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1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个性化人才,而个性化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和创造。若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体育教育个性化
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这一目标,并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得到了体现。这说明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已开始纳人正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化,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化特长,作用于社会。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化,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对于怎样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应该从学生的特长出发,根植于学生的个体指导,把握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长处和缺陷,给予指导,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触类旁通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世界上没有各种心理特点完全一样的人,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有的爱运动,有的不爱运动;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同时能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化,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一)正确的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还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特长、习惯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体育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语言沟通,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之中,才更加能够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断学习进步,这样教师才能更全面、真实的、客观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使优秀学生施展才华,使中等生提高进步,使后进生有进步的希望。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开发。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因素。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活动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利用体育运动帮助他们。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品格
根据学校体育应该达到的课程基本目标,学生应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个性,应该是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化,是能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良好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在体育活动中在全面推动学校“健康第一”目标实现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教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不断地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我概念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的创造性、满足感和愉悦感。拥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热情很高、自信心足,遵守运动规则,合作能力强。因此,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实施体育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不能单纯根据学生运动能力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给予学生适宜地表扬,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良好的自我概念会促使学生更有激情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去。
二、改革教学思想理念和方式
建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建造一个有利于发展个性化的适宜的教学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大前提。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化开发。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实际的多方面因素,人们对个性化开发仍然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他们认为学生天真幼稚,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担心张扬个性会导致问题的出现。解除这样的担心,需要理清个性化开发和创造性的关系,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学水平。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灌输通常的知识,而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化。当前,体育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单纯发展的和个性不突出的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单一、狭窄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当前各个国家都很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善与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重新设计。因此,建立个性化的课程系统是首要任务。课程是学校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是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方法。建立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系统,设计多种层次与风格的课程,大量开设个性鲜明的选修课,探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学、其他相关教师、社会有关人员等等。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不同之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一定的个体差异,应当得到承认,评价学生的成绩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反映学生运动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充分发挥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平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红霞.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J].管理工程师.2009.1.
[2] 姚鑫.以人为本与个性化体育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龙芬,董海珍.谈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 马增瑞.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
[5] 张春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个性化人才,而个性化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和创造。若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体育教育个性化
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也提出了这一目标,并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得到了体现。这说明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已开始纳人正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化,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化特长,作用于社会。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化,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对于怎样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应该从学生的特长出发,根植于学生的个体指导,把握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长处和缺陷,给予指导,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触类旁通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世界上没有各种心理特点完全一样的人,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有的爱运动,有的不爱运动;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同时能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化,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一)正确的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还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特长、习惯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体育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语言沟通,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之中,才更加能够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断学习进步,这样教师才能更全面、真实的、客观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使优秀学生施展才华,使中等生提高进步,使后进生有进步的希望。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开发。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因素。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活动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利用体育运动帮助他们。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品格
根据学校体育应该达到的课程基本目标,学生应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个性,应该是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化,是能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良好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在体育活动中在全面推动学校“健康第一”目标实现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教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不断地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我概念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的创造性、满足感和愉悦感。拥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热情很高、自信心足,遵守运动规则,合作能力强。因此,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实施体育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不能单纯根据学生运动能力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给予学生适宜地表扬,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良好的自我概念会促使学生更有激情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去。
二、改革教学思想理念和方式
建立竞争、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建造一个有利于发展个性化的适宜的教学环境。这是实施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大前提。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性化开发。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实际的多方面因素,人们对个性化开发仍然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他们认为学生天真幼稚,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担心张扬个性会导致问题的出现。解除这样的担心,需要理清个性化开发和创造性的关系,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学水平。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灌输通常的知识,而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化。当前,体育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单纯发展的和个性不突出的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单一、狭窄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当前各个国家都很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善与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重新设计。因此,建立个性化的课程系统是首要任务。课程是学校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是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方法。建立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系统,设计多种层次与风格的课程,大量开设个性鲜明的选修课,探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学、其他相关教师、社会有关人员等等。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不同之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一定的个体差异,应当得到承认,评价学生的成绩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反映学生运动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充分发挥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平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红霞.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J].管理工程师.2009.1.
[2] 姚鑫.以人为本与个性化体育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龙芬,董海珍.谈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 马增瑞.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
[5] 张春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