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cj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清明,我没有回老家扫墓。
  那个倚靠大山的偏僻小镇,来回一趟近九个小时。
  我自小没见过爷爷,在我出生前他就因病离世了,所有关于他的记忆,就是高高山岗上那座矮矮的土丘,和环绕在土丘旁的葱茏大树。小时候随父亲上山扫墓,叔叔伯伯会在最前面用砍刀辟出一条羊肠小道,直通达爷爷那里。尽管如此,我依然会被锯齿般的叶楞割到,被路上的乱石磕绊。没有公墓园的规矩平坦,对于幼年时的我来说,上山是个充满惊险和乐趣的事,不仅仅是因为埋藏在土缝间的矿石、四月初开的娇嫩幼花,更是因为可以“见”到那个人,那个我素未谋面,却又让我惦念着探望的人。
  母亲说,我爷爷是个诗人,会作诗并写得一手好字。
  父亲说,我爷爷是个老师,严厉而谆谆。
  那些陈年的记忆并不属于我,我想找的,只是我心中那个真正的爷爷。
  我们几個孩子会捧着一叠白纸,挂到土丘旁边大树的枝干上,有时候没挂好,风一吹,那白纸片儿便随着清风惋叹一声,缓缓扑在坟头上。父辈们没有叫我们捡,他们自顾自地在坟前摆放起酒菜,燃起蜡烛。我看见父亲蹲在墓碑旁,用白酒一遍遍地洗濯石碑,再轻轻地拭干。我走上前,父亲问我有没有在碑上看见自己的名字,我摇头。父亲指着“桂宁”说:“看,这就是你。”
  “桂宁”,我的脑子里立刻出现一副飘散桂花的画面,名字虽然土,却是那样亲切,像爷爷唤我似的,我咧开嘴傻笑。
  大人们放了炮,除去了墓旁的杂草,要烧纸钱。那火先是一口口噬着草团,吃完了,逐渐张狂起来,我们便开始喂纸钱。一张张纸最后化为盘旋的灰烟,进入另一个世界。弟弟蹦着喊:“耶!爷爷又有钱咯,爷爷又有钱咯!”叫喊声中,我透过摇曳的火光眯着眼仔细打量小土丘,眼前却那样模糊,时而遥不可及,时而近在咫尺。
  爷爷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在特殊的年代去了新疆,再无音讯,留下两个孩子,第二任妻子就是我的奶奶。奶奶从不扫墓,没有原因,大家仿佛彼此都知道这个秘密的答案,却不提及。奶奶每次送我们前去扫墓,在车渐渐远去时,我回过头看到她站在家门口的背影,发福微矮的身躯似乎有些颤抖,有些难以言喻的苦涩,偌大的房子下,她显得那样的卑微,那样的孤独。
  那座山埋着爷爷和父亲的奶奶,今年又多了父亲的大哥。大伯是年廿七过世的,一切是那么突然,耳边是大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是来来往往忙着准备送殡的人。年廿八,外边热闹非凡,隔着一道木板,外面是清晨的阳光,里面却是刺骨的寒凉,那是我第一次明白生与死的距离。
  又到清明,远在千里外的我不知道那座山上是否已经山花烂漫,那座矮矮的坟头,是不是又被白纸片儿覆盖,那坑洼的山路有没有因为丝丝的雨而变得泥泞。我突然想念那座山了,想念山上的爷爷,那个每年守望着我们的人。
  或许属于我的爷爷,只是一座山,只是一座坟,只是石碑上一个冰凉的名字,但这其中的亲情何曾割舍过?明明连一面都没见过,却因为血液里流淌着那个人的血而总是煽情着。生死又何妨,时空又怎能阻挡人心的距离,这就是中国的传统,一个中国流传千年的祭祀日的意义吧!
  漫步上街,雨纷纷,不管路再远,明年我一定要再回去,我一定要亲自登上那座高高的山岗,探望我最亲爱的爷爷。那土丘旁的树,应该更挺拔苍翠了吧!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含雾天气下,人们基本无法看清前方的物体,容易造成各种交通事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由于雾天图像的低对比度特性使得研究者也无法较好的利用这类图像获得
青春是个多梦的季节,每一个梦都是我们对今后美好世界的向往、憧憬。但是,人生难免有起伏、有跌宕,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迷茫,是什么让我们为了梦想坚守下去,我想应该是“守望”一度支撑我们大步向前。  守望中国梦,继续前进!纵观目前国际社会,具有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为了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在面临这个越加多极、多元的社会世界,我们更应该要传承我国文明文
期刊
作者简介:刘薇,汉,女,苏州市纺织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和语文教师。  身处21世纪的我们认真学习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且努力践行着。然而,当科技日新月异的时候,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我们自己可曾回忆起过去拥有的那些美好呢?  忆坚持  毕业季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的抉择。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当时的我在读本科时,就暗下决心要考研。那时,我有
期刊
昊昊时常去想以前的事。那时的家在一座青瓦平房里,有一个很大的院落。父亲喜欢种花,母亲喜欢晒太阳。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事情是自己毕业离家的那个中午,天空阴沉沉地像在预告场别离。随后下起了雨。恍惚中,母亲的眼眶微瓢像是远处被雨冲刷模糊的山际线。而父亲在大雨里站了很久,沉默着没有说话。最后在轰隆的暴雨声里,发出一声模糊浑浊的叹息声来。听上去像是一种呜咽,恍恍惚惚,茫然失措。  那么,现在呢?连家门前的两三棵
期刊
作者簡介:赵维宁(1996-),女,汉族,广东珠海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4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阿顺看着自己刚刚塑造好的菩萨,笑了。  这是阿顺在莫高窟的第二十年。二十年前的他,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被父亲领进了这千佛之窟。  洞窟内,是一尊尊慈眉善目的菩萨,正注视着这位年轻的创造者;洞窟外,伴随着鸣沙山的沙响,便是明媚蓝天,漫漫黄沙。  阿顺知道,这里是父亲为之奉献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