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还原法”精设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设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教师应精心地研读文本,对作为教材的文本主体有成竹于胸的把握,然后运用“还原法”通过还原文本的写作背景、文本情境、文本情感,精心设计出与文本原生状态相契合的问题,以使课堂提问更符合我们的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问题设计;还原法;文本还原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年来,问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越来越盛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教学法也越来越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甚至有专家这么断定:一堂没有提问的语文课,必然不会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然而,是不是语文课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效的呢?
  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语文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能够与文本相契合,而不是游离、脱离甚至悖离文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作为教材的文本进行精细地研读,对文本的内容、结构、作者的思路、情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还原法”来进行问题的设计。
  还原是为了把原生状态的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笔者在用“还原法”设计语文教学的问题时,借用了“还原法”理念,通过文本还原,把文本的写作背景、情境、情感还原为“原生状态”,揭示并分析存在的内在矛盾,并据此设计出与文本契合且有效的问题。
  一、通过还原写作背景来设计问题
  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教学,第一步应该是对作者、作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写作风格等,而“论世”则要将作品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时期,看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特殊情感、要表达怎样的特殊思想。这些都要求我们去研究作品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在课文注释或教辅书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介绍,但我们依然要将之还原成“原生状态”,看它是否与我们所想当然的存在矛盾,然后可以把它设置为问题,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课后注释仅一句话:“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这里有两个时间点应让学生注意:一个是大历二年,一个是重阳节。学生基本都会知道重阳节会干什么、有什么意义,但未必理解大历二年的意义,那就可以问一些比较了解杜甫的同学,这个时间段杜甫都遭遇了什么?为什么想要去登高?问题一出,写作背景立即明了,作者在《登高》中所在表达的情感也由此可见端倪。再如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文《望海潮》课后有一条注释“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柳永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处境,在这样的处境下会写出什么样的恭维话?为什么会把钱塘写得如此繁华?又为什么要对孙何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样的话?通过对本词写作背景的还原,提出这些问题,相信学生会对本词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入。又如语文必修一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后注释一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就介绍得非常清楚,但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让学生阅读了解这一背景,而忽略了课文后面的写作日期“四月一日”,“四月一日”距“三一八惨案”有两个星期,而距刘和珍等人的追悼会也过了一个星期,一向以犀利著称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时才露出锋芒?这就要求我们再度还原作品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当时的经历甚至心境,方能对文本进行更好的解读。
  二、通过还原文本情境来设计问题
  文本的情境是作品所独有的最能为作者传情达意又最容易被解读者误解的文字、词语、句子、意象、意境的组合情况。在设计语文问题时,我们应将文本最真实的情境还原出来,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更好地体悟、感受文本。
  孙绍振教授在回答福建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的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到底好在哪里?”时说到“第一,如果把‘今宵酒醒何处?’还原成‘昨夜酒醉何处’,没有酒醉哪有酒醒?前面有一句‘对长亭晚’,让读者想象醉得多么长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醉到什么时候才醒?‘晓风残月’一个‘晓’一个‘残月’,说明醉了一夜,天已经亮了。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醒来以后竟不知身在何处,可见酒之酣。第四,为什么醉成这样?因为离别:如此大醉,不仅感情强烈,而且完全任性……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孙教授接连提出来的四个问题,显然是运用了他最为熟稔的“还原法”,将文本的情境还原,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妙处。笔者在讲授本首词时,当讲到“都门帐饮无绪……竟无语凝噎”一句,也试着用了情境还原法,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抒情主人公,正在机场与友人别离,此时,机场广播一遍遍催促乘客登机,你渐渐松开对方紧握的手,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将你的这种离别之情用语言表述出来。许多学生将这种感受讲得很是到位,可见,情境地还原通过问题的具体化,让学生理解文本又更深一层。
  再如语文必修二的诗歌单元选了《诗经》中的《氓》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诗的第一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段文字看似平白,但如果我们将它的情境还原,将会发现它有多么的生动活泼:忠厚老实的男子,活泼热情的女子,通过“贸丝”进行约会,相会完之后又依依不舍地送至顿丘,因婚期的纠结而闹了小小的不快,最终以女子放下矜持来安慰男子,和平收场——恋爱中的热情幸福一览无遗。由此情境我们可以设置问题:“男子通过‘抱布贸丝’来‘谋’,这真是一个‘蚩蚩’的男子吗?”“从女子送男子‘至顿丘’这个细微的动作,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女子‘将子无怒’的请求和‘秋以为期’的妥协又可以体现女子怎样的内心情感的性格特征?”在一些叙事性的文本中,通过还原文本情境来设计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三、通过还原文本情感来设计问题
  孙绍振教授认为,不管读者主体有多么强势,在分析作品时,读者的情感都应服从于文本主体。那么我们在用问题教学法来分析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时,也应对文本的真实情感进行还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最后一段文字犹为耐人寻味:“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要对这段文字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就不能不将此时的文本情感还原:“惦着江南”,说明作者对现实不满,才会向往江南的那份热闹。可是现实终究无法逃避:“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妻已睡熟好久了”,只好又从江南的热闹中回到现实。由此分析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江南’与现实的生活存在怎样的差距?”“这样想着,却发现自己回到家中看到妻子睡熟,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态?”我想,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本所体现的情感。
  再如在语文必修二课文《赤壁赋》的篇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句,虽然没有直接地表露出作者的感情,却包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要给学生揭示这种深意,不能直接提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啊?”这样问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我是这样问的:“‘相与枕藉’是个怎样的动作?(随意)”、“说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乐而忘忧)”、“不知东方既白说明他们睡得?(酣畅淋漓)”、“人在什么时候才能睡得如此酣畅?(旷达无忧之时)”、“那么这一句所包含的深层情感是什么?请同学总结。”可见,通过还原文本情感,来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一步步地进入现象中,挖掘出更深层的内涵。
  总之,我们在设计问题前,应对文本进行精细的解读,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方能使问题的设计不偏离文本;在设计问题时,应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还原”,通过还原文本写作背景、还原文本情境、还原文本情感,使问题与文本相合若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即完成对文本的还原,以达到更好的解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名作细读》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2]《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3]《我说语文》王立根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①—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途径。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强课堂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强化;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正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知识的学习不仅来源于课堂,更来源于课外,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最佳途径。  现今的语文课是以研
期刊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职能。调查表明,阅读疗法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阅读疗法;心理健康  【分类号】G258.6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心理障碍已成为普遍而又严
【中图分类号】G622.4  农村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应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都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呢?  一、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小学生都是好胜且经不起挫折的,这时教师就应从旁提点、鼓励、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0  设计思路:《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篇幅接近五千字,内涵丰富。首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在十分钟内默读完)紧抓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预设目标  ⒈
期刊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影响,评估术后黄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84例需要单眼行超声乳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养分和生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精辟简练的教学语言,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精心设计,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养分和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应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 理解主题,找出大意  (一) 捕捉主题句  主题句是指能表达或概括文章段落主题或主要内容的句子。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作者在每一自然段中往往只论述或议论一个观点和问题,而这个将要论述或讨论的观点或问题往往用一个句子将它点明。因此,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段落内容,必须首先找出主题句置。主题句的位置一般比较多变,有时候出现在文章的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时候段落中间,有时候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作为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试卷的偏题、怪题;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文本等。但究其根源,语文老师毫无激情的讲析也难辞其咎。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介一节语文课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