义针锋相对的局面。
  综上所述,本书作者所倡导的一些观点不能充分符合现有的科学事实,甚至某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本书盲目地否定唯物主义理论,在否定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科学依据,说法过于武断,没有从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因此需要对本书做出一定批判。
  二、《物理学的基础》中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理论
  《物理学的基础》利用对时间空间概念的诠释来否定物质世界,对时间和空间的解释也显得较为荒唐。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本书作者并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定义,而是站在比较主观的角度来引用他人的观点。作者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具备实质性的物质基础,而是仅仅属于知觉,这就将这一概念推向了心理学的范畴。通过研究本书的一些观点,可得知本书对读者进行了盲目的引导,使原本一些错误的观点看起来符合时空概念,然后作者借此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夸大,但是实际上这种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容易本末倒置。在对时间空间的描述上,本书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没有充分遵循客观世界应有的规律。
  此书涉及的空间概念,还包括对物理空间如何进行理解,但是对几何空间关系方面的描述,作者的观念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该书认为,几何空间之所以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精神创造,并且认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正确。如果牵扯到时间等方面的问题,本书也不能做出较好的解释,认为时间仅仅是为了方便,却不能很好地阐述时间存在的意义。本书的这些错误观点显而易见。列宁就曾抨击过这本书中关于时间空间方面的观念,并明确指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并非来自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下才能进行运动。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高效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游戏引入、开展小组阅读和丰富阅读材料等学习策略建构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摘 要:“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是刘勰与布封关于风格论的观点,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刘勰与布封的风格论都是在继承前人关于风格的论述基础上形成的,都不满于当时文坛的不正文风。然而,二者对风格的定义又有所区别,并且对其影响也不尽相同。“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对中西风格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勰 布封 风格论 “因内而符外” “风格就是人”  一、《文心雕龙·体性》
摘 要:“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重要的基础内容,从中剥离出的“凝视”这一关键概念成为进入拉康“镜像论”的诸多方式之一。本文尝试应用“凝视”理论对斯·奥台尔的小说《蓝色海豚岛》进行精神层面的解读分析,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想象界/镜像阶段的理想自我与进入象征界的自我理想形成机制,探讨“观看”与“凝视”两个维度下主体自我的建立最终注定回归他者/父名社会文化和道德秩序的自觉选择。  关键词:观看 凝
摘 要: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汉宫秋》对汉元帝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剧中具体环境和故事情节发展中进行的,与剧中众人的语言、心理、行为都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来还原故事背景,理解人物语言、心理和行为,发掘剧中意境的作用,有助于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从此角度出发进行探析,汉元帝这一人物形象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刻板印象的色彩。  关键词:《汉宫秋》 汉元帝 傀儡  《汉宫秋》出自马致远之手,是其代表作
阿成小说《赵一曼女士》与大多数传统小说有所不同,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便一目了然,是描写赵一曼女士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引出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以“我”的视觉讲述赵一曼女士的故事,而故事又是从“我”与医院的关系说起。具体来说,文章开头写“我”为了巴结那里住院的领导,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去到哈尔滨的伪市立医院,由此引出“我”得知了赵一曼女士也曾住过这家医院,想了
摘 要:重读经典名篇,从“小问题”到“大探究”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所在。本文由司马迁《项羽之死》里的“田父”与“亭长”两个注释,引发出关于“天下、民心与王权”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乌江与那条渡船,即“民心”与项羽“命运之舟”的隐喻,项羽能否渡过乌江关键在于天下民心是否归一。“摆渡者”乌江亭长能救霸王于危难之时,却救不了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以史为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关键词:司马迁 《项
摘要:艾芜是中国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南行记》是其最重要的小说集。《在茅草地》以作者流浪过程中一段经历为素材,表现了他小说中积极、乐观向上的写作特点,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小说还表现出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以及多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独特特点。  关键词:艾芜 流浪文学 小说特点  艾芜在《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一文中曾经写道:“由四川到云南,由云南到缅甸,一路上是带着书,带着纸笔,
【摘要】班级是学生知识汇集、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精神升华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教育作用,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抽象性;从属性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4-02  On the Confusion and
“箩箩面面,吃羊屎,粑蛋蛋,蛋蛋滚了一院院,我给我娃拾回家,让你外婆给你做饭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可是大人哄小孩时最爱说的一段童谣。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农村里还没有通电,不仅没有电灯不说,更没有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即使人们日常磨面粉,也是传统的石碾或石磨。在我们所居住的老院子里,就有一个磨坊,那时候大伙儿实行吃大锅饭的政策,爷爷兄弟四人,每人都生养有好几个娃娃。话说兵
摘 要:须一瓜的《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呈现了整个社会在价值虚无的主导下,面临生存困境的个体,如何进行自我拯救以及拯救他人的图景。一边是“恋物癖”式的自我慰藉,一边是通过苦中取乐和牺牲自己给他人以生的机会的救赎。前一种体现了现代人在精神或物质面临困境时的自我麻痹,后一种为须一瓜救赎主题的一个基本模式,但也有其缺陷。  关键词:价值虚无 人性异化 恋物癖 救赎  须一瓜的小说《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