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草根运动风头日盛,从几年前跨党派的反伊战争浪潮,到奥巴马在大选期间运用互联网动员起来的“竞选粉丝团”,再到2009年以来崛起并迅速风靡全国的“新茶党”和“咖啡党”运动,成为左右美国政治风向的显赫力量。此种新草根运动与以往以地方党部、行政社区和学区划线的老草根运动不同,它以脱地域、跨区域和跨领域的形式出现,不是以政党和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某一政治主张为核心,更多以网络动员、媒体动员、议题动员等多种方式,掀起覆盖全国的政治运动,进而左右选举,影响政策,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新草根运动的缘起
美国是一个移民垦殖社会,具有草根运动的传统。“草根”一词意译自英文(grassroots),最初是农业区、基层和基础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普通民众的代名词。一棵草就像一个普通的人,其力量极其有限,但无数的草连成一片就具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人们把普通民众动员起来的强大力量比作草根,就是强调民众联合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草根运动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演化成波澜壮阔的进步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动员起无数的普通民众,对美国政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初,美国政治领导人在竞选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州和地方党部,通过政党组织层层动员赢得选民支持,进而获得大选胜利。1800年的美国选举,首次出现了党派竞选战。1828年之后,政党主导选战的模式成为美国竞选的主导模式。一个政治候选人如果要想赢得选战,就必须借助政党组织体系,开展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20世纪初,利益集团崛起后,美国政治领导人开始致力于构建利益集团的联盟,通过赢得多元化利益集团的政治联盟,进而赢得大选胜利。党魁和政党组织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候选人通过建立自己的竞选委员会和政治行动委员会来构建从联邦到州、再到地方的竞选组织体系,借助职业竞选专家操盘选举,成为美国竞选政治的常态。在这一竞选框架下,以政党和利益集团为支撑点,以区域化布局和地方化运作为主要特征的老草根运动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的主导战略。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包括新闻媒体、竞选捐助人、公关公司、利益集团甚至普通选民志愿群体等众多行为体卷入美国政治,赢得普通选民、公众舆论、民调支持率等的鼎力支持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新草根运动如雨后春笋,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蔚为壮观。从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到喧嚣一时的嬉皮士运动,从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到奔走呼吁的同性恋抗议,从“选择生命”(pro-life)派与“选择权利”(pro-choice) 派的政治肉搏到南方福音派保守选民的草根动员,此种如潮水般波涛汹涌、如流沙般变动不居的新草根运动渐成声势。互联网的兴起使此种运动愈发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与老草根运动不同,新草根运动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动员起来致力于实现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运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基础不是地域性的组织建制,而是脱域化的社会运动;二是政治诉求不是赢得选举和影响政策,而是表达政治理念和实现政治理想;三是动员手段不是依赖政党认同或者意识形态,而是依赖信息网络,特别是网络2.0技术动员起来的社会议题网络。总之,新草根运动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信息化社会,只要存在多样化的政治理念,就会存在层出不穷的草根运动。
后物质主义的政治
新草根运动的崛起,体现着美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美国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罗纳德
新草根运动的缘起
美国是一个移民垦殖社会,具有草根运动的传统。“草根”一词意译自英文(grassroots),最初是农业区、基层和基础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普通民众的代名词。一棵草就像一个普通的人,其力量极其有限,但无数的草连成一片就具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人们把普通民众动员起来的强大力量比作草根,就是强调民众联合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草根运动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演化成波澜壮阔的进步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动员起无数的普通民众,对美国政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初,美国政治领导人在竞选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州和地方党部,通过政党组织层层动员赢得选民支持,进而获得大选胜利。1800年的美国选举,首次出现了党派竞选战。1828年之后,政党主导选战的模式成为美国竞选的主导模式。一个政治候选人如果要想赢得选战,就必须借助政党组织体系,开展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20世纪初,利益集团崛起后,美国政治领导人开始致力于构建利益集团的联盟,通过赢得多元化利益集团的政治联盟,进而赢得大选胜利。党魁和政党组织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候选人通过建立自己的竞选委员会和政治行动委员会来构建从联邦到州、再到地方的竞选组织体系,借助职业竞选专家操盘选举,成为美国竞选政治的常态。在这一竞选框架下,以政党和利益集团为支撑点,以区域化布局和地方化运作为主要特征的老草根运动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的主导战略。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包括新闻媒体、竞选捐助人、公关公司、利益集团甚至普通选民志愿群体等众多行为体卷入美国政治,赢得普通选民、公众舆论、民调支持率等的鼎力支持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新草根运动如雨后春笋,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蔚为壮观。从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到喧嚣一时的嬉皮士运动,从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到奔走呼吁的同性恋抗议,从“选择生命”(pro-life)派与“选择权利”(pro-choice) 派的政治肉搏到南方福音派保守选民的草根动员,此种如潮水般波涛汹涌、如流沙般变动不居的新草根运动渐成声势。互联网的兴起使此种运动愈发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与老草根运动不同,新草根运动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动员起来致力于实现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运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基础不是地域性的组织建制,而是脱域化的社会运动;二是政治诉求不是赢得选举和影响政策,而是表达政治理念和实现政治理想;三是动员手段不是依赖政党认同或者意识形态,而是依赖信息网络,特别是网络2.0技术动员起来的社会议题网络。总之,新草根运动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信息化社会,只要存在多样化的政治理念,就会存在层出不穷的草根运动。
后物质主义的政治
新草根运动的崛起,体现着美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美国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罗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