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01-01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找准情感激发点,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例如:在《狱中联欢》一文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课题中的“狱”和“联欢”各是什么意思?②在狱中失去自由的人们,为什么还能联欢呢?③他们是怎样联欢的?这些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读起课文积极主动。
在教学中若能根据特点,配以适当的猜谜教学,定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后写一篇文章,观察前可先出示几则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如,①扇子脚,扁扁嘴,跑得慢,会凫水(鸭子);②头戴双尖幅,身上穿棉袄,说话带鼻音,最爱吃青草(羊)。当揭开谜语后,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动物区别在哪里,这样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观察时既抓住一般动作,形态,又突出自身特点,写出的文章具体生动。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顿时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龍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三、强化心灵兴奋点,升华情感。
一堂课虽然是短暂的,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课堂上,注意设计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就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读”为兴奋点
在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理解之后,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或静思默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充当课文描写地角色,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后,我先指导学生分好角色——叙述人、小红军、陈赓,按照各自的不同表现,读得“闻如其声,如见其人”。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要读出小红军满不在乎的语气,语速放慢,强加重音;小鬼把腰一挺,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要读出小红军不服输的口气,透出一股倔强之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2.以“演”为兴奋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寓言、童话都适合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最容易使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如《狐假虎威》这一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学生不但认识狐狸“狡猾”的一面,而且启发学生跳出这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狐狸的“临危不惧,聪明智慧”的一面。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认知、意志、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01-01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找准情感激发点,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例如:在《狱中联欢》一文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课题中的“狱”和“联欢”各是什么意思?②在狱中失去自由的人们,为什么还能联欢呢?③他们是怎样联欢的?这些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读起课文积极主动。
在教学中若能根据特点,配以适当的猜谜教学,定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后写一篇文章,观察前可先出示几则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如,①扇子脚,扁扁嘴,跑得慢,会凫水(鸭子);②头戴双尖幅,身上穿棉袄,说话带鼻音,最爱吃青草(羊)。当揭开谜语后,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动物区别在哪里,这样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观察时既抓住一般动作,形态,又突出自身特点,写出的文章具体生动。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顿时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龍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三、强化心灵兴奋点,升华情感。
一堂课虽然是短暂的,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课堂上,注意设计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就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读”为兴奋点
在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理解之后,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或静思默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充当课文描写地角色,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后,我先指导学生分好角色——叙述人、小红军、陈赓,按照各自的不同表现,读得“闻如其声,如见其人”。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要读出小红军满不在乎的语气,语速放慢,强加重音;小鬼把腰一挺,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要读出小红军不服输的口气,透出一股倔强之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2.以“演”为兴奋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寓言、童话都适合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最容易使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如《狐假虎威》这一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学生不但认识狐狸“狡猾”的一面,而且启发学生跳出这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狐狸的“临危不惧,聪明智慧”的一面。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把学生认知、意志、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