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治理任务、建设原则、施工组织设计、水土保持检测、技术支持、工程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彭阳县陡坡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基本情况,并分析了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 陡坡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91-02
彭阳县政府及水保部门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顺应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选择彭阳县陡坡流域实施综合治理。该项目以“生态绿化、环境美化”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生态综合提升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保持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效果,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 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彭阳县东北部,距彭阳县城8.4 km,属茹河流域。项目区总面积1 895.2 hm2,水土流失面积1 596 hm2,占总面积的84.2%,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 970 t/km2。以镇陡坡村为核心,辐射周边任湾、姚河、崾岘、庞阳洼4个行政村,总人口3 920人。
2 治理任务
根据陡坡的自然条件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下治理任务和建设规模。
(1)坡改梯。对项目区坡耕地采取坡改梯措施,坡改梯面积112.41 hm2。
(2)人工种草。项目区气温、降水、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人工种草,宜草地面积大,人工种草具有较大的优势,草场建设将为后续的养殖庄园提供饲草保障。在原坡耕地或梯荒坡的基础上人工种植紫花苜蓿32.09 hm2。
(3)水保林建设。根据项目区的立地条件,在项目区的部分荒山采用柠条、山桃、沙棘、山杏混交的栽植方法。共计栽植水保林250.97 hm2。
(4)道路绿化。在项目区修建生产道路两侧种植云杉进行绿化。
(5)生产道路建设。在项目区修建生产道路20 km,修整与修建生产道路有利于发展生产。
(6)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在项目区设沟头防护5处,防止沟头进一步侵蚀;新建土谷坊10座,土涝池3座,有利于拦蓄及收集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围绕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涝池,施行土谷坊典型设计,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沟头建设防护工程,栽植水土保持林,对荒山、荒坡进行大面积的封禁治理,提高流域内林草覆盖率。通过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5.47 hm2,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 592.08 hm2,治理程度提高到84%。林草覆盖度由32.22%提高到45.46%,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田间道路和村队道路通畅,人畜饮水有保障,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0~0.33 hm2,粮食能够自给;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 建设原则
彭阳县陡坡生态治理建设总的原则是“保护优先,治理为辅”,主要以荒山、荒沟、荒坡的治理为主,在生态综合治理产生效益后,适度发展草畜的同时必须以提高水保生态为前提,使陡坡的土地治理程度与林草覆盖率继续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坚持“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集中连片、以封为主”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及其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1-2]。
4 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各项治理措施建设的难易程度、建设期长短、适宜栽植时间以及项目的管理要求,采取分别确定各项措施的施工方式,组织专业队伍与周围群众参与施工,有资质的专业队伍实施的施工方法。本项目实施期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
5 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和效益监测。项目执行情况监测主要是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监测。效益监测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监测。采用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定期调查和动态观测相结合,调查、观测与巡查相结合的监测方法。监测频次随监测内容合理确定。工程进度及质量监测每季度1次;效益监测在年初、年末各进行1次[3-4]。
6 技术支持
建立由项目建设责任主体、技术支撑单位及施工单位组成的技术推广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施阶段要积极组织落实技术推广的资金、地点。技术推广项目要与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同步实施,对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实施成效。
7 工程管理
根据水利部以及黄委会对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流域实际,陡坡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
8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对流域各项新增治理措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措施实施完成后,当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27万元,人均经济效益75元,人均收入由4 070元增长到4 545元。生态效益:流域通过治理,治理程度由现状的63.13%提高到84%,新增林草措施面积282.97 hm2。林草覆盖度由32.22%提高到45.46%,年均保土1.40万t、保水6.59万m3。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环境容量。通过饲料林草建设,促进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9 参考文献
[1] 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4):51-59.
[2] 郝淑莉.北票市宝国老镇老西沟村矿区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信息,2011(5):24-25.
[3] 韩书权.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经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287-289.
[4] 月尔古丽·吾斯曼.浅析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2万亩草料基地工程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J].民营科技,2010(8):144-145.
关键词 陡坡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91-02
彭阳县政府及水保部门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顺应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选择彭阳县陡坡流域实施综合治理。该项目以“生态绿化、环境美化”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生态综合提升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保持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效果,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 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彭阳县东北部,距彭阳县城8.4 km,属茹河流域。项目区总面积1 895.2 hm2,水土流失面积1 596 hm2,占总面积的84.2%,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 970 t/km2。以镇陡坡村为核心,辐射周边任湾、姚河、崾岘、庞阳洼4个行政村,总人口3 920人。
2 治理任务
根据陡坡的自然条件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下治理任务和建设规模。
(1)坡改梯。对项目区坡耕地采取坡改梯措施,坡改梯面积112.41 hm2。
(2)人工种草。项目区气温、降水、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人工种草,宜草地面积大,人工种草具有较大的优势,草场建设将为后续的养殖庄园提供饲草保障。在原坡耕地或梯荒坡的基础上人工种植紫花苜蓿32.09 hm2。
(3)水保林建设。根据项目区的立地条件,在项目区的部分荒山采用柠条、山桃、沙棘、山杏混交的栽植方法。共计栽植水保林250.97 hm2。
(4)道路绿化。在项目区修建生产道路两侧种植云杉进行绿化。
(5)生产道路建设。在项目区修建生产道路20 km,修整与修建生产道路有利于发展生产。
(6)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在项目区设沟头防护5处,防止沟头进一步侵蚀;新建土谷坊10座,土涝池3座,有利于拦蓄及收集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围绕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涝池,施行土谷坊典型设计,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沟头建设防护工程,栽植水土保持林,对荒山、荒坡进行大面积的封禁治理,提高流域内林草覆盖率。通过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5.47 hm2,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 592.08 hm2,治理程度提高到84%。林草覆盖度由32.22%提高到45.46%,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田间道路和村队道路通畅,人畜饮水有保障,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0~0.33 hm2,粮食能够自给;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 建设原则
彭阳县陡坡生态治理建设总的原则是“保护优先,治理为辅”,主要以荒山、荒沟、荒坡的治理为主,在生态综合治理产生效益后,适度发展草畜的同时必须以提高水保生态为前提,使陡坡的土地治理程度与林草覆盖率继续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坚持“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集中连片、以封为主”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及其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1-2]。
4 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各项治理措施建设的难易程度、建设期长短、适宜栽植时间以及项目的管理要求,采取分别确定各项措施的施工方式,组织专业队伍与周围群众参与施工,有资质的专业队伍实施的施工方法。本项目实施期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
5 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和效益监测。项目执行情况监测主要是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监测。效益监测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监测。采用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定期调查和动态观测相结合,调查、观测与巡查相结合的监测方法。监测频次随监测内容合理确定。工程进度及质量监测每季度1次;效益监测在年初、年末各进行1次[3-4]。
6 技术支持
建立由项目建设责任主体、技术支撑单位及施工单位组成的技术推广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施阶段要积极组织落实技术推广的资金、地点。技术推广项目要与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同步实施,对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实施成效。
7 工程管理
根据水利部以及黄委会对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流域实际,陡坡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
8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对流域各项新增治理措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措施实施完成后,当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27万元,人均经济效益75元,人均收入由4 070元增长到4 545元。生态效益:流域通过治理,治理程度由现状的63.13%提高到84%,新增林草措施面积282.97 hm2。林草覆盖度由32.22%提高到45.46%,年均保土1.40万t、保水6.59万m3。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环境容量。通过饲料林草建设,促进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9 参考文献
[1] 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4):51-59.
[2] 郝淑莉.北票市宝国老镇老西沟村矿区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信息,2011(5):24-25.
[3] 韩书权.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经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287-289.
[4] 月尔古丽·吾斯曼.浅析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2万亩草料基地工程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J].民营科技,2010(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