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望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u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蝎子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动物。有人曾经把一只蝎子放到一盆正在燃烧的火炭中去。火炭越烧越旺,灼热难耐的蝎子在火盆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困境,不料却屡次失败。火灼伤了蝎子的身体,它变得狂怒起来,瞎撞乱冲,最后以自己的毒针刺伤自己,倒地而亡。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每每处于险境而又无法逃脱时,就会主动以毒针刺伤自己,用一种自杀的方式来了断生命,结束痛苦。
  
  这个说法流传了很多年,以至于人们经常以此来嘲笑恶毒的蝎子在遇到困境时的懦弱行为。直到后来,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实验证实了这个结论其实是一种误传。
  法布尔抓来一只蝎子,把它放到一盆燃烧的炭火中,如同传言中所说的那样,被火焰灼伤的蝎子最后绝望地“自杀”了。仔细观察的法布尔用一只镊子轻轻把它夹起来,放到一层被水浸湿的清凉的沙子上。让法布尔没有想到的是,这只蝎子在半个多小时以后竟然复活了。它动起来,就跟先前没被投入火盆时一样灵敏、活跃。不敢相信如此神奇的法布尔又找来另外两只蝎子做实验,结果完全一样。由此,法布尔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蝎子“自杀”的说法是误传。其实,这是蝎子在面临危境时所采用的一种逃生方式,是一种假死现象,它并没有自杀。
  法布尔是睿智的。后来,他把自己的实验结论提升到了生命的境界,以此来阐述“只要活着,就没有绝望”这一命题。他这样写道:“生命,是一种严肃的东西,不能遇到丁点艰难、困苦就轻易把它抛弃。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一种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尽的义务。那种让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做法,完全是懦夫、蠢货的所作所为。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深渊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连地位如此卑微的昆虫在绝境中都尚且向往自己活着的希望,作为人的我们,更应该有理由相信——生命,无论何时,从不绝望。”
  是的,生命从来不会绝望。
  不到最后,我们谁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成败。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敢闯、敢拼,注定了我们必定会历经一些无法想象的挫折,从而体会到一些触及绝望的心绪。无论如何,每当身处困境中时,必须坚持、再坚持,以不屈的意志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真谛所在,以饱满的热情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不向困难低头哈腰,不向困境俯首称臣!
  生命,是在挣扎中显示其伟岸的,经过一番艰难与困苦的历练之后,自会拥有一份挣扎的美丽。
  (梦飞船摘自《正能量》)
其他文献
不久前和几位朋友自驾出游,西出800公里到了西安,参观完兵马俑,一行人商量下一个去处。多数人赞同去爬华山,唯有一个年轻母亲提议去洛阳。大家就不解了,西安去洛阳300多公里,既不顺路,也早过了赏牡丹花的季节。  这位母亲就诱惑说,在洛阳有一家叫麦盛斋的糕品店,专卖各种始创于清末光绪年间的特色糕点,其中生产的月饼特别好吃,两年前她到洛阳偶然吃到了这种月饼,那一口月饼香至今记忆犹新。  听完这一番煽动,
丁酉年春末,我去衡阳县曲兰乡菜塘湾参观了王夫之的故居湘西草堂。印象最深的既不是草堂左侧洗笔池的黑不见底,也不是草堂右侧古藤茎的矫若游龙,而是后山上的两座亭子。亭子本身毫无特色,漆皮斑驳,名字倒是耐人寻味,一座叫莫急亭,另一座叫且缓亭。亭名的由来已无从考证,只知王夫之在山下隐居了40余年,著作等身,“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最终如愿以偿。莫急才能不慕繁华,精研学问,“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给我上第一堂人生课的老师,是纽约第五大道的雅頓化妆品公司人力资源部面试官莫菲女士。  1995年的夏天,我二十岁出头,从北京远渡重洋,跑到纽约寻找机会。我英语流利,胸有千言,尤为喜欢在公共场合夸夸其谈,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交际明星,当时,也不把求职做事正儿八经地当成很重要的任务。  我只是想先找张椅子暖暖屁股,在摩天大楼里体味一下“哦,这就是工作”的感觉。  我以为职场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用紧张,也不需
夏丏尊与李叔同,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共事,夏担任舍监,李担任图画音乐教员。一次,学生宿舍失窃,怀疑聚焦某人,但查来查去,始终没有搜到证据。夏丏尊身为舍监,自觉管理不力,破案无方,陷于深深的苦恼中。他去找李叔同求教,李叔同说,这事好办。  你说好办?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  “你肯自杀吗?”李叔同指点他,“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
王安石曾“三起三落”,寇准却是“五起五落”。使北宋名臣寇准“落而再起”的人中,王旦也是很得力的一个。就在毕士安力荐寇准十年之后,即大中祥符七年,因为王旦的推荐,已经罢相八年的寇准聘任枢密使。关于王旦与寇准,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王旦与寇准分别为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王旦常在宋真宗面前称善寇准,寇准却有数次说到王旦的不是。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善,彼专谈卿恶。”如果没有一定的肚量,王旦或许会愤然
“之乎者也”可以说是古代文言书面语的标志性词汇,也成为斯文典雅的象征。所以古人写文章,“之乎者也”用得多,文章就“雅”,作者也受人敬重;若“之乎者也”用得少甚至不用,文章成了大白话,就只能归入“通俗”之列了。但矛盾的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在古代小说戏曲中,“之乎者也”又是酸腐文人的一个符号,作者总是采取揶揄的态度,百般嘲笑讽刺。此种笔法大约起自金元戏曲。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俺捺拨那孟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我们都是经历长达10个月的制版、装订,才终于面世。  每过一岁,我们增加新的一页,上面将巨细无遗地记载着全年的言行事迹,那空白的扉页则是我们一张白纸般的婴儿期。没有人知道各自最终定稿多少页,但当缓缓合拢棺木的黑色封底,盖棺定论,我们是否应该让看完的人觉得开卷有益?  这是个浮华奢靡的时代。很多人美容化妆,在自己的封面上
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北京人对北方来的沙尘暴感到厌烦,对于寒流则是早有准备。  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在水汽蒸腾的火锅店,人人面红耳赤,有的还冒着大汗,吐出的烟气则在玻璃落地窗上结成浓浓的雾,外面的景物一时隐去,只剩下明灭的车灯疾驰照射。  我喜欢雾气迷离的火锅店的感觉,尤其是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火锅店,依稀使人回到素朴而单纯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商业
作为中年妇女,这几年,因为微信的普及,找到了很多失联的同学,由此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各类同学群。但是很快,我就退出一些同学群。因为,有些人注定跟你没一毛钱关系。  加入同学群最初,都是为了找回当年那些美好的记忆。在学生时代,我不算交友泛泛的人,仅有那么几个惺惺相惜的朋友。于是,在群里聊后,和那几个同学互加好友,继续聊。我发现,现在聊得来的,還是那几个人——相互之间随意说话,轻松愉快,没有废话。当年就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想那是为了让自己在《论语》的背景中理解生活、发现自己。没有读过《论语》,你理解的过去的中国便缺少了神采,你也将发现自己在今天的生活中愈发缺少活泼泼的背景和神气。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何伟俊在《〈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中说:“这里的‘无所争’,并非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一种境界。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