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反思例析:教学反思的本质、内容、特征与途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实施数年来,教师们经历了痛苦与彷徨,也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教学水平,方法有很多,研究表明,坚持教学反思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当今中学生物学教学反思虽已成为教案中必不可少的栏目,但其内容却时时流于形式:或满篇优点,回避问题;或对问题分析不深,缺乏对策。本文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内容,并探讨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Loke)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Hegel)将“反思”称作“后思”,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Dewey)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Berlak)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Carr)和凯密斯(Kemmis)还有麦伦(Van Manen)等学者,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Schon)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Brubacher)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30℃下,水解5mi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成功率很低,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H,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烘干后直接染色,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2)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3)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5)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学生回答得很好,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但并无基因交流,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再举两个例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已充分备课,也了解学情,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活动参与度低,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结合以上思考,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发挥其积极性。
  (2)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细胞死活的判定,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找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包括以下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今后如何改进等,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如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时间的把握,提问时机的选择等,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其本质是探究。
  2.教学反思的特征
  (1)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理论支撑的,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结合行动理解理论,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结合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能集众人智慧,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成果更易推广。
  3.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经验 反思=成长”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狭隘、片面、肤浅;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仅是经验的简单累积。我们认为,会反思的教师能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能发现教学问题与解决教学问题,能成长为研究型、创新型教师。这样的教师的教育智慧会像大树一样,教学理论是树的根茎,教学经验是树叶,教学反思是遍及植物体内的维管组织,使实践经验与理论发生交流,智慧之树不断生长。而研究课等团队的反思活动,使智慧之树成林。
  (作者单位:1.北京市第十中学 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SuperAMOLED Plus是最新的AFidroid3.2Honeycomb,也有Samsung自家的TOUCHWiZ4.0。处理器也和Galaxy8.9/10.1有分别,改用了一个Samsung制的1.4GHz双核心处理器。
新闻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资源。让新闻走进语文课堂,就是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真实的世界。本文就从培养收看兴趣、积累新闻资源、激发摘抄热情、分享积累成果四方面谈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工作以后,同事之间亦是如此。因为朝夕相处,因为耳濡目染,更因为一种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熏习。  我常常庆幸一件事情,庆幸自己那时没有因此误入歧途。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后,遇到的第一位“师傅”姓黄。说是“师傅”,其实不同学科,我教数学,她教语文,我俩搭一个班,她是班主任。由于是新手上路,很多事情,我都学着她的样子做。她教书有些年头了,管班有一套,我摆不平的事
引导需要技巧,体验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引导技巧性更强,要求更高.本文从直接情境引导和间接情境引导两大类别入手,以角色融入、共鸣创设、同位亲历和虚拟情境模拟、外在环境创设
这部全球最轻的6寸触控式电子阅读器仅有168g重量,8.9mm薄,支持600X800、16色灰阶E-InkPearl V220屏幕并具备“Clear Touch Infrared”技术,能够做
在“两个课标”从实验到全面推行的过渡时期,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应从更新概念、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师资、提高教学质量,走出课堂、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必备资料等方面
新课改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一是让学生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作品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
迁移教学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更多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学习,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