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每名学生都应该获得充分发展,强调不同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应该引导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研究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对于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直接教学,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经历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注重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发展综合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探究法与问卷调查法,遵循学生认知差异采取分层教学,通过创设分层学案、巧设分层问题、进行分层指导、指导分层训练、科学分层评价等,更好地提高分层教学效果,更好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差异;分层问题;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每名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知识认知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统一的教育教学策略,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学习目标,布置统一的作业和进行统一的评价,没有突出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学策略,遵循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入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与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学方式,落实分层教学.
  一、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分层教学基本内涵
  分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知识、现有的能力水平、相关潜力等,将学生科学地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的水平相近,并设置不同的教學目标,并应用科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秉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尊重每一名学生,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设定对应的学习要求,并采取动态调节制度,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时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教师设计的分层学习任务应该遵循科学适度原则,以此更好地落实课程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并未做好分层教学准备.分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并根据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前做好总体规划,设计分层预习学案,但是这些并未落实.
  二是并未有效设置分层问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差异,落实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数学课堂上予以落实,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巧妙设置分层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所设问题没有体现出层次性,也没有进行针对性提问.
  三是并未有效进行分层指导.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师在指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指导,但是大多数时候并未落实,教师只是根据课程内容讲解重难点知识,没有有效地进行分层指导.
  三、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分层教学优化策略
  (一)科学划分小组,创设分层学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结合分层教学模式的深刻内涵,优化和落实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科学划分分层学习小组,并根据具体划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创设分层学案,将分层学案有针对性地提前发放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借助学案预习教材内容,从而提升自主预习的效果,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分层教学一般运用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此时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大分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与学习态度,科学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与学优生三个层次,并创设纸质或电子分层学案[1].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的章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基本含义,掌握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在“分数乘整数”的课时中,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点:一是在已学分数加法、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案例,研究分数连加算式,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基本计算法则,并能够熟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通过观察、比较与操作体验等,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教师可以结合以上教学目标,设置三个层次的学案:对于学困生的学案,主要是加入分数加法的习题,让学生思考3个310相加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表示,要求学生阅读完成本课的教材内容;对于中等生,要求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三人共吃一个西瓜,每人吃29个,一共吃了多少?对于学优生,还需要加入拔高题,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所有类型的题目.
  (二)重视课堂教学,巧设分层问题
  不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个层次[2].为了更好地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视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巧妙设置一些分层问题,以此要求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解答,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回答,也可以在课程知识教学之后引入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参与训练.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在“分数乘整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提出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比如:①一包牛奶的重量是310千克,那么3包的重量是多少?②一袋大米的重量是3千克,已经吃了310,还剩多少千克?③王伯伯家中有5亩的园地,用来种白菜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大豆的面积是种白菜面积的13,那么种大豆的面积是多少?对于以上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分别让学困生、中等生与学优生进行解答,并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反馈,在后面的训练中也可以设置类似的分层问题.
  (三)落实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指导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关键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全面发展为本,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3].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等进行区别对待,一般而言是指导的内容与指导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只需浅显指导即可,有的学生则需要深入指导,大部分学生进行基础指导,这样才能让所有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学习本段知识,为升入下一个学习阶段打好基础.在分层指导中,教师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做题反馈进行分层指导,也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层指导.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植树问题等,更好地指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王刚驾驶汽车的速度是100 km/h,李好驾车速度是王刚的25,李好驾车提前1小时出发,王刚最快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追上李好?对于分层指导而言,当指导学困生时,教师只需要分析本题的条件,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和解出答案;指导中等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解答此题,之后改变一些数据让学生重新解答,比如,“李好提前2个小时出发”“李好驾车速度是王刚的58”等;指导学优生时,教师还应该提高本题的难度,比如,王刚出发以后,在120 km外驶来一辆速度是40 km/h的旅行车,则两车多长时间相遇?相遇时各行驶了多少路程?教师可以让学优生自主解答,最后根据解答情况点拨指导.
  (四)体现学习层次,指导分层训练
  在一些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讲解完成以后,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巩固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还应该引入相关习题,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4].教师在设置练习题时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设置分层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题、一般问题与拔高题,并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教师所引入的问题可以包括简单计算题、应用题等,还可以加入一些图片,让相关问题更加直观生动,在学生解答后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总结性讲解.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圆的周长”课程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基础知识,根据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训练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对于学困生,可以出示类似的题目:圆形凉亭的半径是6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呢?对于中等生,可以出示此種题目:时钟的分针长度是25 cm,在30分钟后,分针尖头部分所走距离是多少呢?如果经过了45分钟、50分钟呢?对于学优生,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小黄车的直径是80 cm,需要骑过距离是200 m的直行路段,那么车轮需要转动多少圈?以上问题的难度不同,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并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解析指导,比如对中等生的指导:观察时钟可知,分针长度即半径,30分钟后即分针走了半圈,这样便可以解答.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了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分层教学基本内涵,探析了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以此得出在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优化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科学策略,主要是从创设分层学案、巧设分层问题、加强分层指导与分层训练等方面落实,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与做题情况,科学进行分层评价,从而完成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与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鸿.遵循认知差异,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77.
  [2]温传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差异性教学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9):223.
  [3]杨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7(Z1):123-12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院校,我们不仅要强化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核心素养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对当下中职院校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缺乏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提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就培养策略展开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这一教学形式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补充,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微课进行了概述,具体讲解了制作微课的过程,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学科兴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大幅度提升,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更希望人才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和学校对教学进行了改进,争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STEM教育视野下初中数学课外主题活动的构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STEM教育视野;初中
【摘要】在现代教育学科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对新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陌生、不熟悉的.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在《创新学习新思维》中也明确指出:对于新学期开始前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许多儿童而言,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对于这些儿童的增值效应是很有限的.那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对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核心是更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
【摘要】函数图像表示法比公式表示法具有更直观的表达函数性质的优点.本文从二元函数、带两个参数的三元曲面函数、微分方程(组)三种情形举例说明了当用图像表示时,函数的性质一目了然.二元函数的图像表达了函数的单调性、连续性、光滑性等性质.含两个参数的三元函数的图像表达了曲面的正则性、奇点、脐点、法向量的变化情况.微分方程(组)的图像表达了当方程(组)取不同的初值时,随着时间的演变其解收敛或发散的情况. 
【摘要】数学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已成为具体要求。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思想与方式方法的同时,意识到数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继而促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关键词】数学文化;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渗透方法  一、前言  
【摘要】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而是要在授课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中的应用,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最为关键性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实践运用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的侧重点在于书本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提升数学的解题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国家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还需要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方面,教师需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包含了许多逻辑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若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则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