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是一座可随时随处参与艺术生活,感受文化力量的文化城市。每天,音乐、戏剧、美术等不仅在艺术殿堂里上演,更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与那些把文化供奉在厅堂里的城市不同,台北的艺术渗透在整个城市的生活肌理。
在宝藏岩探访最民间的艺术
时序为秋天的10月,台北散发着浓浓的艺术人文气息。我也决定利用假日的悠闲,来一趟走访台北文艺之地的美丽旅程。
我与好友相约在公馆,选了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作为此行第一站。
我就住在中和,福和桥是我每日进出台北市必经的道路。无论上班或下班,都会看到盘踞在小山丘上的宝藏岩,当然,它与周边市容有很大差异,但这就是它别具意义的地方。
之前每天看到它,却从没想过要去那里探险,与宝藏岩聚落当时的混乱情形有关。宝藏岩原本是靠着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后,由于当局管制放松,驻守当地的老兵、退役的军人、弱势族群纷纷进驻,依山建起了大量违章建筑;这些被称为“眷村”的建筑层叠不一,交错密布,1980年代竟达到4公顷、200多户的规模。尽管外观上不整齐美观,不过也因此形成另一种独特的风格。只可惜日子过得飞快,老旧加上年久失修,生态环境也无法负荷突然激增的人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开始降低,进而产生了一连串聚落该不该保存、原住户安置等等的问题与争议。
幸好经过社会上各方人士、团体的讨论与研究,推动了一连串的聚落保存运动,提出未来的营运方向朝艺文展演园区发展,确立了日后设立艺术村的走向,最后终于在2004年被正式登记为历史建筑,以聚落活化的形态保存了下来。而艺术团队于2010年正式进驻营运,成为今天的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我也终于有了机会一窥它的历史与变迁。
宝藏岩的巷弄错综复杂到了极点,蜿蜒曲折的小径,绵延不断的阶梯,形状迥异、大小不一的各式广场,建构成宝藏岩独特的聚落景观。行走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聚落里,一定要够细心,才能看到许多新旧事物交替的轨迹:貌似长满苔藓的红砖墙,连接着的隔壁竟是一道新筑起的水泥墙;爬满藤蔓的围篱,底下却是新生长的绿色草皮;新旧不同年代的墙面,却绘上了同样风格的彩绘。诸如此类的细微事物,交织成了一幅风格不明但却深具意涵的聚落景致。
从前多次造访过宝藏岩的友人充当起导游,带着我穿梭在犹如迷宫的小径中。他告诉我,宝藏岩聚落的居民,是由多元的族群共同组成,虽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宝藏岩,却共同在这个远离尘嚣、默默无闻的山边聚落生活,因此发展出关系紧密的邻里情感,凭借着互相扶持的精神,一起携手打造这座家园。
我试着想象当年的情景:部队和民众突然之间大量涌入宝藏岩,为求生存,他们趁着月黑风高,利用方便取得的建材,慢慢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简陋房舍。后来移入的居民,也多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低廉、回收的建材,从河边运来一点砂石、别处用剩下的红砖等等,东拼西凑搭起自己的居住空间。
所以,这里的一屋一瓦、一砖一墙,无不反映出住户们当年自力更生的精神与过程。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随时调整房舍的样貌,今年多盖一层阁楼,明年多搭一间仓库,再过一年又多了道楼梯。如此变形虫式的屋子比比皆是,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人类为求生存时,能激发的潜力有多强。
我们多花了点时间在宝藏岩的巷弄里探险,最后总算是意识到,再不快点进入主题就会耽误下午的行程,于是加快速度来到此行真正的主角──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前面。为了避免进入国际艺术村后会因展览众多而眼花缭乱,所以我们早在前一天就上网搜寻,找到我们一致想参观的展览。
艺术家曾怡馨的个展名叫“最后一件绘画”,看的却不是画。展出的是两件录像作品,其一为“最后一件绘画”,其二为“假对话”。
第一件作品源自于她移居美国南方生活的种族差异与文化冲击经验。一方面她体会到生为亚洲人在异乡生存不易的窘境;另一方面,传统绘画背景的训练刺激她重新检视西方美学里的长期争论:是否绘画已死?曾怡馨由谈论绘画本质出发,试图以“最后一件绘画”描绘出有色人种的形象与颜色,挑战传统亚洲女性的形象以及观看绘画的方式。
第二件作品叫做“假对话”。因为曾怡馨对毛利文化产生兴趣,并进一步联结了她自己成长的特殊经验:作为一个肤色偏深的台湾女孩,她从小到大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台湾原住民同胞。于是她设计了一段与毛利女孩的特别对话。对谈中,曾怡馨只以中文谈话,而毛利女孩则以母语毛利语回答。没有任何脚本,排练或翻译,她们的对谈言不及义,却也包罗万象。由于语言障碍,她们必须假装自己有能力享受与进行对话。因此,谈话变成了一种投射与反思,诚实地反映着说话者的预设立场和既有的偏见与期待。
这样的展演远比只是单纯的画作更引人入胜,创作者与欣赏者皆同样饶富趣味。个展结束之后,我站在某个广场角落遥望着福和桥,看着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也觉得挺妙的。因为每天从桥上经过,却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福和桥,而辛勤的台北人,即使是在周末的日子里,也依然停不下脚步。
宝藏岩是个处处皆有景致的地方,离开时,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2点了,在这个小聚落里,我们只看了一场个展,居然也花掉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想见宝藏岩多么卧虎藏龙。
喜欢瑞芳、九份等地怀旧气味的人,来到宝藏岩一定会很有感触。虽然村落艺术化了,但一定能在某个转弯处或不经意的角落里,发现能触动脑海深处记忆的东西。这样的冲击,总是久散不去。
至于要怎么来到宝藏岩?只要来到公馆商圈,找到福和桥,直接往福和桥旁的停车场走去,沿着停车场旁的小路和壁画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进出都只有唯一一条道路,想迷路都很难。
最亲民的美术馆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殿堂──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人都亲切地称之为“北美馆”。距离我上一次来北美馆,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我错过了达利画展,但一个人逛过莫奈花园两次,在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期间也经常在此驻足。
北美馆最突出的特征是空间宽广。尤其北美馆本身就是一栋宏伟而独特的建筑物,虽然外观是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但它沉稳地矗立在中山美术公园里,恰如其分地创造出装置艺术般的效果,以建筑物与自然庭园环境融合为一体的情境,让讲究结构特色的北美馆,以灰色大器之姿,迎接着每位游客的到来。
1983年开馆的台北市立美术馆,是我国台湾首家现代美术馆。建筑由建筑师高而潘设计,本体就已堪称艺术品。该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以“井”字形结体,取意在于“以美术馆作为台北文化活水之泉”。它的四周墙面以整片落地玻璃采光,中枢内庭承接着窗外自然洒落进来的光源,随着时间移动而变化的光影,显现出一幅由名为“大自然”的艺术家画下的旷世巨作。
这里空间与展品的规划新潮活泼,完美结合了民众生活与美术赏析;馆方还经常组织与民众互动,不定期举办研讨及假日亲子活动;虽然其知名度远不及巴黎的卢浮宫,但我相信北美馆的确灌溉了不少台北人对于艺术的渴望。
光是坐在北美馆广场树荫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台北街头的美丽。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脚步;不论是对着装置艺术评头论足一番,还是看看馆外公告的近期展览情报,或是仰头欣赏湛蓝天空,都令人有融入艺术王国的感受。就算不进北美馆看展览,来这里的美术公园散散步,也是心旷神怡的一件美事。
我们一边前往北美馆看展,一边计划着稍后要去台北世界设计大展的路线。然而一进“伦敦超当代设计展”的展馆,我不由立刻正经八百起来;这场由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策画的巡回展,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作为展览脉络,有15位伦敦当代创意名家与未来之星的作品,彰显出其核心价值。
参展的每位设计师皆以“回馈”作为出发点,为这个使他们扬名立万的大都会提出各项生活议题的解决方案,简直展现了城市领导者的风范。
我们不像以往在参观知名画展时那样驻足不前,每一幅画皆要看个透彻才甘心往下一件作品走,而是仿佛被这“伦敦超当代设计展”下了迷魂香,想要赶快看到下件作品的欲望比什么都强烈。一件接一件的设计作品,一次又一次的讶异与惊呼。我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像是只想尽快汲取下一朵花蜜的蜂,钦服于眼前涵盖了建筑、流行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等领域的众多作品,而其中以不同媒质展现伦敦这个当代都市的企图心,也让我们深受感染与启迪。
在台北看设计大展
身为台北人,最近一定很难不注意到,有一只章鱼不像章鱼、乌贼不像乌贼的动物,大张着三头六臂,在街头频繁出现,盘踞在整个台北市。
无论是各个捷运站出入口、奔驰在市区里的公交车,还是台北重要道路上的街头灯旗,这可爱的三头六臂吉祥物,总是挥舞着它的手臂,到处向大家介绍一场年度盛事──“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展”。
这只长相奇异的动物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做“设计达人Master D”。它的三头六臂,象征着无所不能、才华洋溢的设计师,而橘红色外表的鲜艳色彩,更代表了设计师们总是散发温暖、热情的态度。为了宣传大展,Master D的足迹遍布台北街头,包括仁爱路圆环、西门町红楼、信义区的香堤大道等等重要商圈,都可以看见它可爱的身影──虽然我也曾见过有年轻妈妈让小孩子和它合照,而把小朋友吓哭,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的情景。
很早就听说,继听障奥运会和国际花卉博览会之后,台北又要推出一场超大型的国际活动。老实说,我是个没运动神经的人,所以几乎没有关注听障奥运会;而炒得沸沸扬扬、办得热热闹闹的花博虽然逛了两三次,但当初并没有让我像现在这样满心期待,此中肯定有Master D宣传预热的功劳。
我们刚走出捷运站,朝着松山文创园区前进,就已经看见远处广场上的大展主视觉LOGO设计,并且引发了我与友人的热烈讨论。LOGO中红色的是羽毛,这毋庸置疑,另一片绿叶则让我们想破头也猜不着,它是熊猫爱吃的竹叶,还是台湾人用来包肉粽的月桃叶?一路吵进了松山文创园区,拿到了导览手册,我们一边排队等着进入展馆,一边迫不及待地翻阅。
今年的主题为“交锋”,也就是EXPO里头的“X”的联想和蕴意。而LOGO是以绿叶与红羽交叠,也恰恰构成一个大大的“X”。导览手册上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对象分别指代东方意象与西方文明,交锋成为不同领域的设计思维火花。“X”更含有未知、未来、汇集、无限等等联想,十分切合需要发挥极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设计大展。
光是导览手册里丰富的介绍,就已经令人大饱眼福,至于绿叶含义的标准答案,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今天来到的松山展区,展览内容跨越设计类别、国籍、地域及阶级,强调设计应以带领人类社会达到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这也是为什么Master D的笑容,总是释放出一股暖暖的幸福感。另外还有设计玩家展、金点设计展以及常设的台湾设计馆都在这里。
虽说我有许多设计师朋友,但我毕竟不是学设计出身。所以对我而言,来看这次设计大展的意义,其实在于可以看到许多人,接触他们有趣的想法。每件展品旁边都有简介,说明当初的构想;而我认为,不管作品最后呈现为何,这些最原始的想法才最为珍贵。
我在名为“潮间代”的国际平面设计展前花了最多时间参观,这不仅因为我是个从平面杂志跨足到网络世界的文字工作者,而且也因为策划本展览的,是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老师:人称Akibo的李明道,是跨越商业设计与前卫艺术两大领域的专业创作者;他的作品中隐含着强劲的想象力与幽默感,而呈现方式又透露出十足的童真气息。
他经常通过网络技术呈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交互式的画面、实体机器人造型加上电子装置,是他这几年来沉溺的小世界。他在游戏心态、本土色彩与华丽繁复中,创造出了属于Akibo的个人风格。
台北捷运中山站出口,有一组名为“交互式机器偶型音乐公仔群组”的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出自Akibo老师之手;活泼可爱的风格加上简洁又具流线感的造型,刻画出儿童天真的梦幻情境。这件作品还混合了多媒体素材,只要是有音乐播放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和这件公仔的主机相连接,它会根据节奏出现灯光和不同表情的效果。
此次由他亲自操刀策展的“潮间代”,集合了来自全球的近百位平面设计师,展现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演化可能性。全部作品分为“温暖的真爱”、“暂时的天空”、“魔力的连结”以及“简单的未来”四个主题,搭配着一波波浪潮般绵延不断的投影,将平面设计作品以不同特质加以诠释。
展览场面之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更何况还有另外两个展区,精彩到我们一个下午根本逛不完。从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到市立美术馆,再到松山文创园区,今天真是整整走了一天;我们看完设计大展,早已经饥肠辘辘。这时候,我再度感到身为台北人的幸福,因为从园区出来,周遭附近就有很多美食可以祭一祭五脏庙,不必再舟车劳顿地到其他地方觅食。唯一需要伤脑筋的是餐厅太多,常令我天人交战,无从选择。
享受了一天的艺术飨宴,是该我的肚子接受美食的冲击了。捷运国父纪念馆站2号出口附近有各式各样的餐厅,推荐给所有想来台北的朋友们。
INFO:
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地址: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号
电话:02-2364-5313
交通信息:
捷运公馆站1号出口→罗斯福路四段90巷右转→汀州路左转→汀州路三段230巷→步行5~7分钟→宝藏岩共生聚落→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现场登记入村时间:(周一休息)
周二~周五下午3:00~10:00
周六、日上午11:00~22:00
定时导览:
周二~周五下午3:00及4:00各一场(若少于5人或遇雨则取消)
周六、日下午2:00、3:00、4:00各一场。
贴心小提醒:
造访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时,为避免日晒和蚊虫咬,请记得随身准备防虫喷液或相关药品,最好再自备饮水。
贴士:
宝藏岩国际艺术村规划了14间“创作计划驻地工作室”,公开征选各类型的创意工作者,并提供3至6个月的住宿及工作室。另外规划有两个排练室、三个展览空间及不同尺度的户外广场,错落安排在聚落之中,构成了形态多元的演出及展演空间。12个“微型群聚”聚落依据原本特殊的房屋结构,提供工作室及办公空间给各类型文化工作者及团体使用,借此发挥创意家与艺术家们的群聚效应,为其搭建交流平台。
INFO:
台北市立美术馆
电话:02-2595-7656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号
网址:www.tfam.museum
交通信息:
1.从捷运圆山站步行至本馆约15分钟。步行路径可沿玉门街,左转进入民族西路,再左转行进至中山北路,于右前方即可抵达。
2.由圆山站公交车回转道东侧,转乘往大直内湖方向21、红2号公交车,至美术馆门口下车;或于回转道西侧,转乘“圆山站—美术馆”免费接驳公交车,下车及返程往圆山站站点皆于美术馆中山北路广场旁候车亭。
特别提示:
“北美馆”现有3000多件典藏作品,多为1940年之后的台湾当代艺术作品,共分为13类,包括雕塑、版画、油画、素描等。此外,北美馆在1998年规划了“典藏常设区”,设在二楼。20世纪80年代,北美馆的展览以当代水墨画为主轴,1990年代之后,版画与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展览重心,2000年代则多有数字电子艺术,与当代经典产品设计的展览。
此外,“北美馆”亦是中国台湾艺术界主办世界性艺术展览的先驱,在1980年代就陆续举办了相当多的国际展览。1998年开始举办“台北双年展”。第一届的“台北双年展:欲望场域”是邀请国际策展人南条史生举办。
北美馆为了维护展演作品,室内空调温度必须设定在20~22℃之间,请来馆参观的观众和游客随身携带保暖衣物,共同维护每一件艺术品。
INFO:
松山文创园区
地址:台北市信义区光复南路133号
网址:www.2011designexpo.com.tw
开放时间
周一~周五10:00~18:00
周六、日10:00~20:00
交通信息:
捷运国父纪念馆站5号出口出,沿光复南路往市民大道方向步行约5分钟即到。
在宝藏岩探访最民间的艺术
时序为秋天的10月,台北散发着浓浓的艺术人文气息。我也决定利用假日的悠闲,来一趟走访台北文艺之地的美丽旅程。
我与好友相约在公馆,选了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作为此行第一站。
我就住在中和,福和桥是我每日进出台北市必经的道路。无论上班或下班,都会看到盘踞在小山丘上的宝藏岩,当然,它与周边市容有很大差异,但这就是它别具意义的地方。
之前每天看到它,却从没想过要去那里探险,与宝藏岩聚落当时的混乱情形有关。宝藏岩原本是靠着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后,由于当局管制放松,驻守当地的老兵、退役的军人、弱势族群纷纷进驻,依山建起了大量违章建筑;这些被称为“眷村”的建筑层叠不一,交错密布,1980年代竟达到4公顷、200多户的规模。尽管外观上不整齐美观,不过也因此形成另一种独特的风格。只可惜日子过得飞快,老旧加上年久失修,生态环境也无法负荷突然激增的人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开始降低,进而产生了一连串聚落该不该保存、原住户安置等等的问题与争议。
幸好经过社会上各方人士、团体的讨论与研究,推动了一连串的聚落保存运动,提出未来的营运方向朝艺文展演园区发展,确立了日后设立艺术村的走向,最后终于在2004年被正式登记为历史建筑,以聚落活化的形态保存了下来。而艺术团队于2010年正式进驻营运,成为今天的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我也终于有了机会一窥它的历史与变迁。
宝藏岩的巷弄错综复杂到了极点,蜿蜒曲折的小径,绵延不断的阶梯,形状迥异、大小不一的各式广场,建构成宝藏岩独特的聚落景观。行走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聚落里,一定要够细心,才能看到许多新旧事物交替的轨迹:貌似长满苔藓的红砖墙,连接着的隔壁竟是一道新筑起的水泥墙;爬满藤蔓的围篱,底下却是新生长的绿色草皮;新旧不同年代的墙面,却绘上了同样风格的彩绘。诸如此类的细微事物,交织成了一幅风格不明但却深具意涵的聚落景致。
从前多次造访过宝藏岩的友人充当起导游,带着我穿梭在犹如迷宫的小径中。他告诉我,宝藏岩聚落的居民,是由多元的族群共同组成,虽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宝藏岩,却共同在这个远离尘嚣、默默无闻的山边聚落生活,因此发展出关系紧密的邻里情感,凭借着互相扶持的精神,一起携手打造这座家园。
我试着想象当年的情景:部队和民众突然之间大量涌入宝藏岩,为求生存,他们趁着月黑风高,利用方便取得的建材,慢慢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简陋房舍。后来移入的居民,也多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低廉、回收的建材,从河边运来一点砂石、别处用剩下的红砖等等,东拼西凑搭起自己的居住空间。
所以,这里的一屋一瓦、一砖一墙,无不反映出住户们当年自力更生的精神与过程。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随时调整房舍的样貌,今年多盖一层阁楼,明年多搭一间仓库,再过一年又多了道楼梯。如此变形虫式的屋子比比皆是,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人类为求生存时,能激发的潜力有多强。
我们多花了点时间在宝藏岩的巷弄里探险,最后总算是意识到,再不快点进入主题就会耽误下午的行程,于是加快速度来到此行真正的主角──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前面。为了避免进入国际艺术村后会因展览众多而眼花缭乱,所以我们早在前一天就上网搜寻,找到我们一致想参观的展览。
艺术家曾怡馨的个展名叫“最后一件绘画”,看的却不是画。展出的是两件录像作品,其一为“最后一件绘画”,其二为“假对话”。
第一件作品源自于她移居美国南方生活的种族差异与文化冲击经验。一方面她体会到生为亚洲人在异乡生存不易的窘境;另一方面,传统绘画背景的训练刺激她重新检视西方美学里的长期争论:是否绘画已死?曾怡馨由谈论绘画本质出发,试图以“最后一件绘画”描绘出有色人种的形象与颜色,挑战传统亚洲女性的形象以及观看绘画的方式。
第二件作品叫做“假对话”。因为曾怡馨对毛利文化产生兴趣,并进一步联结了她自己成长的特殊经验:作为一个肤色偏深的台湾女孩,她从小到大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台湾原住民同胞。于是她设计了一段与毛利女孩的特别对话。对谈中,曾怡馨只以中文谈话,而毛利女孩则以母语毛利语回答。没有任何脚本,排练或翻译,她们的对谈言不及义,却也包罗万象。由于语言障碍,她们必须假装自己有能力享受与进行对话。因此,谈话变成了一种投射与反思,诚实地反映着说话者的预设立场和既有的偏见与期待。
这样的展演远比只是单纯的画作更引人入胜,创作者与欣赏者皆同样饶富趣味。个展结束之后,我站在某个广场角落遥望着福和桥,看着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也觉得挺妙的。因为每天从桥上经过,却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福和桥,而辛勤的台北人,即使是在周末的日子里,也依然停不下脚步。
宝藏岩是个处处皆有景致的地方,离开时,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2点了,在这个小聚落里,我们只看了一场个展,居然也花掉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想见宝藏岩多么卧虎藏龙。
喜欢瑞芳、九份等地怀旧气味的人,来到宝藏岩一定会很有感触。虽然村落艺术化了,但一定能在某个转弯处或不经意的角落里,发现能触动脑海深处记忆的东西。这样的冲击,总是久散不去。
至于要怎么来到宝藏岩?只要来到公馆商圈,找到福和桥,直接往福和桥旁的停车场走去,沿着停车场旁的小路和壁画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进出都只有唯一一条道路,想迷路都很难。
最亲民的美术馆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殿堂──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人都亲切地称之为“北美馆”。距离我上一次来北美馆,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我错过了达利画展,但一个人逛过莫奈花园两次,在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期间也经常在此驻足。
北美馆最突出的特征是空间宽广。尤其北美馆本身就是一栋宏伟而独特的建筑物,虽然外观是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但它沉稳地矗立在中山美术公园里,恰如其分地创造出装置艺术般的效果,以建筑物与自然庭园环境融合为一体的情境,让讲究结构特色的北美馆,以灰色大器之姿,迎接着每位游客的到来。
1983年开馆的台北市立美术馆,是我国台湾首家现代美术馆。建筑由建筑师高而潘设计,本体就已堪称艺术品。该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以“井”字形结体,取意在于“以美术馆作为台北文化活水之泉”。它的四周墙面以整片落地玻璃采光,中枢内庭承接着窗外自然洒落进来的光源,随着时间移动而变化的光影,显现出一幅由名为“大自然”的艺术家画下的旷世巨作。
这里空间与展品的规划新潮活泼,完美结合了民众生活与美术赏析;馆方还经常组织与民众互动,不定期举办研讨及假日亲子活动;虽然其知名度远不及巴黎的卢浮宫,但我相信北美馆的确灌溉了不少台北人对于艺术的渴望。
光是坐在北美馆广场树荫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台北街头的美丽。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脚步;不论是对着装置艺术评头论足一番,还是看看馆外公告的近期展览情报,或是仰头欣赏湛蓝天空,都令人有融入艺术王国的感受。就算不进北美馆看展览,来这里的美术公园散散步,也是心旷神怡的一件美事。
我们一边前往北美馆看展,一边计划着稍后要去台北世界设计大展的路线。然而一进“伦敦超当代设计展”的展馆,我不由立刻正经八百起来;这场由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策画的巡回展,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作为展览脉络,有15位伦敦当代创意名家与未来之星的作品,彰显出其核心价值。
参展的每位设计师皆以“回馈”作为出发点,为这个使他们扬名立万的大都会提出各项生活议题的解决方案,简直展现了城市领导者的风范。
我们不像以往在参观知名画展时那样驻足不前,每一幅画皆要看个透彻才甘心往下一件作品走,而是仿佛被这“伦敦超当代设计展”下了迷魂香,想要赶快看到下件作品的欲望比什么都强烈。一件接一件的设计作品,一次又一次的讶异与惊呼。我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像是只想尽快汲取下一朵花蜜的蜂,钦服于眼前涵盖了建筑、流行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等领域的众多作品,而其中以不同媒质展现伦敦这个当代都市的企图心,也让我们深受感染与启迪。
在台北看设计大展
身为台北人,最近一定很难不注意到,有一只章鱼不像章鱼、乌贼不像乌贼的动物,大张着三头六臂,在街头频繁出现,盘踞在整个台北市。
无论是各个捷运站出入口、奔驰在市区里的公交车,还是台北重要道路上的街头灯旗,这可爱的三头六臂吉祥物,总是挥舞着它的手臂,到处向大家介绍一场年度盛事──“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展”。
这只长相奇异的动物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做“设计达人Master D”。它的三头六臂,象征着无所不能、才华洋溢的设计师,而橘红色外表的鲜艳色彩,更代表了设计师们总是散发温暖、热情的态度。为了宣传大展,Master D的足迹遍布台北街头,包括仁爱路圆环、西门町红楼、信义区的香堤大道等等重要商圈,都可以看见它可爱的身影──虽然我也曾见过有年轻妈妈让小孩子和它合照,而把小朋友吓哭,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的情景。
很早就听说,继听障奥运会和国际花卉博览会之后,台北又要推出一场超大型的国际活动。老实说,我是个没运动神经的人,所以几乎没有关注听障奥运会;而炒得沸沸扬扬、办得热热闹闹的花博虽然逛了两三次,但当初并没有让我像现在这样满心期待,此中肯定有Master D宣传预热的功劳。
我们刚走出捷运站,朝着松山文创园区前进,就已经看见远处广场上的大展主视觉LOGO设计,并且引发了我与友人的热烈讨论。LOGO中红色的是羽毛,这毋庸置疑,另一片绿叶则让我们想破头也猜不着,它是熊猫爱吃的竹叶,还是台湾人用来包肉粽的月桃叶?一路吵进了松山文创园区,拿到了导览手册,我们一边排队等着进入展馆,一边迫不及待地翻阅。
今年的主题为“交锋”,也就是EXPO里头的“X”的联想和蕴意。而LOGO是以绿叶与红羽交叠,也恰恰构成一个大大的“X”。导览手册上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对象分别指代东方意象与西方文明,交锋成为不同领域的设计思维火花。“X”更含有未知、未来、汇集、无限等等联想,十分切合需要发挥极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设计大展。
光是导览手册里丰富的介绍,就已经令人大饱眼福,至于绿叶含义的标准答案,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今天来到的松山展区,展览内容跨越设计类别、国籍、地域及阶级,强调设计应以带领人类社会达到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这也是为什么Master D的笑容,总是释放出一股暖暖的幸福感。另外还有设计玩家展、金点设计展以及常设的台湾设计馆都在这里。
虽说我有许多设计师朋友,但我毕竟不是学设计出身。所以对我而言,来看这次设计大展的意义,其实在于可以看到许多人,接触他们有趣的想法。每件展品旁边都有简介,说明当初的构想;而我认为,不管作品最后呈现为何,这些最原始的想法才最为珍贵。
我在名为“潮间代”的国际平面设计展前花了最多时间参观,这不仅因为我是个从平面杂志跨足到网络世界的文字工作者,而且也因为策划本展览的,是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老师:人称Akibo的李明道,是跨越商业设计与前卫艺术两大领域的专业创作者;他的作品中隐含着强劲的想象力与幽默感,而呈现方式又透露出十足的童真气息。
他经常通过网络技术呈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交互式的画面、实体机器人造型加上电子装置,是他这几年来沉溺的小世界。他在游戏心态、本土色彩与华丽繁复中,创造出了属于Akibo的个人风格。
台北捷运中山站出口,有一组名为“交互式机器偶型音乐公仔群组”的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出自Akibo老师之手;活泼可爱的风格加上简洁又具流线感的造型,刻画出儿童天真的梦幻情境。这件作品还混合了多媒体素材,只要是有音乐播放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和这件公仔的主机相连接,它会根据节奏出现灯光和不同表情的效果。
此次由他亲自操刀策展的“潮间代”,集合了来自全球的近百位平面设计师,展现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演化可能性。全部作品分为“温暖的真爱”、“暂时的天空”、“魔力的连结”以及“简单的未来”四个主题,搭配着一波波浪潮般绵延不断的投影,将平面设计作品以不同特质加以诠释。
展览场面之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更何况还有另外两个展区,精彩到我们一个下午根本逛不完。从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到市立美术馆,再到松山文创园区,今天真是整整走了一天;我们看完设计大展,早已经饥肠辘辘。这时候,我再度感到身为台北人的幸福,因为从园区出来,周遭附近就有很多美食可以祭一祭五脏庙,不必再舟车劳顿地到其他地方觅食。唯一需要伤脑筋的是餐厅太多,常令我天人交战,无从选择。
享受了一天的艺术飨宴,是该我的肚子接受美食的冲击了。捷运国父纪念馆站2号出口附近有各式各样的餐厅,推荐给所有想来台北的朋友们。
INFO:
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地址: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号
电话:02-2364-5313
交通信息:
捷运公馆站1号出口→罗斯福路四段90巷右转→汀州路左转→汀州路三段230巷→步行5~7分钟→宝藏岩共生聚落→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现场登记入村时间:(周一休息)
周二~周五下午3:00~10:00
周六、日上午11:00~22:00
定时导览:
周二~周五下午3:00及4:00各一场(若少于5人或遇雨则取消)
周六、日下午2:00、3:00、4:00各一场。
贴心小提醒:
造访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时,为避免日晒和蚊虫咬,请记得随身准备防虫喷液或相关药品,最好再自备饮水。
贴士:
宝藏岩国际艺术村规划了14间“创作计划驻地工作室”,公开征选各类型的创意工作者,并提供3至6个月的住宿及工作室。另外规划有两个排练室、三个展览空间及不同尺度的户外广场,错落安排在聚落之中,构成了形态多元的演出及展演空间。12个“微型群聚”聚落依据原本特殊的房屋结构,提供工作室及办公空间给各类型文化工作者及团体使用,借此发挥创意家与艺术家们的群聚效应,为其搭建交流平台。
INFO:
台北市立美术馆
电话:02-2595-7656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号
网址:www.tfam.museum
交通信息:
1.从捷运圆山站步行至本馆约15分钟。步行路径可沿玉门街,左转进入民族西路,再左转行进至中山北路,于右前方即可抵达。
2.由圆山站公交车回转道东侧,转乘往大直内湖方向21、红2号公交车,至美术馆门口下车;或于回转道西侧,转乘“圆山站—美术馆”免费接驳公交车,下车及返程往圆山站站点皆于美术馆中山北路广场旁候车亭。
特别提示:
“北美馆”现有3000多件典藏作品,多为1940年之后的台湾当代艺术作品,共分为13类,包括雕塑、版画、油画、素描等。此外,北美馆在1998年规划了“典藏常设区”,设在二楼。20世纪80年代,北美馆的展览以当代水墨画为主轴,1990年代之后,版画与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展览重心,2000年代则多有数字电子艺术,与当代经典产品设计的展览。
此外,“北美馆”亦是中国台湾艺术界主办世界性艺术展览的先驱,在1980年代就陆续举办了相当多的国际展览。1998年开始举办“台北双年展”。第一届的“台北双年展:欲望场域”是邀请国际策展人南条史生举办。
北美馆为了维护展演作品,室内空调温度必须设定在20~22℃之间,请来馆参观的观众和游客随身携带保暖衣物,共同维护每一件艺术品。
INFO:
松山文创园区
地址:台北市信义区光复南路133号
网址:www.2011designexpo.com.tw
开放时间
周一~周五10:00~18:00
周六、日10:00~20:00
交通信息:
捷运国父纪念馆站5号出口出,沿光复南路往市民大道方向步行约5分钟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