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學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有吸引力的教师。“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疑”人手,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求知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新学年、新环境,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会使得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因此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陛,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人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學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有吸引力的教师。“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疑”人手,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求知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新学年、新环境,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会使得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因此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陛,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人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