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履薄冰”7年后,2019年4月8日,65岁的单霁翔从故宫博物院正式退休了。
消息出得突然,网上一下子就炸了锅。躲不过媒体的追问,单霁翔兴致勃勃地回了一句“快乐退休!”“我每天都在故宫等您!”接棒他的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两人任内,让故宫和敦煌都成为文博产业的超级IP。
从2012年担任第六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单霁翔一次又一次地给舆论制造惊喜:清点藏品、限流参观,要让文物和参观者都有尊严;“驱赶”人员、还地于宫,连外国领导人来都得下车进午门;推广文创、红遍网络,从此故宫出品有了“太好易丢”的美名……
别看这几年人前一派欢快、热闹,“一入宫门深似海”同样是单霁翔背地里的写照。用他的话说,院长是高风险职位,“有今天没明天”。如今卸任,也算是当初对自己说的那句“安全着陆”有了交代。
改革:故宫院长“坎”太多
故宫的院长不好当,这在圈子里几乎是共识。历史上,遇“坎”的故宫院长不乏其人,他们任内不是失窃,就是火灾,以致“故宫院长”这四个字无形中披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
2012年年初,故宫正经历低潮期。
失窃案、错字门、会所门等,人称“故宫十重门”。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接到调令,从就职10年的国家文物局转调故宫博物院,任第六任院长。
他希望自己能打破“故宫院长多坎坷”的魔咒,“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从接任那天起,紧张的情绪就一直如形随形跟着他。“或是因为安全问题,或是因为文物损毁,一件事没有做好,文物损坏了,你对不起民族、对不起国家,就要下台。”
履新之初还有人跟单霁翔调侃:“新官上任得有三把火啊。”他调皮又谨慎地回答:“故宫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都没有。好在我名字里还有‘雨’。”
说是不放火,其实也放了。第一项改革就是禁烟令。为了保护古建筑,杜绝一切火种,单霽翔严令禁止在故宫里吸烟。
阻力不是一般大。院里职工中有400多烟民,他在东华门外、西华门外和神武门外设置了3个吸烟区,结果那几个地方满地烟头。他又设置了一种专门灭烟头的垃圾箱。
禁令伊始,西华门外常出现这样的“奇景”:故宫里的师傅骑着小车来到垃圾箱旁,一边抽烟一边骂院长。后来,“师傅骑车抽烟”的画面被拍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纪录片大热,这群真性情的匠人反而被单院长捧红了。
除了禁烟、禁火之外,他还要禁车——为保护观众安全及古建筑,2013年起,故宫禁止机动车穿行开放区域,对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破例。单霁翔说:“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不管是谁进去,都不准开车。”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到位,很明显就是准备为车队开门开道的架势。
单霁翔一着急,让人把午门关了起来。安保人员也跟他急了,单霁翔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安保人员立马向上报告,等了3分钟,等来了撤走的指示。
又过了10分钟,奥朗德的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总统就此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故宫。
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陪同81岁的印度前总理辛格参观故宫,有关部门向单霁翔提出能不能破例让腿脚不好的辛格坐汽车游览。单霁翔说:“奥朗德总统率先不坐车进入,这样我们的制度还是应该坚持。”
折中之下,从钓鱼台国宾馆借了电瓶车,让辛格总理一路乘坐参观。
自此以后,所有国宾再无例外。
还有一些改革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
比如,单霁翔提出必须实名制购买故宫门票,惹怒了一群“黄牛党”。过去,故宫内以“一日游”为名招揽、坑骗游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200多个“黄牛”每天在宫里“上班”拉客。他们人多势众,甚至敢围攻保安,单霁翔就曾亲自上前制止,差点跟人打起来。对方还扬言:“一旦你单霁翔走出故宫,我们就让你好看!”
背负恐吓、威胁,单霁翔硬是把实名制这个规矩给立住了。现在,随着实名制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宫博物院里各种山寨展览、黄牛售票已然没了生存空间。
开放:“盘活”故宫不顾形象
守护故宫,按理说四平八稳地在原来那座“冷宫”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失为一种选择,单霁翔偏不,他选择了一反常规。
在他的逻辑中,一帮子人关起门来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把故宫的门进一步打开,反而更有利:“当人们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的时候,文物才更安全”。
单霁翔接手时,故宫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只有30%,很多地方立着“非开放区,游客止步”的牌子,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观众看到的不到1%。
他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里见过被叠到11层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在紫禁城南城墙下,见到了沾满灰尘的1500年前的菩萨像,“还有很多室外文物、许多库房常年没有人进去清理”。
他觉得这样对待文物特别没有“尊严感”。
单霁翔上任后,先是建起了雕塑馆,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的雕塑重新“活”了起来:2014年故宫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5年达到了60%,2016年达到了76%,2019年初已经达到了80%。
“盘活”故宫还要借助很多外力,为此,单霁翔可以不顾形象。
看着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脚手架,工程师也很无奈:政府采购的材料不适合故宫,包工队不懂文建,老工匠退休,又不能返聘。
“修一栋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啊!”单霁翔心疼,无奈之下,只好去和领导演苦情戏。
2015年11月的政协座谈会上,单霁翔整整“哭诉”了8分钟。一个60多岁的男人,在公众场合声泪俱下,看得所有人为故宫感慨、为单霁翔动容。
消息出得突然,网上一下子就炸了锅。躲不过媒体的追问,单霁翔兴致勃勃地回了一句“快乐退休!”“我每天都在故宫等您!”接棒他的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两人任内,让故宫和敦煌都成为文博产业的超级IP。
从2012年担任第六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单霁翔一次又一次地给舆论制造惊喜:清点藏品、限流参观,要让文物和参观者都有尊严;“驱赶”人员、还地于宫,连外国领导人来都得下车进午门;推广文创、红遍网络,从此故宫出品有了“太好易丢”的美名……
别看这几年人前一派欢快、热闹,“一入宫门深似海”同样是单霁翔背地里的写照。用他的话说,院长是高风险职位,“有今天没明天”。如今卸任,也算是当初对自己说的那句“安全着陆”有了交代。
改革:故宫院长“坎”太多
故宫的院长不好当,这在圈子里几乎是共识。历史上,遇“坎”的故宫院长不乏其人,他们任内不是失窃,就是火灾,以致“故宫院长”这四个字无形中披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
2012年年初,故宫正经历低潮期。
失窃案、错字门、会所门等,人称“故宫十重门”。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接到调令,从就职10年的国家文物局转调故宫博物院,任第六任院长。
他希望自己能打破“故宫院长多坎坷”的魔咒,“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从接任那天起,紧张的情绪就一直如形随形跟着他。“或是因为安全问题,或是因为文物损毁,一件事没有做好,文物损坏了,你对不起民族、对不起国家,就要下台。”
履新之初还有人跟单霁翔调侃:“新官上任得有三把火啊。”他调皮又谨慎地回答:“故宫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都没有。好在我名字里还有‘雨’。”
说是不放火,其实也放了。第一项改革就是禁烟令。为了保护古建筑,杜绝一切火种,单霽翔严令禁止在故宫里吸烟。
阻力不是一般大。院里职工中有400多烟民,他在东华门外、西华门外和神武门外设置了3个吸烟区,结果那几个地方满地烟头。他又设置了一种专门灭烟头的垃圾箱。
禁令伊始,西华门外常出现这样的“奇景”:故宫里的师傅骑着小车来到垃圾箱旁,一边抽烟一边骂院长。后来,“师傅骑车抽烟”的画面被拍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纪录片大热,这群真性情的匠人反而被单院长捧红了。
除了禁烟、禁火之外,他还要禁车——为保护观众安全及古建筑,2013年起,故宫禁止机动车穿行开放区域,对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破例。单霁翔说:“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不管是谁进去,都不准开车。”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到位,很明显就是准备为车队开门开道的架势。
单霁翔一着急,让人把午门关了起来。安保人员也跟他急了,单霁翔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安保人员立马向上报告,等了3分钟,等来了撤走的指示。
又过了10分钟,奥朗德的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总统就此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故宫。
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陪同81岁的印度前总理辛格参观故宫,有关部门向单霁翔提出能不能破例让腿脚不好的辛格坐汽车游览。单霁翔说:“奥朗德总统率先不坐车进入,这样我们的制度还是应该坚持。”
折中之下,从钓鱼台国宾馆借了电瓶车,让辛格总理一路乘坐参观。
自此以后,所有国宾再无例外。
还有一些改革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
比如,单霁翔提出必须实名制购买故宫门票,惹怒了一群“黄牛党”。过去,故宫内以“一日游”为名招揽、坑骗游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200多个“黄牛”每天在宫里“上班”拉客。他们人多势众,甚至敢围攻保安,单霁翔就曾亲自上前制止,差点跟人打起来。对方还扬言:“一旦你单霁翔走出故宫,我们就让你好看!”
背负恐吓、威胁,单霁翔硬是把实名制这个规矩给立住了。现在,随着实名制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宫博物院里各种山寨展览、黄牛售票已然没了生存空间。
开放:“盘活”故宫不顾形象
守护故宫,按理说四平八稳地在原来那座“冷宫”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失为一种选择,单霁翔偏不,他选择了一反常规。
在他的逻辑中,一帮子人关起门来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把故宫的门进一步打开,反而更有利:“当人们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的时候,文物才更安全”。
单霁翔接手时,故宫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只有30%,很多地方立着“非开放区,游客止步”的牌子,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观众看到的不到1%。
他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里见过被叠到11层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在紫禁城南城墙下,见到了沾满灰尘的1500年前的菩萨像,“还有很多室外文物、许多库房常年没有人进去清理”。
他觉得这样对待文物特别没有“尊严感”。
单霁翔上任后,先是建起了雕塑馆,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的雕塑重新“活”了起来:2014年故宫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5年达到了60%,2016年达到了76%,2019年初已经达到了80%。
“盘活”故宫还要借助很多外力,为此,单霁翔可以不顾形象。
看着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脚手架,工程师也很无奈:政府采购的材料不适合故宫,包工队不懂文建,老工匠退休,又不能返聘。
“修一栋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啊!”单霁翔心疼,无奈之下,只好去和领导演苦情戏。
2015年11月的政协座谈会上,单霁翔整整“哭诉”了8分钟。一个60多岁的男人,在公众场合声泪俱下,看得所有人为故宫感慨、为单霁翔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