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叶嘉莹
材料二:
诗歌赏析,可以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言
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复兴中学)将举行以“我心中的诗歌”或“我学诗歌的方法”为主题的古典诗词论坛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则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则材料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论述,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第二则材料选自教材前言,谈赏析诗歌的方法。题目要求考生立足材料,由材料生发开来,并结合具体诗句以发言稿的形式论述“我心中的诗歌”或“我学诗歌的方法”。此题为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题。高二年级的学生刚学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对诗歌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对如何学习诗歌应有自己的思考。这道作文题能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引导学生学习、热爱并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立足材料一,思考以“我心中的诗歌”为主题写一篇在古典诗词论坛活动上的发言稿。写作前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确定自拟发言稿的标题;其次,要特别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譬如称呼、问候语、结尾和行文的语气等。那么,我心中的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仔细审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指向性足够明确,“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均可作为“我心中的诗歌”的内涵。考生在行文时要借助具体诗歌语言,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心中诗歌的模样,不可流于表面。
立足材料二,思考以“我学诗歌的方法” 为主题写一篇在古典诗词论坛活动上的发言稿。題目要求写发言稿,因此考生在行文中就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可多尝试写整句,以渲染气氛,增强文势。就具体写作任务而言,通过审读材料二,考生不难发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可作为学习诗歌的三种方法。
相关素材
1.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
——贺拉斯
2.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泰戈尔
3.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
——列夫·托尔斯泰
4.诗是神的词句,诗未必只存在于韵文之中。诗到处洋溢着,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屠格涅夫
5.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
——贝多芬
6.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
——普吕多姆
7.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
——培根
8.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朱光潜
9.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艾青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我想对所有中国人来讲,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断追求的那一块文学的芳草地。
——康震
11.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依然还惦念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遮雨。所以说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
——董卿
12.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所共同体会到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董卿
13.泱泱中华,蔚为大观。诗词歌赋,灼灼其华。五千年华夏文明滋养了瑰丽的诗歌文化。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带给人无穷的力量。
14.诗之不辍,歌之不绝。我心中的诗歌就成了我读书生活最坚实的精神力量,就成了我生活中最瑰丽的色彩。
15.所以,苏轼会豪放地高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会悲伤地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以,李清照会幸福地吟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会痛苦地悲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此,想准确探究诗歌的旨意,就一定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佳作展示
诗如火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叶嘉莹
材料二:
诗歌赏析,可以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言
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复兴中学)将举行以“我心中的诗歌”或“我学诗歌的方法”为主题的古典诗词论坛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则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则材料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论述,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第二则材料选自教材前言,谈赏析诗歌的方法。题目要求考生立足材料,由材料生发开来,并结合具体诗句以发言稿的形式论述“我心中的诗歌”或“我学诗歌的方法”。此题为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题。高二年级的学生刚学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对诗歌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对如何学习诗歌应有自己的思考。这道作文题能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引导学生学习、热爱并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立足材料一,思考以“我心中的诗歌”为主题写一篇在古典诗词论坛活动上的发言稿。写作前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确定自拟发言稿的标题;其次,要特别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譬如称呼、问候语、结尾和行文的语气等。那么,我心中的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仔细审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指向性足够明确,“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均可作为“我心中的诗歌”的内涵。考生在行文时要借助具体诗歌语言,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心中诗歌的模样,不可流于表面。
立足材料二,思考以“我学诗歌的方法” 为主题写一篇在古典诗词论坛活动上的发言稿。題目要求写发言稿,因此考生在行文中就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可多尝试写整句,以渲染气氛,增强文势。就具体写作任务而言,通过审读材料二,考生不难发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可作为学习诗歌的三种方法。
相关素材
1.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
——贺拉斯
2.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泰戈尔
3.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
——列夫·托尔斯泰
4.诗是神的词句,诗未必只存在于韵文之中。诗到处洋溢着,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屠格涅夫
5.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
——贝多芬
6.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
——普吕多姆
7.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
——培根
8.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朱光潜
9.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艾青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我想对所有中国人来讲,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断追求的那一块文学的芳草地。
——康震
11.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依然还惦念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遮雨。所以说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
——董卿
12.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所共同体会到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董卿
13.泱泱中华,蔚为大观。诗词歌赋,灼灼其华。五千年华夏文明滋养了瑰丽的诗歌文化。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带给人无穷的力量。
14.诗之不辍,歌之不绝。我心中的诗歌就成了我读书生活最坚实的精神力量,就成了我生活中最瑰丽的色彩。
15.所以,苏轼会豪放地高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会悲伤地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以,李清照会幸福地吟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会痛苦地悲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此,想准确探究诗歌的旨意,就一定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佳作展示
诗如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