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西藏藏族人少肌症患者和健康人群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R577X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启动子区CA重复序列多态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G1357A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以期从遗传学角度探寻上述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藏族人少肌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中少肌症组86人(男43人;女43人),健康对照组86人(男44人;女42人),共计172人。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ACTN3基因R577X多态位点、ACE(I/D)多态位点、IGF1基因启动子区CA重复序列、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的DNA片段。用Sanger测序法,ABI遗传分析仪检测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基因分型。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身体形态及体成分指标关联。用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多态性在少肌症组和健康组分布特征。用GMDR软件分析基因-基因相互作用与少肌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验证基因-基因相互作用模型。结果1.ACTN3基因R577X多态位点少肌症组基因型频率:RR:34.9%、RX:45.3%和XX:19.8%。对照组基因型频率:RR:29.0%、RX:47.7和XX:23.3%,均符合Hardy-weinber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女性分组中三种基因型间存在身高(P=0.01)和握力(P=0.04)的统计学差异。少肌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2.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少肌症组基因型频率:GG:79.1%、GA:20.9%和AA:0%;对照组基因型频率:GG:73.8%、GA:19.0%和AA:7.1%,均符合Hardy-weinber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在三种基因型间与各身体形态和体成分指标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少肌症组携带GG基因型(P=0.00)和G等位基因(P=0.00)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层后,男性少肌症组携带GG基因型(P=0.03)和G等位基因(P=0.02)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少肌症组携带G(P=0.05)等位基因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ACE基因I/D多态位点少肌症组基因型频率:II:39.5%、ID:38.4%和DD:22.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II:48.8%、ID:45.4%和DD:5.8%,均符合Hardy-weinber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在男性分组中三种基因型间存在体重(P=0.05)和BMI(P=0.00)的统计学差异。在少肌症组携带DD基因型(P=0.01)和D等位基因(P=0.01)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层后,男性少肌症组携带D等位基因(P=0.02)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IGF-1基因启动子区(CA)重复序列在少肌症组中基因型频率为:19/19:9.3%、19/-:8.1%和-/-:82.6%。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19/19:2.3%、19/-:12.8%和-/-:84.9%,对照组符合Hardy-weinber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在男性分组中三种基因型间存在握力(P=0.04)、去脂体重(P=0.02)、身体肌肉量(P=0.02)和躯干肌肉量(P=0.02)的统计学差异。在女性分组中三种基因型间存在身高(P=0.01)和握力(P=0.00)的统计学差异。少肌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别分层后,男性少肌症组携带19等位基因(P=0.00)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少肌症组携带19/19基因型(P=0.01)和19等位基因(P=0.02)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ACTN3基因R577X多态位性、ACE(I/D)多态性、IGF1基因启动子区CA重复序列、CNTF基因G1357A多态性之间在少肌症存在交互效应。基因型模型ACTN3 R577X—CNTF G1357A—IGF-1(CA)_n—ACE I/D模型中:(CT)—(GG)—(-/-)—(ID)的携带者患少肌症风险减低,是其它基因型携带者的0.25倍(P=0.02)。结论1.CNTF基因G1357A多态位点、ACE基因I/D多态位点和IGF-1基因(CA)_n多态位点均可作为西藏藏族人少肌症的分子遗传学标记。2.ACTN3基因R577X多态性、ACE(I/D)多态性、IGF-1基因启动子区CA重复序列、CNTF基因G1357A多态性之间存在的交互效应,与患少肌症风险降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