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入户盗窃”的认定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mi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入户盗窃案件不仅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同时也危害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由于入户盗窃的这种特性,《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司法机关加大了对入户盗窃的打击力度。但究竟何为种“户”才是入户盗窃的“户”, 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旨在分析入户盗窃的特点以及入户盗窃入刑的立法背景,为清晰的辨明入户盗窃与普通盗窃的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入户盗窃 户 住所性 功能性
  作者简介:李理宇,祁东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范雅琴,祁东县人民检察院控申科。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83-02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将“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犯罪。依据该修正案,犯罪嫌疑人只要存在入户盗窃行为,不论其盗窃的财产价值多少,都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盗窃犯罪。入户盗窃由之前的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户”的概念予以明确,新法实施两年多来,关于“入户盗窃”的“户”的争议一直没断。因此,笔者选取在实践中遇到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入户盗窃的司法认定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在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中的一起敲诈勒索案件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案中案:嫌疑人赵某与被害人孙某素有隙,赵某得知被害人孙某的摩托车存放在自己邻居彭某家的柴房里。为报复孙某,某晚凌晨时分,赵某乘其邻居彭某已经关灯入睡,四下无人,偷偷撬开柴房的锁并潜入,窃得被害人孙某寄放在彭某家的摩托车一辆。案发后,经司法鉴定,孙某被盗的摩托车的价值不到一千元,未达到盗窃犯罪的刑事立案标准,公安机关遂对嫌疑人赵某进行了治安管理处罚。公诉人发现该案后,到案发现场调查发现:案发的柴房系彭某在建新房时拆除旧房时所遗留的部分,与新建房屋完全独立,且柴房与彭某新房沒有门相互连通。在日常使用中,彭某只是将杂物放入柴房然后将门锁上,其本人平时很少进出;因孙某的摩托车无处存放,彭某遂将钥匙给了孙某,让孙某存放摩托车;赵某与彭某系多年邻居,平日相处融洽;赵某与彭某两家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池塘;赵某无犯罪前科,平时无小偷小摸行为。公诉人对赵某的盗窃行为提出讨论后,对赵某的行为是否应予以追诉,在公诉人中引起发了不小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刑法规定的入户盗窃是一种行为犯,赵某实施了入“户”盗窃的行为,应当以盗窃罪予以追诉。而且在实践中,农村中有大量无人居住的房屋,如不对这种行为进行打击,对维护社会稳定极为不利,对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极为不利;另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只是普通盗窃行为,不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入户盗窃,在本案中,赵某盗窃所得数额未达刑法关于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对赵某做行政处罚的决定正确,故不应对赵某的行为追诉。
  就本案而言,笔者认为赵某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入户盗窃,不应追诉。理由如下:
  一、从户的司法定义出发,本案中的彭某的柴房不宜被认定为“户”
  目前,关于“户”的认定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3月份),该解释第三条规定:“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进行盗窃的,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1999年10月27日)中对“入户盗窃”的“户”解释为:家庭及其成员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活场所,包括封闭的院落、以家庭生活租用的房屋、牧民的帐篷以及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等。集生活、经营于一体的处所,在经营时间内一般不视为“户”。通过上述司法解释及会议纪要不难看出,“入户盗窃”中的“户”其核心特征应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把“户”的定义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外界相对隔离、具有相对封闭性、私密性和排他性的住所。根据以上定义,“户”应当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住所性特征,即“户”必须在空间上的必须具备封闭性与相对独立性,即必须有独立于外界环境空间,居住者对“户”享有排他性权利,外人非经允许或法定事由不得随意入内,居住者有权要求非法侵入者离开自己的住所。户的住所性特征,是“户”与旅馆、酒店、办公楼、校舍等开放性、他人可自由出入的场所的区别。(2)功能性特征,户必须具备生活功能性,即户是专供他人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繁衍后代、存放财物的特定私人空间。这是“户”与办公楼、厂房等场所主要侧重于办公、学习以及临时休息的场所的区别。本案中彭某的柴房与主屋相对独立,与主人的生活关联性不及主屋那么强,对主人彭某的人身安全以及隐私影响极小,可以说这种房屋户的功能性明显弱化,所以笔者认为,案例中的“柴房”与那种与主屋有门相通的柴房有明显区别,应当区别对待。实践中存在两类“柴房”,一种是与主屋连通,随时可能进出;一种是与主屋相独立,无门连通。笔者认为,对于与主屋有门相连通的“柴房”,主人可能会随时进出,盗窃之人也容易通过柴房进入主屋,与房间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情况应当认定为“户”;对于与主屋相对独立的柴房、牲畜棚,与主人生活相关性并不强,一般不宜认定为“户”。
  二、从《刑法修正案(八)》的立法背景来看,赵某的盗窃行为不宜被认定为入户盗窃行为
  《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将“入户”盗窃行为入刑,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1)“入户盗窃”行为同时侵害了财产权和住宅安全权。“入户盗窃”行为在侵害他人合法财产权益的同时,还对他人的隐私权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隐患,而且施害人的行为一旦为被害人发现,极易转化为抢劫、杀人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较容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可见,将“入户盗窃”行为入刑,其保护公民人身权的法律意义远远大于保护财产权。(2)入户盗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普通盗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偏大,敢于入户盗窃的行为人往往是胆大枉为的惯偷,已不再局限于小偷小摸。在本案中,赵某与彭某系多年邻居,对彭某的住宅构造完全知悉,其明知彭某夜晚不会进出柴房,选择盗窃的时间也是在彭某入睡的凌晨时分。另,赵某无犯罪前科,其盗窃也是出入对第三人的报复。由此可见赵某的行为与那种胆大枉为的行为人的入户盗窃行为有明显的区别,其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其主观恶性也明显偏小。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与本文所举案例的柴房的情况类似,农村中还有大量的牲畜棚,这些屋与主屋相对分离,甚至是半开放式。相较进入被害人室内的行为,进入这类处所的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其主观恶性明显偏小,对进入这种处所行窃的行为一律认定为入户盗窃显然打击过宽,不符合《刑法修正案(八)》的立法原意。因此,依据刑法“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从嫌疑人的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以及嫌疑人主观恶性角度考量,笔者认为也不宜认定赵某的行为为入户盗窃行为。
  三、根据刑法“举重以明轻”的司法原则分析,对赵某的这种行为也不宜认定为“入户盗窃”
  目前,在司法理论与实践中,对行为人进入宾馆房间、机关办公室或进入经营场所实施的行窃的行为,一致认为是普通盗窃行为,需要行为人盗窃的财产价值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才构成到盗窃罪。在本案例中,赵某的盗窃行为与进入宾馆房间、机关或进入经营场所盗窃相比,显然更加的轻微,更加不会对他人人身安全、人身隐私造成危害。根据刑法“举重以明轻”的司法原则,上述危害较为严重的盗窃行为尚不被认定为入户盗窃,那么比上述盗窃行为更加轻微的进入无人常住的房屋行窃更不宜被认定为入户盗窃。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也不宜认定案例中赵某的行为为入户盗窃行为。
  综上,笔者认为如果对本文所举的案例中这种“入户”盗窃行为进行刑法上追究,就有打击过宽之嫌,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不符合《刑法修正案(八)》把“入户盗窃”入刑的立法本意。所以,公诉人未对赵某的盗窃行为进行追诉。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公益组织逐步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成为大趋势。然而,公益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培育公益组织新机制变得格外重要。本作品选取苏州公益组织孵化园为个案,对三个孵化机构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結合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孵化园 培育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是苏州大学第十四批科研基金重大预研项目之一
摘 要 在大学生先进典型数量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的新形势下,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必须要正确认识量与质的关系、切实理顺知与行的关系、辩证把握旧与新的关系。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教育带动作用,激发起更多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凝聚更广泛的青年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关键词 大学生 先进典型 选树要点  基金项目:本文获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
摘要:商业住宅小区停车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速度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速度不匹配。《物权法》第74条在商业小区地下车库所有权归属问题上,采“约定所有说”,这在实践中相当于引入了全盘市场化的交易机制。而在以《物权法》第136条为基础的地下空间权法律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的阶段,实现商业小区地下车库面向整个社会公开自由交易,并不能有效激励开发商进行地下车库建设,反而赋予房产商在地下车库市
摘 要 本文以深圳市西乡街道城市管理改革为例,对城市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合法性、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尽管合同外包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得到广泛采用,但围绕绩效问题尚有很多争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细化合同条款,谨慎操作。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合同外包 公私合作  作者简介:邹树彬,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公司制是社会化大生产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有限责任制度让股东敢于投资,乐于受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股东滥用有限责任制度将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为了平衡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特定条件下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利益平衡视角下两者的法理依据,无论是为实现《公司法》的立法宗旨,还是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配合,亦或股东本位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博弈,都是从利益平
摘 要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犯罪层出不穷,而未成年人犯罪则更为复杂。对此,应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别对待,当宽则宽,该严则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遵循感化、教育、挽救的方针。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 宽严相济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45-02  作为国家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我国为
摘 要 我国证人出庭率普遍较低,原因在于对证人的保护力度不够。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对证人权益保护的重视。与旧刑事诉讼法相比,新法的规定有许多进步之处,但在证人经济补偿、近亲属保护等规定上还有可探究之处。证人保护的整个机制构建需要全方面的完善,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升华都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制度规定,结合国情,从保护机构、保护措施等角度完善我国的证人权益保护制度。  
摘 要 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要求,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的大格局,成为检察机关开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中心工作之一。结合正在开展的“五走进”活动,笔者所在G基层检察院多管齐下,进行有益探索,推进预防成果转化,努力构建大预防格局。  关键词 五走进 构建 大预防格局  作者简介:宫朋滨,福建省明溪县人民检察院法警队长;许志敏,福建省龙海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目前我国环保法庭运行实效不佳,已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事实。本文认为导致环保法庭运作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支撑环保法庭的环境立法工作不够完善,焏需加強和健全。其表现为环境侵权实体权利基础不明确、环境侵权责任立法简单粗放相互矛盾、程序法的规定语焉不详等等不足,应该逐步加以完善。  关键词 环境法庭 环境侵权 环境侵权责任 法律制度基础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科研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摘 要 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之争历来已久,是用专章专门立法,还是走法典化的道路,学者们各执一词。随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颁布,争议本应尘埃落定,由于该法的颁布并未能解决国际私法法律适用的所有问题,从而引起更多争议。根据各大法系的国际私法立法实践和该法颁布后所引发的法律适用的困境以及中国目前的国情,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应当是采取国际私法法典化的立法模式。  关键词 中国国际私法立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