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封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建立开放的地理教学已成为中学地理教研教改的中心工作。但对于高三地理教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量多面广,若实施教改的话,则担心进度无法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基础较薄弱,许多教师不敢放手,因此,教学改革一直相对滞后。但如果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高三地理教学就会面临学习内容越多,学生负担就越重,但学习质量并不随之提高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开放的高三地理教学。
一、构建开放的高三地理教学的必然性
(一)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还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明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适应高考命题取向变化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命题取向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看,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在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试题取材多样化,紧跟形势,更加贴近社会和关注实际,突出国内外和社会上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性;立意多角度,设问多方位,思维多角度,体现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开放性;答题多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目标考查的开放性;解题多答案,评分多维度,体现评价的开放性。
(三)高三地理教学现状的要求
因为高考中每年都会推陈出新,或出现新材料、新信息,或对地理技能的要求出现新变化,所以教师讲了“厄尔尼诺”再讲“拉尼娜”,看了日照侧视图再看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圆锥投影图,学了全图再学局部图……内容越学越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但总有没学到的,总有没看过的。
从上述要求和变化可以看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知识教学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变重结论为过程、结论并重,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二、构建开放的高三地理教学课堂的具体做法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进度,在梳理知识点时我就采用了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后来发现一些知识点虽然多次强调,但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分析得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调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所以学习效果就不理想。最终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把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过程,主要包括构建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升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学生对照知识纲要梳理各知识点,并用纲要信号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课堂上学生提出重、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学习方式整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知识迁移运用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基础题进行课外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课堂上精选习题进行探讨训练,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建立知识迁移运用的基础
(1)建立开放的地理学习信息体系。除教材教辅资料、教师收集的教学信息材料(特别是图像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多渠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课前一分钟的“新闻我知道”,采用班级黑板报开辟“新闻一角”等方式。
(2)增强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评判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如审题时,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最大限度地捕捉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分析相关地理事物或现象,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信息的能力。
2.“活学活用”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教会学生利用“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主要的理念之一。关注生活、突出应用、培养技能则是高考复习的主要方向之一,教师应时时刻刻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如对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的现实解释,对我国工业布局的实际分析,对时事新闻热点的点评等。
(三)能力提升
地理学研究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区域定位、综合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要具体落实在复习的每个环节上。
空间定位和地理事物空间运动规律是建立地理思维的基础,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选取世界地图上的十条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想象其自转起來线与线之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建立起学生空间定位的“尺子”;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将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与重要大地形、气候区、洋流等进行叠加,此时,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是平面的地球仪了;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学习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件,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学生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影响地理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时用综合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地理思维训练要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如针对“油价上涨”现象分析我国的石油生产现状、石油贸易、输油管道的修建、如何维护石油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从一个知识点出发,串连相关的知识面,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渗透开放性教学,走出高考复习题海战术的困境,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开放的高三地理教学的必然性
(一)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还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明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适应高考命题取向变化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命题取向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看,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在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试题取材多样化,紧跟形势,更加贴近社会和关注实际,突出国内外和社会上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性;立意多角度,设问多方位,思维多角度,体现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开放性;答题多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目标考查的开放性;解题多答案,评分多维度,体现评价的开放性。
(三)高三地理教学现状的要求
因为高考中每年都会推陈出新,或出现新材料、新信息,或对地理技能的要求出现新变化,所以教师讲了“厄尔尼诺”再讲“拉尼娜”,看了日照侧视图再看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圆锥投影图,学了全图再学局部图……内容越学越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但总有没学到的,总有没看过的。
从上述要求和变化可以看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知识教学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变重结论为过程、结论并重,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二、构建开放的高三地理教学课堂的具体做法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进度,在梳理知识点时我就采用了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后来发现一些知识点虽然多次强调,但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分析得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调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所以学习效果就不理想。最终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把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过程,主要包括构建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升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学生对照知识纲要梳理各知识点,并用纲要信号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课堂上学生提出重、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学习方式整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知识迁移运用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基础题进行课外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课堂上精选习题进行探讨训练,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建立知识迁移运用的基础
(1)建立开放的地理学习信息体系。除教材教辅资料、教师收集的教学信息材料(特别是图像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多渠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课前一分钟的“新闻我知道”,采用班级黑板报开辟“新闻一角”等方式。
(2)增强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评判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如审题时,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最大限度地捕捉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分析相关地理事物或现象,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信息的能力。
2.“活学活用”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教会学生利用“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主要的理念之一。关注生活、突出应用、培养技能则是高考复习的主要方向之一,教师应时时刻刻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如对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的现实解释,对我国工业布局的实际分析,对时事新闻热点的点评等。
(三)能力提升
地理学研究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区域定位、综合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要具体落实在复习的每个环节上。
空间定位和地理事物空间运动规律是建立地理思维的基础,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选取世界地图上的十条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想象其自转起來线与线之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建立起学生空间定位的“尺子”;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将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与重要大地形、气候区、洋流等进行叠加,此时,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是平面的地球仪了;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学习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件,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学生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影响地理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时用综合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地理思维训练要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如针对“油价上涨”现象分析我国的石油生产现状、石油贸易、输油管道的修建、如何维护石油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从一个知识点出发,串连相关的知识面,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渗透开放性教学,走出高考复习题海战术的困境,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