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下的图文信息共生及其反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s08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图文信息博弈下的“读图时代”,世界很大程度上被把握为图像,但文字在能指性上具有图像符号无法替代的功能,图像和文字之间微妙的张力正重塑着人类意义建构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关注图像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通过反思引领正确的文化行为。
  关键词:读图时代 图文叙事 图像霸权
  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多元媒介的兴起与竞争、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及互联网覆盖面的几何级增长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图文信息博弈下的“读图时代”,人类的认知和交际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世界很大程度上以图像的形式被构建和解读,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文字形式日益向以感性和直观性为特征的图像形式转化,图像霸权下的文學终结论开始喧嚣。诚然,图像信息传播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但文字在能指性上也具有图像符号无法替代的功能,同时,它们作为意义表达的载体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与劣势,因此,在图文信息共生的时代,这种图像和文字之间微妙的张力正重塑着人类意义建构的模式,通过图文互动和互补满足人们新的文化生存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正确把握图像意义的传播特征和受众的图文意义解读心理,树立积极的媒介传播形式和引导正确的受众观念,才能让“读图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文化需求的道路,产生有益的传播效果。
  一、“读图时代”图像霸权的形成
  从20世纪末“读图时代”被提出以来,在媒体、网络和学界都是一个热门词语,对图文信息共现的重视首先体现在纸媒上。以文字报道为主体的各类报纸,特别是都市信息类报纸,大量增加图片报道,大图片和图文并茂的采编格局成为常态。很快,图文叙事向出版业延伸,1996年开始出版的 《老照片》 和1998年开始出版的《黑镜头》以及接踵而来的各种“图说”文学使图像叙事成为文化传媒中的重要手段。由此进一步,文字作品开始向影像化转型,影视受众远远超过文学作品的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文字形式的新闻为短视频所取代,各种网络购物平台以图片和视频推销产品,无孔不入的图像广告成为人们的生活要素。图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袭来,“图像暴力”“图像霸权”等危机性表述应运而生。至此,我们提出了“读图时代”的到来是否会导致文字被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问题。图像叙事和文字叙事在当下信息传播领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图像符号的叙事特点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的初期,直观性的图像思维是早于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抽象思维的。留存于世界各地的新石器岩画就是有力证据。而在现代文明史中,图像叙事也成为打破中世纪文字桎梏的急先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漫画的兴起和发展。早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漫画便以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成为传统贵族和宫廷绘画的对立面。漫画与资产阶级革命结合在一起,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漫画变得多元化,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社会面貌。从漫画的进化史,我们可以窥见图像叙事的力量。随着现代数字复制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的世俗性和公众性使其成为大众话语最适合的载体,大力挑战并颠覆着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
  从美学角度来观察,图像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从受众角度来看,图像解读过程通过视觉直达大脑,无须文字作为中间桥梁;从社会需要考量,人们对信息量和解读效率的高要求使图像符号在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贡布里希直言我们的时代是个视觉时代,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a随着“语言学转向”为“图像转向”所超越,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产生了新的转变,语言主导的社会文化让位于图像主导的社会文化。“读图时代”的图像符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和输送者,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三、文字符号的叙事特点
  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历史是由话语以及记录话语的文字主导的,包括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听与说、写与读构成了前图像社会人类文化运作的基本模式。从美学角度来观察,文字具有抽象性和联想性,文字符号承载的意义需要比图像符号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加以解读,同时也能更多地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读者主体间的差异也会导致多义性的解读结果,在表意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性。
  虽然文本时代对人类进步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文字叙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文字符号紧密联系的是精英文化和理性思维,精英文化长期将大众排除在思想和文化创造之外,创作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成为信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旁观者,同时也很难自由地进行大规模的传播。文字特有的理想思维也具有局限性,在本体论上,理性常为宗教或经验文化所利用来维护自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在认识论上,极端化的工具理性使人成为理性的奴隶,内心的情感体验被置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文本的传统叙事地位还具有主体局限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缺少交流互动,不免产生片面性。
  四、“读图时代”的图文信息共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图像和文字符号各有特色,也各有局限,两者都并不能完全被彼此取代。图像化使文字的深层含义直观化和感性化,无疑为阅读带来舒畅感,而抽象的文字能帮助揭示图像的内涵和引申意义,具有启发性。两者互为解读和补充在使表意通往全面和深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图像到文字,再从文字到图像,带来心灵与客观世界最大程度的直视。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支持,使以往无法想象更无法实现的这种图文共生成为可能。
  从信息传播关系出发,Schriver在1997年提出了五种图文信息关系模式,即冗余、互补、增补、并置和布景。b“冗余”指图像和文本传递的信息基本相同,属于信息的共现,Schriver指出:“话题越难以解读,读者可能越欢迎冗余的出现。”c图解和文字说明叠加对复杂概念有更强的阐释力。“互补”指图文传递不同的信息,但两种密切合作共同传递完整的意义。Schriver指出“互补的关系可以帮助读者综合图片和文本表达的信息”d,一些比较复杂的工具说明书常采用图文互补的形式。在“增补”模式下,“图”和“文”的信息传播地位不平等,其中一者处于支配地位,当下网络购物平台中的商品介绍,往往以“图”表达主要信息,而“文”则作为补充甚至点缀。“并置”是指图文信息间的碰撞,彼此间存在对立和消解,这种信息内容上的张力引导人们捕捉更深层次的真相,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像与文字间的复杂关系。“布景”则是指“提供背景的文本或图像通过提供语境框架提高读者对后面信息的理解”e,如提纲目录、教学计划和思维导图等。   这种图文信息共生的关系提醒了图文意义建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构,“读图时代”的开启并非意指当代文化已经为图像所绑架,即使在大众文化繁荣的“读图时代”,以内视化为特色的深度意义建构模式依然非常必要,图与文的共生与互补更利于社会文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展。以当下图像霸权最重要的证据“文本影视化”为例,图像离不了对白,字幕的搭配也成为常态,另外,观众的弹幕和留言评论已经成为网络观影的必要成分,观前先看评论和无弹幕不欢的现象正是图文共生的重要证据。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精辟地指出:“所有媒体都是混合媒体,所有再现都是异质的;没有‘纯粹的’视觉或语言艺术,尽管要纯化媒体的冲动是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创举之一。”f
  五、反思
  公众文化的全民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现代媒介的发展,图像叙事的拓展和图文信息共生的新格局使人际交流度空前扩大,现代传播媒介已逐步形成了所谓新的“权利核心”,在意识形态层面,现代传媒具有极大的召唤力,同时,它也引领着消费心理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或是“无图无真相”凸显了观者对图像的轻信,事实上,在舒里安看来,图像是编了码的现实g,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图像是选择性、单一角度,甚至是人为修改的结果,真相因而被掩盖,视觉专制在图像的盛宴下不动声色地左右受众的认知,图像社会的公众权利和主体思维极易被消解。同时,铺天盖地的图像冲击滋养出文化的惰性和单一性,人们的意识停留在事件表面,甚至一些灾难性事件也能成为日常消遣。另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图像本身成为商品,成为营造虚幻价值并诱导消费的工具。因此,在图像的饕餮大餐面前,我们必须对图像文化有可能操纵权力话语、消费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的负面性有足够的认知并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谨慎和批评的态度进行图像话语解读。
  a 范景中选编 :《贡布里希论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bcde所引均见: Schriver, K. A. Dynamics in document design: creating text for readers . Willey Computer Publishing,1997,p413—p422.
  f 〔美〕米歇爾:《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永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
  g 〔德〕舒里安:《作为经验的艺术》,罗悌伦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读图时代”图文信息博弈中的受众认知新范式》(项目编号:2019SJA1280)
  作 者: 钱轶群,硕士,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要:虽然距离现在的我们已比较遥远,但由于古今在许多方面的相通,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仍然能释放出正能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与责任,戴复古妻的《祝英台近》(惜多才)告诫我们要好好活着,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启示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古典诗词 正能量 人生意蕴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世纪新梦》中写道:“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
摘要: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在七律的形式上进行了重要探索,其首联地名凡四见,为意象密集型七律开辟了道路;颔联则运用陌生化手法,对语言进行了巧妙的折叠,从而在句法上实现了诗歌的多义性;颈联则秋兴有春,虚实共生,同时为摆脱悲秋之风提供了契机;尾联四两拨千斤,七句怀念盛世而一句感叹衰朽,读之令人潸然,无愧于绝唱。  关键词:七律形式 陌生化 多义性  我目的七言诗出现得比较晚,七言律诗更是到初唐才定型
摘 要:《野兔的嘴唇》讲述了在哥伦比亚政府军与革命武装游击队冲突期间被屠杀的平民“野兔”一家,来到暴力屠杀的实施者、自卫队领导人萨尔沃的家中,要求承认其暴行的故事。该剧直面暴行本身,用暴力对人、对社会、对家庭造成的伤害警醒世人。这出戏采用了戏剧表达的复杂化、不确定化的手法,使主题的呈现得以立体化,进一步探讨了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暴力以及是否有可能与暴力实现和解。剧作采用了一种罪恶削平、使罪恶分散化
摘 要: 赵目珍的诗集 《外物》诠释了他的诗歌观念:“诗歌是存在之思向美与哲学的无限靠近”。他的诗歌把“哲思”放在第一位,强调智性写作:从个体的生命体验指向超越的、形而上的人类经验;他从乡村逃亡至城市,又从城市反观乡村进行精神寻根。关于“诗美”,他强调古典与现代的有效对接,用古典语言和古典意蕴嫁接现代意识和现代辞藻,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诗美”可视为诗歌的外延,“哲思”可视为诗歌的内
摘 要:易卜生和契诃夫都是深谙象征手法的戏剧大师,在他们的作品《野鸭》《海鸥》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意象,这种意象不仅仅是对于表层现实的隐喻,更是一种艺术家对于灵魂与艺术的自审,他们在原有戏剧中嵌套另一部戏剧,形成“复象戏剧”,使之达到“元艺术”境界。此种多重意象叠映的戏剧手法对于现代戏剧的构作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野鸭》 《海鸥》 复象 自审 象征 元戏剧  被冠以“现代戏剧之父”的易
摘 要: 山西乡土文学“山药蛋派”作家马蜂的作品《吕梁英雄传》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分别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农民的斗争和生活。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品的人民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马烽 乡土文学 《吕梁英雄传》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电影传奇》是崔永元制片并主持的献给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系列纪录片。在这部专辑中,源于山西乡土文学作家、山药蛋派领军人物马烽
摘 要:汉语表被动的“遭”,在现代汉语是存在争议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均未列“遭”表被动的义项。但在语言实际中,“遭”的某些句型结构可以与“被”替换,用以表示被动。汉语史上,表被动的“遭”已有确例。相较于“被”字句,“遭”的语法化程度不高,动词“遭受”语义的滞留性强,致使“遭”并未演变为纯粹的被动标记。  关键词:“遭”字句 句式结构 被动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词典》 “遭”字條下,
摘要: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是大力推行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所以在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也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做出一定的调整,让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就可以更好地讲解重难点的内容,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网络也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微课成为当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新兴力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  
摘要: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通过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构建了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史。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主要展示了人物隐秘的心理状态,并深入挖掘出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关键词: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女性形象 心理空间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林白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通过虚化男性的存在、异性无爱以及杀死父权来构建女性的
摘 要: 苏州太仓太原王氏家风醇厚,具有持身之洁、宽厚行善的特点,家族长辈尤其是王锡爵的父母能言传身教、“秉德于乡”。王锡爵为人、为官、品德、修养深受醇厚严明家风的影响,躬行节俭、持身廉洁,读书明义、清正刚直,敦睦仁孝、知足善施。王锡爵在家风家教的引领和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原王氏一以贯之的严明家风也为娄东文化注入了一股廉洁向善、宽厚和合的清风正气。  关键词:太仓太原王氏 家风 王锡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