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莲花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簡介:赵维宁(1996-),女,汉族,广东珠海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4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阿顺看着自己刚刚塑造好的菩萨,笑了。
  这是阿顺在莫高窟的第二十年。二十年前的他,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被父亲领进了这千佛之窟。
  洞窟内,是一尊尊慈眉善目的菩萨,正注视着这位年轻的创造者;洞窟外,伴随着鸣沙山的沙响,便是明媚蓝天,漫漫黄沙。
  阿顺知道,这里是父亲为之奉献一生的地方,他也知道,自己也将为这闪耀的佛光,奉献自己的一生。
  跟随着父亲,阿顺渐渐学会了如何凿出形状各异的佛凳,如何塑造神态祥和的菩萨,如何描绘衣裙飘扬的飞天。在这里,一刀一刀地凿下那不知沉积了几百个世纪的坚土,一笔一笔勾勒出壁画上流畅的曲线,就是许多和阿顺父亲一样的匠人们的日常。
  刚开始的时候,阿顺能安静地听从父亲的指导,年轻人学习起来总是快的,且继承了父亲的工匠巧手,阿顺也能独立完成一些佛像的制作了。然而,年轻的少年总是耐不住光秃秃的洞窟里的寂静,总想逃离这些满眼土黄,出去看看沙漠里的绿洲。每当这时,父亲总是慈祥地笑着,拍拍他的头说,去吧,天黑之前记得回来就好。
  少年蹦蹦跳跳地出去玩耍了,总算逃离了了无生趣的洞窟。
  等到在外淌够了泉水,享受足了蓝天白云后回到父亲身边,父亲仍在细细描绘佛像上的衣饰细纹。
  那时,阿顺总不能理解父亲,如何能做到那样沉心静气。他只是稍稍觉得,父亲的笑容,越来越像他所塑造出的菩萨了。
  敦煌,掩藏在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阿顺所处的盛唐,敦煌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这是历史大的图景。
  而当我们把这敦煌的大历史图景分割成一个个像素时,这一个个像素,便是阿顺,阿顺的父亲,以及千千万万的他们。此时的他们,尚在一个个未开凿的洞窟中,勤勤恳恳地建筑着他们心中的信仰。
  手中凿落的细石如沙漏,从阿顺手上滑下。一晃二十年过去,时间,已将阿顺打磨成了一个如他父亲一般敦和沉稳的敦煌匠人。虽每日的工作,只与黄泥青石、刻刀画笔作伴,但仿佛这洞窟之中,有了佛的微笑注视,岁月流光也变得温润醇厚,不急不躁。
  山外,夕阳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窟内,阿顺一天的工作也结束了。收拾好工具,提起油灯,趁着月色明亮,他得赶紧回家去。
  父亲年迈,早已不再工作。但是,每天阿顺回来后,父亲总还是会细细询问今日的完工情况。当阿顺说起详细的工作时,父亲的手,总情不自禁摆动起来,像是还在开凿着佛龛。
  日出。又是崭新的一天。阿顺如往常一样,背起工具箱,登上三危山。
  这样日复一日的细水长流,早已拂去了俗世尘埃。岁月沉静为阿顺心里的一部部佛经,心中的经文,经由阿顺的指尖,抵达他所画的飞天衣裙、他所塑的菩萨眉眼,使得那裙带飞舞的线条飘逸而又不失庄重,那菩萨的眉眼慈悲而又不失威严。
  这些,便是阿顺给佛陀的献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连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润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每天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前去参观。带领着游客们参观这些洞窟的导游会说,工匠们虔诚地在莫高窟造佛像、画壁画,这也是他们的修行。
  阿顺,和千千万与他一样平凡的敦煌匠人们,大概也只有心中怀着信仰,怀着敬畏之情,才会几十年如一日,一笔笔,一刀刀,一点点,一寸寸,在这寂寥的洞窟中,创作出来这些精美无比、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惊艳了这黄沙漫漫的时光。
  阿顺看着自己刚刚塑造好的菩萨,笑了。他渐渐觉得,自己的笑容,越来越像当年父亲脸上的笑容了。
  他们,为世人留下莫高窟这朵莲,更在自己心中,一笔笔,一刀刀,一点点,一寸寸,开出了清澈澄净的莲花。
其他文献
视觉密码是一种新兴的图像分存技术,它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直接恢复秘密信息,而且具有无条件安全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视觉密码的秘密共享特性使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群体
方和圆,在数学上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物体形态。北京的鸟巢、水立方是方圆建筑的典范。“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看法,由此生发出“天圆地方,有容乃大”的宇宙观和“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就有孟子“规矩,方圆之至也”之说,也有唐代诗人孟郊的“万俗皆走圆,一身独行方。”之诗。  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有副对联就写出了做人的不易。说的是:“若
期刊
众所周知,在含雾天气下,人们基本无法看清前方的物体,容易造成各种交通事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由于雾天图像的低对比度特性使得研究者也无法较好的利用这类图像获得
青春是个多梦的季节,每一个梦都是我们对今后美好世界的向往、憧憬。但是,人生难免有起伏、有跌宕,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迷茫,是什么让我们为了梦想坚守下去,我想应该是“守望”一度支撑我们大步向前。  守望中国梦,继续前进!纵观目前国际社会,具有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为了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在面临这个越加多极、多元的社会世界,我们更应该要传承我国文明文
期刊
作者简介:刘薇,汉,女,苏州市纺织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和语文教师。  身处21世纪的我们认真学习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且努力践行着。然而,当科技日新月异的时候,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我们自己可曾回忆起过去拥有的那些美好呢?  忆坚持  毕业季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的抉择。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当时的我在读本科时,就暗下决心要考研。那时,我有
期刊
昊昊时常去想以前的事。那时的家在一座青瓦平房里,有一个很大的院落。父亲喜欢种花,母亲喜欢晒太阳。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事情是自己毕业离家的那个中午,天空阴沉沉地像在预告场别离。随后下起了雨。恍惚中,母亲的眼眶微瓢像是远处被雨冲刷模糊的山际线。而父亲在大雨里站了很久,沉默着没有说话。最后在轰隆的暴雨声里,发出一声模糊浑浊的叹息声来。听上去像是一种呜咽,恍恍惚惚,茫然失措。  那么,现在呢?连家门前的两三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