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人死,“丹书铁券”也救不了命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看传统戏剧,特别是包公戏。包公办案私访,总随行带着厉害的宝贝:三口铜铡和尚方宝剑。“龙头铡”专杀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杀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杀犯罪奸民。
   尚方宝剑则可以先斩后奏,表示后台很硬,有人撑腰。作奸犯科者,当然要怕得要死。
   但有时候,包公要对付的坏人,也拥有非常厉害的防御型法宝——同为御赐的“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比如根据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改编的潮剧《包公智斩鲁斋郎》、川剧《破铁券》,剧中的鲁斋郎出生于开国元勋之家,是一名无恶不作的花花太岁,但官府却奈何不了他,因为他有祖传的“铁卷丹书”护身。
   尚方宝剑与丹书铁券的对决画面,从法理上说,尚方宝剑与丹书铁券确实是自相矛盾的。
   曾有法律史学者已经探讨过,包公戏中必不可少的司法道具——三口铡刀与尚方宝剑,其实是出自元明清落魄文人的想象,绝无可能现身于宋朝法庭。
   那么作为防御一方的护身法宝:丹书铁券,有没有可能在宋朝包拯时代出现呢?即便有了丹书铁券,是不是就可以百无禁忌,高枕无忧了呢?
   据历史学者研究,宋王朝并没有丹书铁券的制度,虽然北宋初与南宋初,赵宋皇帝为安抚地方军阀,曾赐给李重进、苗傅、刘正彦等将领铁券,但随着李重进、苗傅、刘正彦叛变事败,其人自焚或被诛,铁券亦被销毁,铁券之制遂不复存。宋真宗时,宋臣王曾出使辽国,接待的辽臣邢祥炫耀“其国中亲贤赐铁券”,王曾告诉他:“铁券者,衰世以宠权臣,用安反侧,岂所以待亲贤耶?”可知此时宋朝已没有赐铁券之制。南宋前期,学者程大昌考据历代典章,说及丹书铁券:“今世遂无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但都没有在法律上形成制度。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然而明朝开国元勋中,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而这些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里,有许多人手里是有丹书铁券的。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少时爱读书有智谋。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被封公爵的,共有6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在这6人中,李善长位居首位,朱元璋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李善长还与朱元璋结为亲家,其儿子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这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金书铁券。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的这次大封功臣,公6人,侯28人,每人都赐有这样的免死铁券。得到的人大概都以为会免死,而忘记了上面的这4个字“谋逆不宥”:谋反罪不得免死。
   看来,朱元璋早有打算,他后来的大杀功臣,算不得出尔反尔,因为你犯了谋逆之罪,所以杀你不冤。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家的根本“淮西集团”的带头大哥。淮西集团是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在长达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能够让朱元璋完全信任,外出领兵作战、攻城略地的基本都是淮西人,而这些淮西人因为朱元璋的老乡身份,也特别愿意拼命作战。    随着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淮西集团这群人成为臣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为了皇权的稳固,淮西集团成为需要制衡的对象。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李善长辞去丞相之位后,李善长着力培养的接班人胡惟庸当了右丞,汪广洋为左丞。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国国王派来使臣向大明朝进贡,朱元璋却不知道此事,认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当面接收属国的贡物,心中十分不悦。朱元璋就找来胡惟庸询问。
   胡惟庸也不敢说什么,只好叩首谢罪,将责任全部推到具体负责朝奉进贡事宜的礼部。
   被皇帝陛下责问,礼部可不敢硬扛,坚称已将占城国进贡一事报告了中书省,而胡惟庸、汪广洋正是中书省的左右丞相。
   省、部两方互相推诿责任,朱元璋下令囚禁了中书省和礼部的一些官员,要查清事情真相。
   这年年底,刘基去世。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责汪广洋朋党欺君,将汪广洋贬谪海南。当船行到太平时,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又不揭发杨宪阴谋等罪过,下诏赐毒而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
   《明史》上说胡就是从此时开始有了异心。
   事情到了节骨眼上,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下令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1380年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皇宫,要到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去观赏大明祥瑞之兆头,胡丞相家井水里长出来的石笋。
   朱元璋车驾正行走间,路上忽然有一个人迎着皇帝的车驾直冲了过来,拦住御驾车马,由于紧张,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见他冲撞车驾,又不说话,极为愤怒。身边的卫士见这个人敢于如此冒犯圣驾,立即冲上去打。
   这个拦驾的人叫云奇,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宦官。云奇被打倒在地,胳膊都快给打断了,还拼命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察觉到,一定发生什么事了,云奇才敢于拼死拦驾陈诉。既然云奇在他前往胡惟庸家的路上拦驾,那么此事就可能与胡惟庸有关。
   西华门离胡惟庸家很近,朱元璋登上西华门城楼向胡惟庸的家眺望,只见胡惟庸家里有重重壮士,皆裹甲执兵,埋伏于屏壁间。难道是胡惟庸想要趁朱元璋临幸时造反谋逆吗?因为西华门与胡惟庸家近在咫尺,内使云奇发现了这一逆谋后,便紧急赶来向朱元璋报告。
   朱元璋当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当天即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
   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被胡惟庸案牵扯进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三万人之多,朝中文臣几乎为之一空。
   洪武二十三年,年已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
   没过多久,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向朱元璋报告说有“星变”,按照天人感应来说,当“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长。
   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
   朱皇帝亲赐的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也没有救得了李善长的命。
其他文献
见过的最美丽的珠帘,是小时候外祖母家门楣上挂的珠帘:每一颗珠子都是一种植物的籽实,质地坚硬的圆形空心珠粒,深咖色带些许白点,又或者是黑灰色,泛着一种天然的光泽,晶莹剔透,看上去很漂亮。有爱美的女孩子用这种草珠子穿成手链戴在腕间,走路时,手臂摆来摆去,带着一种天然的风情。  灯下闲翻古籍,见李白有一首《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寥寥数笔,写尽了一个女子的幽怨情态
老伴因车祸造成重度脑挫伤,住院半年多。治疗的结果是,命是保住了,但是,却几近植物人。   这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使得原本平静的家庭人人身心不宁,孩子们天南地北地往家奔。忙乱中,大女婿以军人的气魄,当机立断接我和老伴来北京。无奈中,我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我们工作近40年的第二故乡。不料这一住就是8年。   8年来,我总觉得北京是属于别人的城市,我住在别人的城市里,享受着本不应该享受的幸福。亲家母来去
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因行止狂狷,素被称为“黄疯子”。然而他却是个大孝子。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做过清四川盐茶道的黄侃父亲黄云鹄因重病在家中去世,那年黄侃13岁。黄侃的生母是黄云鹄的侧室周孺人,而在蕲春一带,习俗相当轻视庶出子女。少年时,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黄侃就弄头驴,让母亲横坐在上头,他牵着,在他家的那个大花园里遛,甚是孝顺。这也是为了显示他对母
2020年7月1日零时起,现以军地双重领导的预备役部队,将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跨军地改革后,又一由现行军地双重领导调整为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的武装力量。   什么是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
“如履薄冰”7年后,2019年4月8日,65岁的单霁翔从故宫博物院正式退休了。   消息出得突然,网上一下子就炸了锅。躲不过媒体的追问,单霁翔兴致勃勃地回了一句“快乐退休!”“我每天都在故宫等您!”接棒他的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两人任内,让故宫和敦煌都成为文博产业的超级IP。   从2012年担任第六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单霁翔一次又一次地给舆论制造惊喜:清点藏品、限流参观,要让文物和参观者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路人问渔夫,为何晒太阳而不去打鱼。渔夫说他打的鱼够吃了,还打那么多鱼干什么?那人说:打鱼卖钱,买大房子,娶漂亮媳妇,然后在海边晒太阳,享受人生。渔夫笑了:我现在不正在晒太阳吗!   人家本来好好地在晒太阳,你偏要叫人家去打鱼、买房子、娶女人后再来晒太阳。兜了一圈子,恐怕太阳早已等不及,自己下山睡觉去了。   都说知足常乐。所以我们应该活得简单一点,随意一点,洒脱一点。每
林子怡  是没有缘由的羁绊  你困住我  如系紧孤舟的绳缆  我望着你  如唯恐断线的风筝  暖春里  静静聆听莺歌  盛夏时  默默绘下莲荷  深秋时  拾起枫叶片片  寒冬时  相约登上雪阁  在你怀中  我留下多少脚印,送走几度春秋  都市霓虹  光怪陆离  汽笛长鸣  冗长悲怆  路人匆匆  面色凝重  我独爱的那种清幽呢  我眷恋的那份安和呢  是时光之手偷去了吧  还是浮躁与喧嚣将它们
每天睡觉做梦,并不表示大脑有问题。相反,适当地做梦是个体的正常生理需求。   研究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和不良的心理反应。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可能是大脑受损害或存在睡眠疾病的一种征兆。   梦确实与记忆密切相关。   有科学家提出一种“反向学习”的观点,认为大脑储存的信息过多时,传递就会发生问题,做梦则可以消除近期记忆中的无用信息,使近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
第一次在公交车上被人让座,第一次被叫作某老,还心里嘀咕:“我真老了吗?”回家一照镜子,可不是嘛。身体感觉已经不对了。大嗓门变成细喉咙,不是不想叫,是叫不动了。爬过泰山十八盘,现在连几级台阶也视若畏途了。曾听得见隔壁的人在说悄悄话,现在得在耳膜前敲鼓了。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还是适应不了看书写字的需要。夜晚难眠,辗转反侧,往往从黑夜煎熬至黎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应接不暇了。老友相聚,话题离不开身体
我们一边“丧”着,又一边“燃”着的马不停蹄。走着走着,时常忘了自己。   有一天,突然停下回望,看到一个人,在“正确”的年纪娶了“合适”的女人,干着“稳定”的工作,过着“美满”的生活,咦,怎么是自己?我的笑容怎么那么客套?肢体怎么如此僵硬?噢,原来我的心在这里,不在那个自己的身体里。那个我,走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路。   我接受命运,但我怀疑生活,我不想活成别人,我只想在离世时,成为全世界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