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女名厨集锦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有许多女性名厨,被人们称为“厨娘”。现向大家介绍一二。
  唐朝的膳祖,为一代女名厨,事厨于段文昌丞相家。段成式编的《酋阳杂俎》中记载的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南宋时,曾受御厨赏识的临安(今杭州)钱塘门外宋五嫂,以善制鱼羹而为世人所传颂。宋五嫂原是开封的女廚,随宋都南迁至临安。高宗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羹,赞叹不已,并赐金银绸缎,使宋五嫂名声大振,被后世奉为脍鱼“师祖”。直到清代,仍可见到“不嫌酸法桃花醋,下箸争尝宋嫂鱼”等描绘宋五嫂脍鱼的诗句。
  五代时,寺院中有一位法名梵正的比丘尼(尼姑),用酱肉、肉干、鱼料、酱瓜等熟食,将诗人王维所居的“辋川别墅”二十一景之胜,一一在食盘中拼制出来,将菜肴造型与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致“人多爱玩,不忍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海南儋县时,曾与一位善制馓子(一种油炸食品,今在晋南地区及其他省市仍有烹饪)的老婆婆作邻居,“自笑平生为口忙”的东坡先生,禁不住为老婆婆作诗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将烹饪馓子的高超技艺描绘的活灵活现。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擅于制菜蔬糕点,尤其擅瓜膏、腌菜等,饮誉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据传即为她所创制。
  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斫脍”画像砖,上绘一年轻女子轻捷挽袖,其前方桌置墩、刀、鱼,桌前炉火正旺,釜水沸腾,桌旁地面有一圆盆,盆内水纹未消,想必是洗鱼之用。从画上当厨女子的衣着、发型和风韵直至炊具等看来,均是宋代流行的贵家厨婢烹饪的典型图像。
  世人尽知的“麻婆豆腐”,亦称麻辣豆腐,是四川成都万福桥边的陈麻婆首创的。1924年成都有《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忆先生。”
  清朝著名女点心师萧美人,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称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在《江行杂录》中,还记载了一位风流高雅,知书达理的美厨娘。言其人“字画端楷”、“容止循雅”,烹饪时,“厨娘更为衣裙,银索攀膊,掉臂而入。据坐胡床,缕切徐起,取抹批脔,惯熟条理,真有运斤成风之势。”
  在北京出土的辽代赵德钧墓壁画中,有一幅妇女揉面图,形象地展示了辽代贵家女厨的风貌。
  清代,大将军年羹尧府上有一位善制“小炒肉”的年轻貌美的女厨,小炒肉即今之炒肉丝。
  此外,在临安,坊间还有以制售“杂菜羹”而闻名的李婆婆。
其他文献
用松香胺萃取处理模拟含酚废水。研究了萃取剂组成、油水比、废水酸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脱酚效率的影响,以及反萃剂的浓度、用量和反萃温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由于环境、气候的恶化以及疾病的侵害,全球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呈现出整体衰退的趋势,其中虹彩病毒属蛙病毒科的蛙病毒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
通过对林业部门没收的中华穿山甲所发生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并结合文献归纳总结穿山甲人工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案。同时根据实际饲养情况提出饲养环境中能造成疾病的
我国南方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比重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突出。运用威胁因素分析方法掌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状况以及保护区与社区矛盾所在,针对性地采取适
为治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西安也实行了村账乡镇代管体制.该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仍存在报账员水平不高、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手续不完善、农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