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关问题教学法
  
  物理是生活的科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就物理学发展过程而言,它其实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呈现出一种螺旋式辩证上升的态势。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其本质也充分体现了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教师能够以自己为主导,以问题为“二传手”,以学生为“主攻手”,真正把学生置于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把握主动学习的命脉。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知识性问题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教育偏重于学生分数的表面化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质提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性素质和能力化素质,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两创四解放”:
  (1)创维:创造最佳思维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融入到物理化思维空间之内,享受思维的乐趣。
  (2)创佳:创造最佳传输路径,使物理知识的传授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3)解放学生的思维。
  (4)解放学生的时间。
  (5)解放学生的空间。
  (6)解放教师的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恰恰可以做到“两创四解放”。
  1.对中学生而言,其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是短暂的。如何保持和强化这种好奇心?学生为“主攻手”的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之中,以疑促思,让学生体会“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求知成功感,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翁的角色转换,变教师的“送去主义”为学生的“拿来主义”,从而解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留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把自己从反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教师的自我解放。
  2.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投身于知识的最佳传输路径之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一个多思多问的多疑的良好探索、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问题教学法的要求
  
  1.创设问题的阶梯性
  课堂教学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信心;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兴致、有能力层层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例如:中学生普遍爱好玩电子游戏,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游戏程序设计时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过五关斩六将”的成功感觉。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问题、备学生,把问题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借助问题获得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轻松地得到知识提升,让学生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养成思考的习惯。
  2.教师提问的分层性
  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是否让全体学生得到一定的应有的发展,是教学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物理教师应因材施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的分层性,让中下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切的目光和良苦用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师提问的方法性
  (1)问题的常识性与新疑性。常识性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在课堂中也是容易答的,这样可以吸引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设问:“当你坐公共汽车上学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司机突然紧急刹车,你会往前倒还是往后倒?”又例如:在《参照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外面的树木或房屋,有何感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有切身感受,比较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常识性问题新疑化,不要落入俗套。
  (2)问题的集中性和代表性。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而应该让问题代表和集中着物理知识的焦点所在,具有典型性。例如《速度》教学中用三个问题可以解决:
  问题一:百米赛跑时,甲同学用了11.2秒,乙同学用了12.3秒,问甲乙两同学谁跑得快?
  问题二:一小时内,甲同学骑自行车通过30千米,乙同学走路走了10千米,问谁快?
  问题三:甲同学跑100米用了11.2秒,乙同学跑1000米用了10分种,问谁跑得快?
  这三个问题就集中代表了速度如何比较,速度如何计算,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思考的乐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3)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整个课堂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紧紧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思维连续性,充分体会思维严密性的乐趣。例如讲《力的概念》时:
  问题一:有物体就有力吗?
  问题二:力的存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问题三: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问题的逆向性和开放性。问题的存在都是辩证的,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手段之一。例如《运动和力》教学中,讲述运动和力的关系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受力一定平衡。反之,物体受力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吗?正反两方面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又如:由奧斯特实验可知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吗?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获取知识,创造最佳思维环境和最佳传输路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
  4.教师释问的技巧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不可包办代替,应注意释疑的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一种如释重负又回味无穷的思维乐趣。
  5.激发学生提问
  判断学生学得如何,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多少问题,以及问题的价值,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上,不会质疑和问难,那么说明学生还不会思考,他们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指示的表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中。
  备教材: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通过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及物体浮沉的条件,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揭示浮力的产生的条件。
  备教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以问题为桥梁,不断地思考、总结结论,最大限度地以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造最佳思维环境和最佳传输路径。
  备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是有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而下沉的物体则不受浮力:物体上浮是因为受到浮力大,而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而且,浮力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务必处理好学困生的问题,应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通俗化。
  备问题:实验一: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将浮上来。
  问题一:乒乓球为什么会上浮?
  教师让学生思考片刻以后指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得出受到浮力的作用。
  实验二:教师演示铁钉放入水中,放手以后铁钉下沉。
  问题二: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铁钉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乐趣。
  问题三:铁钉是否在其它液体中也受到浮力作用呢?物体在气体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有兴趣思考这些问题,从而营造出积极的思维氛围,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并纠正平时生活中错误观点,扩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问题四:铁钉放入水中会沉入水中,但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却可以航行在大海上,为什么呢?对于这一对比性极强的问题,把理论性知识问题化、现象化、通俗化,学生有兴趣并集中精力思考,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问题五:最后教师可以指出: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是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受到浮力的作用呢?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氛围中获得知识。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积极的、最佳思维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体验思维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将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恰当地运用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几种效应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 心理效应 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相当广泛且十分实用的科学,如果能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摘 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关键词: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 后进生 教学策略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況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基础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在当前“减负”的形势下,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此就几次具体活动谈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活动一:寓物理
摘 要: 根据开设公选课《生活与生命中的化学生活》的教学实践,本文作者讨论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如何结合院校特点分专题进行讲授;结合课程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论文形式作为课后的考查手段。  关键词: 《生活与生命中的化学》 选修课 思索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缺失生活中的化学常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控制和消灭布鲁氏菌病的前提,但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
本试验研究了干奶后期添加阴离子盐和镁盐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找到了能有效预防奶牛产褥热的阴离子盐和镁盐添加量,为进一步研制奶牛阴离子日粮提供一定的依据。
开放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封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建立开放的地理教学已成为中学地理教研教改的中心工作。但对于高三地理教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量多面广,若实施教改的话,则担心进度无法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基础较薄弱,许多教师不敢放手,因此,教学改革一直相对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