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汪曾祺小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他所写的小说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其语言“真实、自然”,与其他作家相比其语言更具特色,在他的小说中你能发现,他所运用的语言可以用大白话来形容,但同时你又会发现“大白话”没有那么白,没有那么俗,其中也有雅的体现,因而小说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小说内容读起来很直白,但是又能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其大部分小说中的语言所运用的是苏北水乡的方言,其小说中运用这些地道的方言,使小说更加接地气、更加生活化,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汪曾祺小说还加入了文言文语言。使小说更有一番独特的情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语言特色
新时期文坛上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文学色彩浓厚也不乏清新自然的,汪曾祺却在这样浓郁的文学环境中好似一阵清风从人们心头划过,并让人愿意睁大双眼去观察他,去体会他。他的文学作品尤其在小说上广受追捧,这与其小说的语言魅力是分不开的。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小说时也多谈到他小说中语言的运用。小说语言的确应该像他说的一样,需要和作家的思想并存。而他的小说中也正是如此的体现。在读汪曾祺的小说时,可以看到他小说中所用的语言有古典文学性,还将民间语言融入其中,同时在他的小说中还能找到具有现代意识发的内容,这也是其小说语言的魅力。笔者认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魅力还不仅于此,他以其语言魅力调动了读者的各种好感官,从他的小说语言中可以“听到韵律美、看到情境美、感受意境美”,这些都是汪曾祺小说语言特色所体现出来的。笔者文本以汪曾祺小说内容为载体来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外在”特色
笔者这里所说的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外在”特色是指其小说语言表象上的内容,指小说中所用语言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是恢宏、是清新、亦或是通俗等等。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外在”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白话”特色
汪曾祺小说中的“大白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大白话是有差异的,他小说中的“大白话”有着雅俗并济的性。这与汪曾祺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不无关系的。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汪曾祺小说中的“大白话”也正是这样的写照,其小说中写到了日常语言,但是小说中所表现的却是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意境。这种“大白话”形式不仅是将真实的生活进行了重现,其中还有创新的成分,这样语言在从客观上来说将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但从主观上来说却还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在这种语言的运用下,使其小说仿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世界。汪曾祺对写作有这样的观念“无意为文”,也就是说自己要写的内容,就是以家常谈话的方式来呈现。但这种小说的语言运用也不是单纯去运用口语语言,而是将作家的思想融入其中,经过发酵而形成了一种看似“大白话”,淺显易懂,但又使读者有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汪曾祺小说“大白话”的精妙之处。如《受戒》中有这样一段,这一段内容是描写两个小女该的,“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一段描写中用了“头是头,脚是脚”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真正“大白话”的体现,几乎没有这样去形容的,但仔细回味却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两个小女孩活泼、朝气又淳朴的形象,将浓郁的乡土气息用短短几句“大白话”体现出来。汪曾祺小说中“大白话”语言的运用仿佛是两个人面对面口头讲故事,但是“两个人”在意的不是故事性,而是想让人从中感知其意境与氛围,那么这种大白话的语言也就不仅仅是大白话,其体现出来了更多的作家心中的意蕴,因此“大白话”也有了雅俗共济性。
(二)方言特色
在作品中使用方言的作家有很多,每一位作家在使用方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以笔者的水平还无法去评判哪一位作家方言运用的最好,但笔者自我观点认为汪曾祺在运用方言时更有特色。苏北水乡是作家从小生活的地方,因其长久的生活,所以对其方言更为了解,写在小说中也更加传神,更加精妙。让读者在这样的小说语言中去深刻感受下层百姓的淳朴,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言将乡土气息体现出来。如在《大淖记事》中挑鲜货的姑娘们喊的口号:“好大娘个歪歪子咧”,还有在《星期天》中的“操那起来”,既有地方色彩,又把人物写活了,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其富有情趣。运用方言实际上就是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去贴近生活,像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处处皆是。因此,多年后的汪曾祺总不忘强调民间语言对自己的影响。汪曾祺的小说有很多,其中大多有方言的体现,除小说外,他的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方言的存在,那么可见它对方言的偏爱之情,而其方言作品越多写的也就更传神更精妙,这也是其小说语言特色所在。
(三)文言文特色
曾经有人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他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位士大夫文人”,但是纵观汪曾祺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找到任何一篇作品以文言文形式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说法呢?那就需要我们从汪曾祺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去发现,其小说中也可以找到踪迹。汪曾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它曾说过自己的一些作品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汪曾祺对归有光有崇敬之情,因为它曾说过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其余韵,因此在其小说中也能找到具有文言文特色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汪曾祺能将现代语言与文言文能很好的进行融合的原因。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言文文章《陌上桑》,这篇闻言作品想要表现的是罗敷的美丽,但是没有正面去描写,而是根据他人的衬托去描写的。在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写法,如巧云去买东西的那一段。虽然没有用文言文的写法来表达,但是其表现手法却是相似的。再如《徙》这篇小说中,许多地方都运用了文言文“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业世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在《故乡人》这篇小书中也有文言的表现“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这些文言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了,汪曾祺古典文学的修养。这也是他小说中独有的语言特色的体现。 二、汪曾祺小说语言“内在”特色
汪曾祺小说语言其“内在”特色,有较强的文学价值性,其小说语言给人的感受已经不只心灵上的契合与共鸣,而是将人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如他小说语言能给人的听觉、视觉、感觉带来多重体验,这是他小说语言的精妙,笔者甚至觉得“精妙”这一词语都不足以来形容。
(一)听觉韵律美
汪曾祺小说语言很朴实,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动,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触,如其语言的韵律美,简单的几句话仿佛置身在音乐中。汪曾祺小说《鸡鸭名家》写的也是一些生活常见事件,如这一句“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马、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是最为简单的语言形式,就是将物品列举出来,一些学生写作文也会有这样的列举形式,但其给人的感受却打不相同,汪曾祺虽然采取简单的列举商品的形式,但是却都平仄有序,让人读起来能回味还能记得住。這样再无法平淡的语言在作家的笔下却有了新的韵律感。相声演员马季曾在春晚舞台上就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表演,相信笔者一提到这一表演,虽然其距离现在已有多年,但相信笔者一提到还是会有许多人能说上一两句,这二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其语言展现出了韵律美,让人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同时其语言还给人一种节奏感与、音乐感,语言极具特色。良好的听觉韵律美,给人以愉快的听觉享受,读者用眼睛能想象和体验到听觉的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语言的奇迹,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
(二)视觉情境美
视觉感受是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另一大特色,读者从他小说的景物描写中会感受到一幅幅美丽的花卷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如《受戒》中有这样的描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小说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描写有动态的动物,静态的植物,而且短短的几句话,却描写了多种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大淖记事》中有一段关于女挑夫的描写,通过她们的头饰色彩和衣服的搭配,再配上她们所挑的货物色彩,给读者带来视觉美,一幅鲜活生动的生活画就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
(三)感觉意境美
写作的高境界在于能让人从语言中感受到意境,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恰好能将其体现出来,虽然其语言平实,甚至极为通俗,但经过他的加工给景物赋予了不一样的意境感,即使所写的内容是乡村甚至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乡村,都能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意境之中,给人一种置身于那一情境的感受,这也是汪曾祺小说中语言特色所在。例如在《钓人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简单的将大西门外商贩贩卖的食品写出来,但是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就像是电影中演出来的一样,“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饯,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这个场景是一个热闹的场景,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汪曾祺用其独特的语言描写,给人的却是另一种悲凉的意境美。这与马致远的诗歌有相似之处,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同作者一起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很好的生活体验。
三、总结
语言魅力在于能否与读者的心灵契合,这不是单纯的语言华丽,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朴实可以做到的,在而在语言中注入思想,以语言思想去碰撞读者思想,这才会使人在读其小说时,有更深的感悟。曾有人这样说过,当你与真正的得到高僧去交谈,希望他对你进行指点,但你会发现,他不会对你说理论性极强经书中的内容,也不会给你列举一些经典的例子让你去感受,他的语言都很平淡、真实,并且通俗易懂,虽然听起来很平淡,但细细回味却能越来越有感触。这种说法与汪曾祺小说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见汪曾祺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旭.汪曾祺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汪氏文体”的形成[J].文学评论,2015(02).
[2]马永梅.民间生活的言说——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识与审美态度[J].科技信息,2014(15).
[3]魏雪.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4]魏晓彤.在风情描绘里探求生命意义——论汪曾祺小说中的生命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
[5]夏莹,王泽龙.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6]张文香.汪曾祺早期小说的叙述人称及其抒情化小说写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7]鲍晨曦.汪曾祺的纯文学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
[8]吴胜尧.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4(12).
[9]陈彩林.汪曾祺小说的美学个性:“静”与“净”[J].名作欣赏,2015(08).
[10]王文霞.诗意的栖息——试论汪曾祺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J].传承,2015(01).
[11]左玉灿.汪曾祺小说审美个性形成因素剖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12]丁帆.从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意趣与哲思之美《汪曾祺作品精选集》序言[J].全国新书目,2017(04).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语言特色
新时期文坛上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文学色彩浓厚也不乏清新自然的,汪曾祺却在这样浓郁的文学环境中好似一阵清风从人们心头划过,并让人愿意睁大双眼去观察他,去体会他。他的文学作品尤其在小说上广受追捧,这与其小说的语言魅力是分不开的。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小说时也多谈到他小说中语言的运用。小说语言的确应该像他说的一样,需要和作家的思想并存。而他的小说中也正是如此的体现。在读汪曾祺的小说时,可以看到他小说中所用的语言有古典文学性,还将民间语言融入其中,同时在他的小说中还能找到具有现代意识发的内容,这也是其小说语言的魅力。笔者认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魅力还不仅于此,他以其语言魅力调动了读者的各种好感官,从他的小说语言中可以“听到韵律美、看到情境美、感受意境美”,这些都是汪曾祺小说语言特色所体现出来的。笔者文本以汪曾祺小说内容为载体来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外在”特色
笔者这里所说的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外在”特色是指其小说语言表象上的内容,指小说中所用语言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是恢宏、是清新、亦或是通俗等等。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外在”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白话”特色
汪曾祺小说中的“大白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大白话是有差异的,他小说中的“大白话”有着雅俗并济的性。这与汪曾祺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不无关系的。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汪曾祺小说中的“大白话”也正是这样的写照,其小说中写到了日常语言,但是小说中所表现的却是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意境。这种“大白话”形式不仅是将真实的生活进行了重现,其中还有创新的成分,这样语言在从客观上来说将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但从主观上来说却还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在这种语言的运用下,使其小说仿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世界。汪曾祺对写作有这样的观念“无意为文”,也就是说自己要写的内容,就是以家常谈话的方式来呈现。但这种小说的语言运用也不是单纯去运用口语语言,而是将作家的思想融入其中,经过发酵而形成了一种看似“大白话”,淺显易懂,但又使读者有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汪曾祺小说“大白话”的精妙之处。如《受戒》中有这样一段,这一段内容是描写两个小女该的,“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一段描写中用了“头是头,脚是脚”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真正“大白话”的体现,几乎没有这样去形容的,但仔细回味却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两个小女孩活泼、朝气又淳朴的形象,将浓郁的乡土气息用短短几句“大白话”体现出来。汪曾祺小说中“大白话”语言的运用仿佛是两个人面对面口头讲故事,但是“两个人”在意的不是故事性,而是想让人从中感知其意境与氛围,那么这种大白话的语言也就不仅仅是大白话,其体现出来了更多的作家心中的意蕴,因此“大白话”也有了雅俗共济性。
(二)方言特色
在作品中使用方言的作家有很多,每一位作家在使用方言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以笔者的水平还无法去评判哪一位作家方言运用的最好,但笔者自我观点认为汪曾祺在运用方言时更有特色。苏北水乡是作家从小生活的地方,因其长久的生活,所以对其方言更为了解,写在小说中也更加传神,更加精妙。让读者在这样的小说语言中去深刻感受下层百姓的淳朴,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言将乡土气息体现出来。如在《大淖记事》中挑鲜货的姑娘们喊的口号:“好大娘个歪歪子咧”,还有在《星期天》中的“操那起来”,既有地方色彩,又把人物写活了,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其富有情趣。运用方言实际上就是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去贴近生活,像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处处皆是。因此,多年后的汪曾祺总不忘强调民间语言对自己的影响。汪曾祺的小说有很多,其中大多有方言的体现,除小说外,他的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方言的存在,那么可见它对方言的偏爱之情,而其方言作品越多写的也就更传神更精妙,这也是其小说语言特色所在。
(三)文言文特色
曾经有人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他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位士大夫文人”,但是纵观汪曾祺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找到任何一篇作品以文言文形式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说法呢?那就需要我们从汪曾祺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去发现,其小说中也可以找到踪迹。汪曾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它曾说过自己的一些作品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汪曾祺对归有光有崇敬之情,因为它曾说过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其余韵,因此在其小说中也能找到具有文言文特色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汪曾祺能将现代语言与文言文能很好的进行融合的原因。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言文文章《陌上桑》,这篇闻言作品想要表现的是罗敷的美丽,但是没有正面去描写,而是根据他人的衬托去描写的。在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写法,如巧云去买东西的那一段。虽然没有用文言文的写法来表达,但是其表现手法却是相似的。再如《徙》这篇小说中,许多地方都运用了文言文“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业世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在《故乡人》这篇小书中也有文言的表现“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这些文言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了,汪曾祺古典文学的修养。这也是他小说中独有的语言特色的体现。 二、汪曾祺小说语言“内在”特色
汪曾祺小说语言其“内在”特色,有较强的文学价值性,其小说语言给人的感受已经不只心灵上的契合与共鸣,而是将人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如他小说语言能给人的听觉、视觉、感觉带来多重体验,这是他小说语言的精妙,笔者甚至觉得“精妙”这一词语都不足以来形容。
(一)听觉韵律美
汪曾祺小说语言很朴实,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动,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触,如其语言的韵律美,简单的几句话仿佛置身在音乐中。汪曾祺小说《鸡鸭名家》写的也是一些生活常见事件,如这一句“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马、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是最为简单的语言形式,就是将物品列举出来,一些学生写作文也会有这样的列举形式,但其给人的感受却打不相同,汪曾祺虽然采取简单的列举商品的形式,但是却都平仄有序,让人读起来能回味还能记得住。這样再无法平淡的语言在作家的笔下却有了新的韵律感。相声演员马季曾在春晚舞台上就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表演,相信笔者一提到这一表演,虽然其距离现在已有多年,但相信笔者一提到还是会有许多人能说上一两句,这二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其语言展现出了韵律美,让人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同时其语言还给人一种节奏感与、音乐感,语言极具特色。良好的听觉韵律美,给人以愉快的听觉享受,读者用眼睛能想象和体验到听觉的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语言的奇迹,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
(二)视觉情境美
视觉感受是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另一大特色,读者从他小说的景物描写中会感受到一幅幅美丽的花卷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如《受戒》中有这样的描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小说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描写有动态的动物,静态的植物,而且短短的几句话,却描写了多种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大淖记事》中有一段关于女挑夫的描写,通过她们的头饰色彩和衣服的搭配,再配上她们所挑的货物色彩,给读者带来视觉美,一幅鲜活生动的生活画就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
(三)感觉意境美
写作的高境界在于能让人从语言中感受到意境,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恰好能将其体现出来,虽然其语言平实,甚至极为通俗,但经过他的加工给景物赋予了不一样的意境感,即使所写的内容是乡村甚至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乡村,都能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意境之中,给人一种置身于那一情境的感受,这也是汪曾祺小说中语言特色所在。例如在《钓人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简单的将大西门外商贩贩卖的食品写出来,但是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就像是电影中演出来的一样,“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饯,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这个场景是一个热闹的场景,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汪曾祺用其独特的语言描写,给人的却是另一种悲凉的意境美。这与马致远的诗歌有相似之处,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同作者一起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很好的生活体验。
三、总结
语言魅力在于能否与读者的心灵契合,这不是单纯的语言华丽,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朴实可以做到的,在而在语言中注入思想,以语言思想去碰撞读者思想,这才会使人在读其小说时,有更深的感悟。曾有人这样说过,当你与真正的得到高僧去交谈,希望他对你进行指点,但你会发现,他不会对你说理论性极强经书中的内容,也不会给你列举一些经典的例子让你去感受,他的语言都很平淡、真实,并且通俗易懂,虽然听起来很平淡,但细细回味却能越来越有感触。这种说法与汪曾祺小说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见汪曾祺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旭.汪曾祺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汪氏文体”的形成[J].文学评论,2015(02).
[2]马永梅.民间生活的言说——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识与审美态度[J].科技信息,2014(15).
[3]魏雪.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4]魏晓彤.在风情描绘里探求生命意义——论汪曾祺小说中的生命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
[5]夏莹,王泽龙.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6]张文香.汪曾祺早期小说的叙述人称及其抒情化小说写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7]鲍晨曦.汪曾祺的纯文学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
[8]吴胜尧.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4(12).
[9]陈彩林.汪曾祺小说的美学个性:“静”与“净”[J].名作欣赏,2015(08).
[10]王文霞.诗意的栖息——试论汪曾祺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J].传承,2015(01).
[11]左玉灿.汪曾祺小说审美个性形成因素剖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12]丁帆.从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意趣与哲思之美《汪曾祺作品精选集》序言[J].全国新书目,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