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愤”“悱”促“启”“发”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为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因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产生的心理失衡。下面笔者就以“新航路开辟”相关教学为例,谈一谈预设认知冲突的方式和途径。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预设认知冲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在导入“开辟新航路”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方案:一是明确本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价值;二是展示有关菲律宾人纪念哥伦布的照片;三是提出问题“14世纪到16世纪被称为‘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世界被发现’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四是对比15世纪前和16世纪的地图。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案以本课内容为主,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第二种方案是以学生对哥伦布和新航路的开辟有所了解为基础;第四种方案能比较直观地再现新航路开辟前后人们眼中的世界。这几种方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表达、分析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优化知识体系。
  二、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预设认知冲突
  史学研究新成果往往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入了史学新论点: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具体表现为: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新航路开辟造成了全球的分裂。对于第一个论点,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就能找出论据,而第二个论点则对学生的既有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对此,我顺势提出了以下问题:既然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怎么又会造成全球分裂呢?新航路开辟与全球分裂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航路开辟对劣势国家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预设认知冲突
  历史与现实虽存在时空距离,但二者又具有相关性:历史以口述史料、文物遗存、文献资料等方式存在于现实中,现实又可以历史为指导。当历史与现实建立了联系,历史就具有了现实气息;当现实与历史建立了联系,现实就具有了历史气息。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探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提供了有关胡椒和瓷器的资料,展示了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亚洲、欧洲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了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这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材料二清朝康熙年间烧制了大量造型丰富、具有图案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上不仅有文字内容,而且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只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这一活动贴近生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生围绕材料一设计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史实对现象进行解释,围绕材料二设计的问题则主要是对材料本身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历史思维深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语言学科,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区别在于,英语教学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讲解和听说能力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此开展英语诵读成为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元素。优化英语诵读教学策略是当前新课标时代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进行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加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人性化,更应该要可持续化、终身化。因此,呼唤原生态的教育、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让生命得以充分舒展势在必行。一、原生态教育要求真  1.教学设计要求真。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好坏,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创设。我曾经在市高中优质课展示会上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公
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地理学习。因此,在教学后,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高中地理是一门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课程,它涵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旨在从科学的角度审视、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行为
进入九年级,中考的压力让教师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大了教学的容量,而此时的学生对此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因此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厌课情绪逐渐加重。“小先生制”以生教生的方式,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小先生”的培养  1.“小先生”的内涵与解读。  “小先生制”最先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他认为,小孩身上蕴涵着无限的创造
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次次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于这样一个在世界史上纵横开阖的重点内容,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有效把握,是世界史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表格法是历史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分析上有极好的效果。  不但全面清楚地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而且也进一步展示了表格法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效果。第一,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所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它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教师说出的话要符合道德规范。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口德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的灵魂。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的口德在教学中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教师不修口德的危害  1 不利于学生成长。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暴力现象已明显减少,但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诋毁、蔑视
【摘要】任务型活动设计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英语语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英语知识,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准,有效地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任务型活动设计教学中,學生的英语体验感得到增强,同时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英语内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
【案例背景】  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赛课活动,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我深知,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情况,甚至所使用的素材都差不多,要想教出新意只能从立意上人手。因此,我临时改动了教学设计,引入汤因比文明史观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1.导入阶段,  简单介绍挑战与应战理论,并导入新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一定
高三复习课与新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从知识内容看,复习课是帮学生从考纲出发,既要弥补学生对高一、高二年级遗忘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上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二是从解题答题技巧看,复习课是帮学生搭建书本知识与考题考点的桥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用书本的专业术语解答地理综合题。笔者认为“知识加题目”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以上两者目标的不二选择,下面笔者以《工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为例,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