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给巴尔城中荒废的古波斯浴场,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的遗迹上探过来,盈盈地落在小巷中,满满地镶在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凝在晶莹的琥珀中,染着淡淡的辉煌,像一张老旧的艺术照,影影绰绰地看不出本来模样……不仅仅是这里,桑给巴尔的一切都如同一张老照片,模模糊糊,却引人无限遐想。
关于桑给巴尔,Lonely Planet是这样描述的:“桑给巴尔有着传奇般的魅力——多少个世纪以来,它是东非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文化交通的十字路口,非洲、印度、阿拉伯传统的大熔炉,踏着与内陆大相径庭的步调——在这里,生活自有韵律,那就是印度洋的季风和月亮的盈亏反复……”读到此处,我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异域图景,“桑给巴尔”这名字所蕴含的诗意,像一滴水落在心上,缓缓荡漾开去。
飞机从达累斯萨拉姆上空划过,透过舷窗能望见湛蓝的大海,零星的小岛像洒落的片片嫩叶,悠悠漂浮着,染绿了周边的海水。我望着接连掠过的岛屿,猜测哪一个才是我的目的地。
疑问很快消失,桑给巴尔是这一带最大的海岛,目标十分明显。郁郁葱葱的丛林边缘,环绕着宽窄不一、冰雪般颜色的沙滩;沙滩外是大片大片翠绿色的浅海,渐渐向远处融入蓝色的深渊。珊瑚礁在海底勾画出斑驳的曲线,从高空就能看到,像是已经打印好了横格、逗号和省略号的信笺,只等人落笔,写自己的故事。
机场建在桑给巴尔岛的中央,十分狭小。一下飞机,就与湿热的空气撞了个满怀,黑洞洞的大厅里没有电扇,竟然也没有传送带,行李要靠工作人员双手搬出。出了机场,有数不清的小车拦住去路,开出的价格倒也公道,我跟司机说定“10美元送到石头城(Stone Town),顺带帮忙找旅馆”,便钻进了空调基本不转的车厢。
游荡石头城,相约不如偶遇
桑给巴尔历史悠久,13世纪起,非洲大陆居民扬帆登陆,随后以香料为媒,印度商人和阿拉伯人纷至沓来;15世纪之后,由于黑奴交易的魅惑,西方人粉墨登场;1964年,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组成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桑给巴尔的中心,石头城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披上了独树一帜的华丽外衣,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实说,我觉得石头城乏味得很。狭窄小巷如迷宫般纵横交错,岁月把两侧高墙打磨得光溜溜、黑乎乎的,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像一首晦涩的回文诗,读着读着便让人昏昏欲睡。旅行手册上对石头城的窗户和门大肆吹捧,据说是“完美结合了阿拉伯和印度两种风格”,我却觉得,要论精美细腻,还不及尼泊尔的巴德岗和加德满都;要论沧桑,那些百转千回的巷子里夹杂着簇新的旅馆、商铺,就像人脸上未老先衰的皱纹,既没有活力,又少了些韵致。
出门旅行,我喜欢偶尔体验一下迷路的感觉,随随便便见到的草木,有时比刻意追求的“景点”更加动人,尤其是在“景点”密集的地方。与其上赶着跑去讨个失望,不如闭眼等着精彩不期而至。在石头城信马游疆地闲逛,偶遇一座荒废已久的古波斯浴场,参观只需1美元,看完出来,日已西斜,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上探过来,盈盈落在小巷中,满满镶在人家的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被凝在了晶莹的琥珀中,又像是一张老旧的艺术照。然而这影像只能留在心里,因为当地人不喜欢被拍摄,擅自拍照被认为是一种侵犯行为。这样也好,少了相机的干扰,才能把目之所及牢牢记住,今天平平淡淡的一幕,明天也许就要捧在手中,丝丝缕缕地品味了。
Lonely Planet上说:“在石头城不必担心迷路,因为走上一会儿,你要么就到了Creek大街,要么就到了码头。”果然,半小时以后,我就闻到了海水的气息。据说码头区有极好的露天餐馆,海鲜相当便宜,还能免费欣赏当地音乐。码头上,粗石搭建的平台直插入海,成了孩子们练习跳水的天堂。
跳水是石头城的一大景观,男孩子们个个谙熟水性,连衣裤都不脱,几步助跑后纵跃入水,姿势美妙已极。围观的游客很多,孩子们便撒了欢,个个施展绝活,单人跳、双人跳、翻跟头、倒立,在空中摆出各种滑稽可笑的造型,入水之后,攀着石壁的突起处,像壁虎一样轻松翻上墙头,重新加入队伍。
蓝色巡游,穿行在红树林与珊瑚海
“帆船出海”(Dhow Cruise)是当地一项既经济又精彩的活动,当地人还为这种活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Safari Blue”,每人55美元。我准时来到海边,向身穿黄色T恤衫的工作人员报到。船泊得很远,游客被分成十人一组,哗啦哗啦地涉水登船。与我“十年修得同船渡”的是几个法国人,还有一对美国眷侣。
所谓“dhow”,就是传统阿拉伯风格的单桅帆船,船体细瘦,我们乘的帆船显然经过精心改造,加宽了船帮,以便航行更稳,也能坐得更舒服些。三位船老大都是当地黑人,虎背熊腰,戴着宽大的墨镜,笑起来异常豪爽。
离岸不远,海水就分了层次,深暗的背景上划过一道鲜亮的绿色。一座低矮的“小岛”在天边浮现,驶近了才发现并不是岛——表面凸凸凹凹,想必是珊瑚礁累积而成,底部呈倒锥形,稳稳当当直插入水,顶端的绿色植物欣欣向荣,整体看去,仿佛是一大片被连根拔出的盆景,连着土坯,随意栽种在此。船老大说这是红树林(mangrove)。红树林我也见过,但都是在岸边,词典上对它的定义也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特殊植物群落”,像这样“宛在水中央”的还闻所未闻。
船径直向红树林疾驰,及到近前,底部的礁石中闪出一道缝隙,我们擦着高崖折转而行,如入桃源,曲径通幽。前面景致豁然开朗,满月般的泻湖(lagoon),是红树林捧起的一湾静水,水底的沙地似乎触手可及,蓝色、红色的小鱼怕羞般东躲西藏着。泻湖中央有几丛孤礁,大小不一的孔窍错落有致,上面树木繁茂,有着海市蜃楼般的缥缈玄妙。泻湖有一进一出两道开口,出口处的石壁更加美妙,镂空的孔洞像低垂入海的圆月,透过它望向远方,似乎身处传说中的仙人洞,一日十年…… Dhow Cruise的行程中安排了浮潜。我问船老大这一带有没有鲨鱼,他说:“这里只有一种友好的鲨鱼——它会吻你,还会跟你说:‘欢迎来到大海!’”。
离开红树林,船向一座叫做Kwale Island的孤岛驶去,浮潜地点就在岛的附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我们向神奇的珊瑚区挺进,其间有不少让人“哇”、“啊”惊叹的地方。无意间向海底一瞥,“是珊瑚啊!”淡紫、酒红、黄褐、墨绿、月白……“五颜六色”难以概括其盛状,花形、脑形、鹿角形、灵芝形,坚硬的、柔软的,与海葵和海绵共生共息,一层层堆成高山、平原、沟壑、盆地和森林,每一转头,便是一番变化,俯仰之间,忘了身在何处。珊瑚海里自然少不了鱼,形态各异,如穿花蛱蝶般款款游弋,即使同一色系也能分出不同层次,比如浅黄、明黄、荧光黄,比如淡蓝、靛蓝、宝石蓝,配以各色纹路和斑点,妖媚地跳荡在身前身后,仿佛参加盛装舞会的交际花。我东张西望,窒息于一片变幻不定的光彩之中。
明信片中的“热带天堂”
浮潜之后,在Kwale Island享用午餐,主要是海鲜,无非烤虾、烤鱼之类,加上各种热带水果,胜在分量足实。下午船老大宣布“自由活动”——基本就是在吊床里一躺,懒洋洋、美滋滋地睡上3个钟头。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个人在岛上四处游走。Kwale Island的海滩,是电影、散文、明信片中惯常呈现的那种标准的“热带天堂”——弓形的皎洁的沙滩,像是盛满了月光;岸边翠绿色的海水,清透得像一场梦;岛的一侧,珊瑚高墙旁逸斜出,在末端留下一座孔洞,像仕女手中的团扇,海水在孔洞另一侧由绿转蓝,便是那雅致的扇面;最前端,两块硕大的礁石遗世独立,相依相偎……若是在这里当一辈子鲁宾逊,应该也不是件苦差事吧?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电影,“天堂”也有缺陷。首先是热,正午的日头异常毒辣,漂亮的沙滩烫得吓人,阳光射在身上如针刺一般。其次是硬,沙岸外的海底横着一道道珊瑚遗迹、细碎贝壳和零碎石块,薄薄的拖鞋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像是公主睡在了豌豆上。再次是晃眼,因为船泊得很远,为了减少涉水而行的负担,我把不少装备留在了甲板上,包括墨镜和帽子,这时天空如镜、海水如镜、沙滩如镜,整个世界上下左右仿佛全都是镜子,一个太阳被折射成千万个,眼睛眯成一道缝,依然被刺得流下泪来。最后,“天堂”里的人还不少,几拨老外和我一样不辞辛劳,纷纷踏着热土,四处拍照留念。
岛上有两块地老天荒的礁石,像鹿角般探向半空,礁石下有一汪浅水,几条退潮时来不及撤退的小鱼在里面打转。仿佛是与远方的大海相呼相应,这水也染着淡淡的绿意,时而漾起细碎的波纹,像一盏新沏的龙井,在暑热中晕着清凉。
惊艳Jambiani
桑给巴尔的海滩随处横陈,像是腰带上的佩玉,环绕整座海岛。出发前我曾拼命查找资料,妄图选出一处完美目的地,然而Lonely Planet铁了心谁也不得罪,字里行间只有一句话——各有千秋;上网查询,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打得我晕头转向。到了当地,石头城旅馆的工作人员全都力荐Kendwa,而一个卖机票的老头却提议去Jambiani,理由是:“你们不是想去个安静的地方吗?”
Jambiani委实安静。临海的小村庄里,白色珊瑚石拼凑出的低矮房屋,头顶茅草,在湛蓝高远的天穹下蜷起身子,像一群乐天知命的绵羊,暖洋洋地打盹。椰子树的细瘦枝干连成一片,为茅屋遮风蔽日。间或有几株火凤凰树,花开得正艳,花瓣飘落,染红了屋顶和门口的道路,仿佛是耐不住这村落的静寂,刻意制造出几分热闹。偶尔地势一沉,远方的海水仿佛骤然跃上屋顶,又于电光石火之际隐没不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色彩如此绚烂的海水:白色、湛蓝、浅蓝、碧绿、青绿、翠绿、鹅黄……层次分明,鲜艳夺目如印度女人身上的纱丽,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做“惊艳”。
在Jambiani的主要活动仍是浮潜。经旅馆老板推荐,预定了帆船,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帆”船——光溜溜、灰秃秃的木板,拼凑出不加修饰的船体;双桅杆弯弯曲曲,顶端靠在一起,像两支私定终身的龙头拐杖;白色风帆还未挂起,但能见到上面点点行行,透着沧桑;由于船体太过细瘦,为防止翻倒,两只长方形的中空侧翼斜斜搭在水面上,仿佛伸出双臂,信誓旦旦地说:“有我保护,很安全的!”之前的Dhow Cruise,帆船上是装了马达的,风帆只是摆设,添点“野趣”而已,今天可谓“天然去雕饰”了,这么纯粹的帆船我还真是第一次坐。
起航了,白帆升了上去,旅馆的石头房子渐行渐远。近岸一两米处,海藻恣意漫延,出了这个范围,海水便重归清澈。水底星罗棋布都是海胆,水面上空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叶扁舟。很快,海水转成熟悉的翠绿色。之前见到的翠绿色海水,都只淡淡地缀在岸边,稍远几分,便摇曳着化为蓝色。但此时此地,海水像被施了绿色魔法,一片翠色,四望无穷,纯粹而宁静,仿佛是春日才抽芽的旷野,浅草连天,最惹人怜。船行过水面,漾起层层波纹,像一首羞赧的情歌,跌跌宕宕、幽幽切切地飘向远方……我一言不发,人整个醉了。
老实说,Jambiani的珊瑚并不太多,没有成形的群落,只是一小丛一小丛的,但出海的风景,真是摄人心魄。那天看到了何种珊瑚、什么鱼类,在脑海中已如幻如烟,只是那一片冰爽翠色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TIPS桑给巴尔的石头城,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列为世界遗产,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除石头城外,桑给巴尔的北部和东部有不少天堂般的白沙滩,附带不同规格的旅馆,适合休养。东部沙滩每年2月会有海藻蔓延,但只是在海岸附近一两米宽的区域内,北部沙滩则无此困扰。
气 候
桑给巴尔属于热带气候,每年7月至10月为最佳游览季节,平均气温25摄氏度,温和少雨。1至3月也是较好的游览季节,但气温偏高。
交 通
交通:须入境坦桑尼亚,由达累斯萨拉姆、阿鲁沙、摩西等城市乘飞机前往,也可由达雷斯萨拉姆坐船前往。
语 言
官方语言为斯瓦西里语,英语的普及率也较高。
货 币
通用坦桑尼亚先令,1元人民币可兑换200先令。
特色活动
桑给巴尔的海水通透、深度适中,是浮潜者的天堂,一般沙滩附近都有浮潜区域,岛的南、北两端还设有珊瑚保护区,极其壮观。可以通过旅馆订船,也可以直接联系在海滩上揽客的小贩,或参加Safari Blue活动(www.safariblue.net)。如果住在东海岸,强烈推荐出海“与海豚共泳”的活动,可通过旅馆订船。
关于桑给巴尔,Lonely Planet是这样描述的:“桑给巴尔有着传奇般的魅力——多少个世纪以来,它是东非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文化交通的十字路口,非洲、印度、阿拉伯传统的大熔炉,踏着与内陆大相径庭的步调——在这里,生活自有韵律,那就是印度洋的季风和月亮的盈亏反复……”读到此处,我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异域图景,“桑给巴尔”这名字所蕴含的诗意,像一滴水落在心上,缓缓荡漾开去。
飞机从达累斯萨拉姆上空划过,透过舷窗能望见湛蓝的大海,零星的小岛像洒落的片片嫩叶,悠悠漂浮着,染绿了周边的海水。我望着接连掠过的岛屿,猜测哪一个才是我的目的地。
疑问很快消失,桑给巴尔是这一带最大的海岛,目标十分明显。郁郁葱葱的丛林边缘,环绕着宽窄不一、冰雪般颜色的沙滩;沙滩外是大片大片翠绿色的浅海,渐渐向远处融入蓝色的深渊。珊瑚礁在海底勾画出斑驳的曲线,从高空就能看到,像是已经打印好了横格、逗号和省略号的信笺,只等人落笔,写自己的故事。
机场建在桑给巴尔岛的中央,十分狭小。一下飞机,就与湿热的空气撞了个满怀,黑洞洞的大厅里没有电扇,竟然也没有传送带,行李要靠工作人员双手搬出。出了机场,有数不清的小车拦住去路,开出的价格倒也公道,我跟司机说定“10美元送到石头城(Stone Town),顺带帮忙找旅馆”,便钻进了空调基本不转的车厢。
游荡石头城,相约不如偶遇
桑给巴尔历史悠久,13世纪起,非洲大陆居民扬帆登陆,随后以香料为媒,印度商人和阿拉伯人纷至沓来;15世纪之后,由于黑奴交易的魅惑,西方人粉墨登场;1964年,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组成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桑给巴尔的中心,石头城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披上了独树一帜的华丽外衣,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实说,我觉得石头城乏味得很。狭窄小巷如迷宫般纵横交错,岁月把两侧高墙打磨得光溜溜、黑乎乎的,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像一首晦涩的回文诗,读着读着便让人昏昏欲睡。旅行手册上对石头城的窗户和门大肆吹捧,据说是“完美结合了阿拉伯和印度两种风格”,我却觉得,要论精美细腻,还不及尼泊尔的巴德岗和加德满都;要论沧桑,那些百转千回的巷子里夹杂着簇新的旅馆、商铺,就像人脸上未老先衰的皱纹,既没有活力,又少了些韵致。
出门旅行,我喜欢偶尔体验一下迷路的感觉,随随便便见到的草木,有时比刻意追求的“景点”更加动人,尤其是在“景点”密集的地方。与其上赶着跑去讨个失望,不如闭眼等着精彩不期而至。在石头城信马游疆地闲逛,偶遇一座荒废已久的古波斯浴场,参观只需1美元,看完出来,日已西斜,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上探过来,盈盈落在小巷中,满满镶在人家的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被凝在了晶莹的琥珀中,又像是一张老旧的艺术照。然而这影像只能留在心里,因为当地人不喜欢被拍摄,擅自拍照被认为是一种侵犯行为。这样也好,少了相机的干扰,才能把目之所及牢牢记住,今天平平淡淡的一幕,明天也许就要捧在手中,丝丝缕缕地品味了。
Lonely Planet上说:“在石头城不必担心迷路,因为走上一会儿,你要么就到了Creek大街,要么就到了码头。”果然,半小时以后,我就闻到了海水的气息。据说码头区有极好的露天餐馆,海鲜相当便宜,还能免费欣赏当地音乐。码头上,粗石搭建的平台直插入海,成了孩子们练习跳水的天堂。
跳水是石头城的一大景观,男孩子们个个谙熟水性,连衣裤都不脱,几步助跑后纵跃入水,姿势美妙已极。围观的游客很多,孩子们便撒了欢,个个施展绝活,单人跳、双人跳、翻跟头、倒立,在空中摆出各种滑稽可笑的造型,入水之后,攀着石壁的突起处,像壁虎一样轻松翻上墙头,重新加入队伍。
蓝色巡游,穿行在红树林与珊瑚海
“帆船出海”(Dhow Cruise)是当地一项既经济又精彩的活动,当地人还为这种活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Safari Blue”,每人55美元。我准时来到海边,向身穿黄色T恤衫的工作人员报到。船泊得很远,游客被分成十人一组,哗啦哗啦地涉水登船。与我“十年修得同船渡”的是几个法国人,还有一对美国眷侣。
所谓“dhow”,就是传统阿拉伯风格的单桅帆船,船体细瘦,我们乘的帆船显然经过精心改造,加宽了船帮,以便航行更稳,也能坐得更舒服些。三位船老大都是当地黑人,虎背熊腰,戴着宽大的墨镜,笑起来异常豪爽。
离岸不远,海水就分了层次,深暗的背景上划过一道鲜亮的绿色。一座低矮的“小岛”在天边浮现,驶近了才发现并不是岛——表面凸凸凹凹,想必是珊瑚礁累积而成,底部呈倒锥形,稳稳当当直插入水,顶端的绿色植物欣欣向荣,整体看去,仿佛是一大片被连根拔出的盆景,连着土坯,随意栽种在此。船老大说这是红树林(mangrove)。红树林我也见过,但都是在岸边,词典上对它的定义也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特殊植物群落”,像这样“宛在水中央”的还闻所未闻。
船径直向红树林疾驰,及到近前,底部的礁石中闪出一道缝隙,我们擦着高崖折转而行,如入桃源,曲径通幽。前面景致豁然开朗,满月般的泻湖(lagoon),是红树林捧起的一湾静水,水底的沙地似乎触手可及,蓝色、红色的小鱼怕羞般东躲西藏着。泻湖中央有几丛孤礁,大小不一的孔窍错落有致,上面树木繁茂,有着海市蜃楼般的缥缈玄妙。泻湖有一进一出两道开口,出口处的石壁更加美妙,镂空的孔洞像低垂入海的圆月,透过它望向远方,似乎身处传说中的仙人洞,一日十年…… Dhow Cruise的行程中安排了浮潜。我问船老大这一带有没有鲨鱼,他说:“这里只有一种友好的鲨鱼——它会吻你,还会跟你说:‘欢迎来到大海!’”。
离开红树林,船向一座叫做Kwale Island的孤岛驶去,浮潜地点就在岛的附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我们向神奇的珊瑚区挺进,其间有不少让人“哇”、“啊”惊叹的地方。无意间向海底一瞥,“是珊瑚啊!”淡紫、酒红、黄褐、墨绿、月白……“五颜六色”难以概括其盛状,花形、脑形、鹿角形、灵芝形,坚硬的、柔软的,与海葵和海绵共生共息,一层层堆成高山、平原、沟壑、盆地和森林,每一转头,便是一番变化,俯仰之间,忘了身在何处。珊瑚海里自然少不了鱼,形态各异,如穿花蛱蝶般款款游弋,即使同一色系也能分出不同层次,比如浅黄、明黄、荧光黄,比如淡蓝、靛蓝、宝石蓝,配以各色纹路和斑点,妖媚地跳荡在身前身后,仿佛参加盛装舞会的交际花。我东张西望,窒息于一片变幻不定的光彩之中。
明信片中的“热带天堂”
浮潜之后,在Kwale Island享用午餐,主要是海鲜,无非烤虾、烤鱼之类,加上各种热带水果,胜在分量足实。下午船老大宣布“自由活动”——基本就是在吊床里一躺,懒洋洋、美滋滋地睡上3个钟头。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个人在岛上四处游走。Kwale Island的海滩,是电影、散文、明信片中惯常呈现的那种标准的“热带天堂”——弓形的皎洁的沙滩,像是盛满了月光;岸边翠绿色的海水,清透得像一场梦;岛的一侧,珊瑚高墙旁逸斜出,在末端留下一座孔洞,像仕女手中的团扇,海水在孔洞另一侧由绿转蓝,便是那雅致的扇面;最前端,两块硕大的礁石遗世独立,相依相偎……若是在这里当一辈子鲁宾逊,应该也不是件苦差事吧?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电影,“天堂”也有缺陷。首先是热,正午的日头异常毒辣,漂亮的沙滩烫得吓人,阳光射在身上如针刺一般。其次是硬,沙岸外的海底横着一道道珊瑚遗迹、细碎贝壳和零碎石块,薄薄的拖鞋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像是公主睡在了豌豆上。再次是晃眼,因为船泊得很远,为了减少涉水而行的负担,我把不少装备留在了甲板上,包括墨镜和帽子,这时天空如镜、海水如镜、沙滩如镜,整个世界上下左右仿佛全都是镜子,一个太阳被折射成千万个,眼睛眯成一道缝,依然被刺得流下泪来。最后,“天堂”里的人还不少,几拨老外和我一样不辞辛劳,纷纷踏着热土,四处拍照留念。
岛上有两块地老天荒的礁石,像鹿角般探向半空,礁石下有一汪浅水,几条退潮时来不及撤退的小鱼在里面打转。仿佛是与远方的大海相呼相应,这水也染着淡淡的绿意,时而漾起细碎的波纹,像一盏新沏的龙井,在暑热中晕着清凉。
惊艳Jambiani
桑给巴尔的海滩随处横陈,像是腰带上的佩玉,环绕整座海岛。出发前我曾拼命查找资料,妄图选出一处完美目的地,然而Lonely Planet铁了心谁也不得罪,字里行间只有一句话——各有千秋;上网查询,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打得我晕头转向。到了当地,石头城旅馆的工作人员全都力荐Kendwa,而一个卖机票的老头却提议去Jambiani,理由是:“你们不是想去个安静的地方吗?”
Jambiani委实安静。临海的小村庄里,白色珊瑚石拼凑出的低矮房屋,头顶茅草,在湛蓝高远的天穹下蜷起身子,像一群乐天知命的绵羊,暖洋洋地打盹。椰子树的细瘦枝干连成一片,为茅屋遮风蔽日。间或有几株火凤凰树,花开得正艳,花瓣飘落,染红了屋顶和门口的道路,仿佛是耐不住这村落的静寂,刻意制造出几分热闹。偶尔地势一沉,远方的海水仿佛骤然跃上屋顶,又于电光石火之际隐没不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色彩如此绚烂的海水:白色、湛蓝、浅蓝、碧绿、青绿、翠绿、鹅黄……层次分明,鲜艳夺目如印度女人身上的纱丽,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做“惊艳”。
在Jambiani的主要活动仍是浮潜。经旅馆老板推荐,预定了帆船,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帆”船——光溜溜、灰秃秃的木板,拼凑出不加修饰的船体;双桅杆弯弯曲曲,顶端靠在一起,像两支私定终身的龙头拐杖;白色风帆还未挂起,但能见到上面点点行行,透着沧桑;由于船体太过细瘦,为防止翻倒,两只长方形的中空侧翼斜斜搭在水面上,仿佛伸出双臂,信誓旦旦地说:“有我保护,很安全的!”之前的Dhow Cruise,帆船上是装了马达的,风帆只是摆设,添点“野趣”而已,今天可谓“天然去雕饰”了,这么纯粹的帆船我还真是第一次坐。
起航了,白帆升了上去,旅馆的石头房子渐行渐远。近岸一两米处,海藻恣意漫延,出了这个范围,海水便重归清澈。水底星罗棋布都是海胆,水面上空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叶扁舟。很快,海水转成熟悉的翠绿色。之前见到的翠绿色海水,都只淡淡地缀在岸边,稍远几分,便摇曳着化为蓝色。但此时此地,海水像被施了绿色魔法,一片翠色,四望无穷,纯粹而宁静,仿佛是春日才抽芽的旷野,浅草连天,最惹人怜。船行过水面,漾起层层波纹,像一首羞赧的情歌,跌跌宕宕、幽幽切切地飘向远方……我一言不发,人整个醉了。
老实说,Jambiani的珊瑚并不太多,没有成形的群落,只是一小丛一小丛的,但出海的风景,真是摄人心魄。那天看到了何种珊瑚、什么鱼类,在脑海中已如幻如烟,只是那一片冰爽翠色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TIPS桑给巴尔的石头城,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列为世界遗产,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除石头城外,桑给巴尔的北部和东部有不少天堂般的白沙滩,附带不同规格的旅馆,适合休养。东部沙滩每年2月会有海藻蔓延,但只是在海岸附近一两米宽的区域内,北部沙滩则无此困扰。
气 候
桑给巴尔属于热带气候,每年7月至10月为最佳游览季节,平均气温25摄氏度,温和少雨。1至3月也是较好的游览季节,但气温偏高。
交 通
交通:须入境坦桑尼亚,由达累斯萨拉姆、阿鲁沙、摩西等城市乘飞机前往,也可由达雷斯萨拉姆坐船前往。
语 言
官方语言为斯瓦西里语,英语的普及率也较高。
货 币
通用坦桑尼亚先令,1元人民币可兑换200先令。
特色活动
桑给巴尔的海水通透、深度适中,是浮潜者的天堂,一般沙滩附近都有浮潜区域,岛的南、北两端还设有珊瑚保护区,极其壮观。可以通过旅馆订船,也可以直接联系在海滩上揽客的小贩,或参加Safari Blue活动(www.safariblue.net)。如果住在东海岸,强烈推荐出海“与海豚共泳”的活动,可通过旅馆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