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卷分第玉卷(阅读题)和第域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玉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花鸟画令作者叹息,识者憾然,皆因出新难。究其根源,主要是世界变了,人性并没有变,人性中向善的部分没变;花鸟画画的就是人性中最赋光彩的这一部分。
花鸟画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文若看山不喜直”,文明程度高了,也就有了曲隐地表达主观意志和心绪的需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记得宗白华给孙多慈写的画集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线条写花鸟的体态,高贵圆满”。宗白华用了“高贵圆满”这个词,便道出了花鸟画的本质,即是托美的自然物形象来表达高贵的人格理想和圆满的人生寓寄。
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现实情境中,他的理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顔”。其人格理想是什么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他这样的诗句,我们多少能会意几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其中可见陈毅元帅的品操和人格意象。提起松,自然又令人遥想“爽朗清举”的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如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除了悲剧命运,谁不愿得魏晋名士的林下风度呢?———“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亦或,干脆就化作那只飞鸿吧,自由展翅,飞越高山,飞离尘世。抛开一切现实的拖累和不得已,谁不愿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我”呢?那么,这个“我”会是什么成色?什么形状,散发怎样的气味呢?
可见,虽然时代变迁,但,凝聚真、善、美的人格理想并没有变。关乎人格、风采迹化之后主要特征往往为庄严、优美,优美之极便是雅。“红娘出戏,莺莺难演”。优美必定大方、沉静,内外趋于高度和谐。这就体现出综合修为的重要以及變形转化的限度。我们来看看陈老莲,其才智可以把人物画变形成那样;其花鸟画怎么样?清新、自然舒展,变化有限。此中可见出花鸟画出新的难,此谓第一层难。
千百年来花鸟画的立意已高度程式化,除了“香草(兰)美人(君子)”“人淡如菊”等人格比赋的;还有如“年年(莲)有余(鱼)”“事事(柿)如意”“富贵(牡丹)平安(竹)”等等,寓意象征的;以及如白石老人常画的蜜蜂、喜蛛、小虾、昆翎走兽等,藉歌咏自然生命来观照人类自身的。程式是羁绊也是成全,没有程式便难成经典。胡适的老师杜威说“中国文化太熟了”,即是指其中的世故、功利因素。如何从“世俗美学”的泥淖里振拔而逃,这是花鸟画出新的第二层难。
花鸟画的第三层难,陈师曾当年即已指出:“花卉较山水易而实难。山水画可借山水之景致,得其援助,以成境界;而花卉之体制狭隘,全仗笔墨意态,生出境界,此其所以难也。”
陈师曾的时代百年已逝,前贤们为花鸟画的发展皓首穷经,应对第一次视觉革命的“西雨新风”,实现了伟大的创造。目下,我们正在经历第二次全球性的视觉革命。我想,只要秉持一颗诚挚之心,对花鸟画的本质作深度理解,知行合一地践行、感知;那么,辛勤的园丁们种下的花树,终有绿意长满眼帘的时候。但,前提是世相千变而对人性始终抱有希望,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说到底,花鸟画主要关乎人心壁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1.下列关于“花鸟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但也是令画家们叹息的,因为花鸟画难出新,画家们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们一直探寻解决的方式。
B.“高贵圆满”是花鸟画的本质,也就是说花鸟画依托美的自然形象,尤其是借助这些花鸟寓意来表达高贵的人格理想和圆满的人生寄寓。
C.千百年来花鸟画的立意已高度程式化,一直没有变化,原因就在于花鸟的寓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
D.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线条写花鸟的体态,高贵圆满。整体上来看花鸟画虽然清新、自然舒展,但变化有限,这也是花鸟画的局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鸟画主要关乎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虽然世界变了,但人性并没有变。人性中向善的部分没有变,所以花鸟画要创新是困难的。
B.松树凌寒不凋、屹立风雪的精神,可以看作是人品格和节操的象征,所以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中寄托了他的人格追求。
C.优美的必定是大方、沉静,并且内外趋于高度和谐,所以变形转化就有了限度,花鸟关乎人格等,所以表现出优美的特征,花鸟画自然不容易创新。
D.无论是香草、菊花、莲、柿、牡丹、竹,还是蜜蜂、喜蛛、小虾、昆翎走兽都有美好的寓意,但这些都是程式化的,说明中国人是世故和功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叔夜为人如挺立的青松,他也想化作飞鸿,自由展翅,飞离尘世。青松与飞鸿都有着精神上的寄托,其中凝聚着真、善、美的人格理想。
B.画花卉比画山水要困难,因为山水画可借助山水景致,形成境界;但花卉相较山水是受限的,只能靠笔墨意态,所以想要生出境界非常困难。
C.为了使花鸟画得到发展,大师们皓首穷经,不懈努力,前后共经历过两次视觉革命,这两次视觉革命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
D.要想使花鸟画有创新发展,需要以一颗诚挚之心,对花鸟画的本质作深度理解,知行合一地践行、感知,最重要的是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去,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B.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C.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D.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是各级地方审判机关,负责审核刑狱案件,主官称卿,下设少卿、丞及其他员役。
C.“朋黨”指为私利而互相勾结,后专指排斥异己的结党宗派,古代官场常发生朋党之争。
D.古人服饰有高低尊卑之分,文中的“金紫”指“金印”和“紫绶”,后借指高官显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汝砺勇于进谏、敢于直言。他任监察御史期间,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竟让其统兵,他知道后,以史极谏,朝野叹服。
B.彭汝砺公正无私,不计前嫌。他在御史台时虽然与蔡确观点不同,但是在蔡确被人罗织罪名时极力出手相救,以至于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C.彭汝砺立场坚定,坚持己见。他对新旧之政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新旧之政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是朝廷难得的态度超脱、不偏不倚之臣。
D.彭汝砺依法行事,不畏强权。执政大臣奉旨准备处死犯人,他根据刑律坚持从宽处理,以致牵累下属受罚,他因此四次弹劾上司,为下属讨回公道。
7.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知汉阳事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
(2)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阙前两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于是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
B.“客里看春”两句,写词人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C.“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感人至深。词中“燕子”比喻的就是词人自己。
D.“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中“夜雨”指暮春急雨,不是早春细雨,是葬送春花的急雨。在词中,有“双关”意,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E.此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写作之中由人到景,由物到人,由人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9.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中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复仇
刘平
矮坨一动不动趴在那块布满青苔的岩石后面,警觉的目光盯着前面不远那片箭竹林。他肯定那只熊瞎子就在里面,打了几十年猎,矮坨追踪猎物的经验十分丰富。旁边林子里,几只兔子悠闲地啃着青草,松鼠在松枝间跳跃,可因为那只熊瞎子闯入了矮坨警觉的网,矮坨对兔子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就不感兴趣了,他手中猎枪的枪口一直瞄着前面那片箭竹林。
“狗日的!你的死期到了!”矮坨想,有些兴奋。
矮坨就靠手中的猎枪喝酒吃肉和到山下镇上找女人,那些兔子野鸡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常常鲜血淋漓被绑上腿挑在猎枪管上,晃晃悠悠变成矮坨的下酒菜或被弄下山换成钱。而那只熊瞎子就不一样了,熊掌、熊胆、皮毛、还有肉,那是一大堆现大洋。是猎人,就会眼红。
那只狡猾的熊瞎子多年来一直在这片山林里游荡,矮坨和另一个叫坑头的猎人曾经联合起来围剿它,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都被那家伙戏弄。在最后一次围剿中,矮坨瘸了一条腿,那天傍晚他心生一计扮成熊瞎子引诱那家伙,却被坑头开枪打中左腿。
在这片大山里,矮坨和坑头是两个最有经验的猎人,他们常常一起喝酒吃肉交流心得,关系密切得像两兄弟。开始,矮坨认定坑头那一枪是故意的,他想独吞那只熊瞎子!那家伙再狡猾,收拾它总有机会。在一大堆现大洋面前,感情不过是一句空话。可坑头赌咒发誓自己不是故意的,他真的把他当成熊瞎子了。矮坨说:“你哄鬼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坑头独自一人就去找那家伙复仇,结果被那家伙咬断了喉管。
坑头的坟就在矮坨身后的林子里,清明那天,矮坨去给坑头烧了一大堆纸钱。矮坨烧纸钱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他有些怀疑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坑头死了,这件事就成了永远的迷,矮坨心里不想再纠缠这个问题,他知道这片山林里少了一个顶尖的猎人,那只熊瞎子就属于他一个人的了。一大堆现大洋,他可以在小镇上买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只熊瞎子大摇大摆从箭竹林里走出来了。矮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那家伙,它大得像头牛犊,嘴张着,矮坨仿佛闻到了一股血腥气。熊瞎子没有意识到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它,它悠闲地在那里晃悠,这儿闻闻,那儿看看,一只蝴蝶飞到它面前,它还伸出一只爪子去拍。“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又想,心里愈发兴奋了。
矮坨觉得命中注定该自己发财,他和坑头联手围剿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且坑头还把命丢了。今天,熊瞎子却自己往他的枪口走来!矮坨只要一扣动扳机,他和坑头的恩怨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啊,对了!小镇上那个满脸络腮胡的餐馆老板看到熊掌不知道有多高兴哪,嗯,不能轻易卖给他,要狠狠敲他一笔!
那只熊瞎子还在那儿悠闲地玩耍,它把一丛白色的野花拔了起来,放鼻子上闻闻,又扔了。它似乎又对旁边树干上的一团蘑菇产生了兴趣,伸出一只爪子去拍。就在这时候,矮坨扣动了扳机!
“砰———!”
野兔、野鸡、松鼠们惊得四下逃窜,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弥散开来。可熊瞎子没有倒下,它肚子上淌着血愤怒地朝这边冲来。
瘸了一条腿的矮坨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弹,熊瞎子已愤怒地向他扬起了巴掌。矮坨感到脑袋被猛击了一下。
那一瞬间矮坨还有一点意识,他突然想到了坑头,感到后悔不已!熊瞎子扑咬坑头的时候,他其实就在附近,那天他也在悄悄追踪熊瞎子。熊瞎子带伤跑到坑头面前时是他很好的开枪机会,那家伙脑袋的侧面正对着他的枪口。可他没有开枪,因为坑头打他的那一枪。那天,只要矮坨开枪,就可以救坑头的命。
“完了!”矮坨绝望地哀鸣,可没有人能够听见了
拍昏了矮坨,熊瞎子又一巴掌将地上那杆猎枪拍成两截。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8期,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就展现了矮坨追踪伏击熊瞎子的惊险场景,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与人物的心一起跳动,产生了扣人心弦的构思效果。
B.同是独自一人追踪熊瞎子,坑头是为自己和同伴复仇,而矮坨则为独吞猎物,通过彼此不同的表现,小说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形象。
C.矮坨清明节去给坑头烧纸时心里不想再纠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明他已经完全放下了仇恨,原谅了同伴。
D.“一大堆现大洋”在小说中先后出现过三次,既暗示了叙事的背景,又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更牵动着矮坨的欲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箭竹林这一环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为下文坑头因为竹林浓密看不清而把人当成熊、矮坨旁窥不露等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12.小说在刻画矮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在矮坨生命垂危时插叙他对坑头见死不救这一情节,有哪些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大师、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和妻子艾丽西亚,于2015年5月24日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享年86岁和82岁。
噩耗传来,各界哀悼声不断。“约翰的卓越成就鼓舞了几代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伊斯格鲁布向杰出校友致敬,“他与艾丽西亚的故事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和观众,他们惊叹于夫妇二人面对艰巨挑战的勇气。”
1928年,小纳什出生。老纳什和孩子说起话来,总是把他们当做成年人看待。“他从来没有给小纳什一本涂色图册,而是给他许多科普书籍。”邻居回忆。小纳什格外早慧,却一直离群索居。整个高中时代,人们都在抱怨,说他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甚至“垄断了班级的讨论”。
青年时代,纳什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中学毕业,拿到西屋科学竞赛十强奖学金,进入一流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主攻数学,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他在申请数学博士项目时,推荐信里只写了一句话:“此人是天才。”博士一毕业,纳什就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拿下教职。“这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教授”,令学生敬畏有加。
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纳什开始接触“博弈论”。他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学中最为古老的难题———讨价还价问题,最终提出了完全出人意料的答案。
1950年,纳什的研究成果“非合作博弈”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发表,仅有27页的博士论文引发轰动。这就是后来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并以纳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理论。它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基。
纳什的论文找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并成功地打开了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大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迈尔森认为纳什均衡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可以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影响”相提并论。
“所有的数学家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由完美的理想形式构成的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是普通世界。数学家们穿梭于这两个世界。在透明的世界里,他们是成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则成了婴儿。”数学家卡佩尔感慨说。
在麻省理工学院,纳什与21岁的艾丽西亚喜结连理。1958年的秋天,就在艾丽西亚为怀孕而异常惊喜时,纳什却开始表现出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行为。比如: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自己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等等。万般无奈,妻子把他送进精神病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艾丽西亚含泪提出离婚。之后,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继续照料着纳什和孩子。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外人把行为古怪的纳什当成疯子,艾里西亚把纳什带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只有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才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个天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和教师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口中念念有词,偶尔弯下腰在水泥地上写下各种各样的数字符号。久而久之,大家慢慢地习惯了,称纳什为“幽灵”。但在向外人解说的时候,却依旧满含着敬佩之情:“这个人呀!可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现在发疯了,太可惜了!”
一天又一天,人们开始淡忘了他。看着纳什写出来的一段段精妙的理论命题,艾丽西亚始终坚信:“不是这样子的,我要帮助纳什重新站起来。”随后不久,由她整理出来的一篇篇署名纳什的文章开始频频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中。2001年,二人破镜重圆。
人们开始注意到,纳什的眼神变清澈了,行为有了逻辑。“那么,不靠治疗,你是如何康复的呢?”访谈人问他。“有一天,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从那天起,他和他幻听到的声音开始辩论,最终从非理性的思维中拔离。
1994年,纳什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之后,我问自己,真理究竟由谁来决定?最终,我还是回到现实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
走过生命的幽暗死谷,纳什笑看人生:“我觉得我癫狂的25年是人生中的一段假期,它使得我不太一样。因此,我希望我未来的研究或者想法还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5月24日,刚刚从欧洲领回数学界最高奖———阿贝尔奖的纳什伉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告别人世。传奇落幕,留给世人多少惊叹和悲哀……
(选自《法治周末》,有删改)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申请数学博士项目时的推荐信里只写了一句“此人是天才”,这充分显示了一帆风顺的青年纳什骄傲狂放的形象。
B.“纳什均衡”理论成功地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领域,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难题。
C.当纳什被困在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生命的幽暗死谷中时,唯有他的妻子力挽狂澜,用自己的爱,帮助他一点一点走出来。
D.纳什才华横溢,也富有勇气和信心。他在赢得诺贝尔奖之后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或者想法还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15.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纳什说“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4分)
16.博弈論大师纳什一生的“传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分析。(5分)
第域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旅游局认定五种行为属于“不合理低价游”,违规旅行社将受到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甚至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B. 2016年6月,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成为首位耶鲁大学历史上来自中国的校董。耶鲁大学校长说张磊成为校董,将使张磊本人和耶鲁大学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C.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报载,今年元宵节当天,张家港沙洲路步行街一商场楼下,一名年轻男子以母亲患重病为由跪地乞讨,“母亲”就躺在地上,旁边站着一名城管协管员,举起了写着“诈骗请小心”的牌子。被搅了局的“行乞者”最后只能逃之夭夭。
据当事城管协管员介绍,乞讨男子是个“熟面孔”,是职业行乞者。当天曾躲进小弄堂里抽烟打电话,用的是苹果手机,抽的是中华烟。当有人质问这位男子时,他坦言“我的人生就四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实现了,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第二个愿望就是做个稳定的生意,等待我去实现,实现以后再说后面的两个愿望,多说无益。不要讽刺我,哥不是收破烂的,等着看。我其实好累,给谁说呢?”一位知情人透漏,该男子确有一辆私家车,经常去KTV唱歌、去饭店喝小酒。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C项,“一直没有变化”错,原文中说“文明程度高了,也就有了曲隐地表达主观意志和心绪的需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此可知,花鸟画是有所变化的。此外后面的推论也不当)
2. D(D项,“说明中国人是世故和功利的”错,说法绝对) 3. C(“前后共经历两次视觉革命”错,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第二次视觉革命正在经历,所以“经历了”不当)
4. C(A中“以兵付中人”指把兵权交给宦官,中间不能断开。B中“伺间复言”指等待机会又讲,中间不能断开。D中“神宗不怿”为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
5. A(“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
6. D根据文本信息,彭汝砺没有弹劾上司,而是自己弹劾自己请求离职
7.(1)恰逢掌管汉阳事务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给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怨恨诽谤皇上。(会,恰逢;知,掌管;“傅会”即附会,穿凿附会;以为:认为。每点1分,句意1分)
(2)后来汝砺办理吕嘉问的其他案件,因不逢迎执政大臣,于是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又因为蔡确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狱:案件;阿:逢迎;被动句:“夺”译为“被削夺”;词类活用:贤,意动用法,以……为贤。每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名。王安石看到他的《诗义》,让他补任国子直讲,后改任大理寺丞,提升为太子中允,不久厌恶他(同他关系不好)。宋神宗任命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汝砺首先陈述十事:一是正己,二是任人,三是守法,四是理财,五是养民,六是赈救,七是兴事,八是变法,九是青苗,十是盐事。他指出并揭发其中的利弊,大多是别人难以开口说的。等到王中正与李宪主管西部军队,汝砺说不应把军队付与宦官,因而言及汉、唐发生的宦官祸乱之事。神宗听了不高兴,说话打断了汝砺。汝砺拱手站立不动,等待机会又讲这事,神宗因此改变了态度。在朝堂上的官员都赞叹佩服。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征召彭汝砺为起居舍人。当时的宰相问他对新政旧政的看法,他回答说:“政治新政旧政之分,只要是统一到正确就可以了。现今变更大的,是取士法与差役法,实行这些制度但士人百姓都不满,没有看到这些制度的可行之处。”过了一年,升任中书舍人,赐金印和紫绶。恰逢掌管汉阳事务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给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怨恨诽谤皇上。谏官交互上章请求治蔡确的罪,又编造耸人听闻的话,想把他依法治罪。汝砺说:“这是罗织罪名的开始。”多次把这件事报告给执政大臣,但还是不能挽救蔡确,于是又上疏论述,皇帝也不听。谏官指责汝砺是蔡确的同党。等到蔡确被贬到新州,又必须要汝砺起草制词,然而彭汝砺最终被贬官管理徐州。开始,汝砺在御史台时,讨论吕嘉问的事,与蔡确观点不同,汝砺被逐外任十年,受了蔡确之事很大的影响。后来汝砺办理吕嘉问的其他案件,因不逢迎执政大臣,于是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又因为蔡确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汝砺被加官为集贤殿修撰,入朝代理兵、刑二部侍郎。有一个案件应该宽恕犯人,执政大臣却拿着特旨要杀了犯人,汝礪坚持不能杀。执政大臣发怒,惩罚汝砺的部下。汝砺说:“皇帝的制书有不合适的地方,允许上奏辩论,这是法令。下属又有什么罪?”于是自己弹劾自己请求离职,奏章四次上呈给皇帝。皇帝下诏免去对汝砺下属的处罚,把汝砺调到礼部,实任吏部侍郎。
宋哲宗亲政,恢复熙宁、元丰时的政事,人们都争相献上自己所听说过的事,唯独汝砺没有提出建议。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以前没人敢说的,现在人人都能说了。”彭汝砺升任代理吏部尚书。言官说汝砺曾经依附刘挚,朝廷让他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管理成都府。还没有出发,奏章多次上呈皇帝,汝砺又被降为待制、江州知州。汝砺到达江州几个月后就因病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
8. BE(B不是写后悔错过春时,而是写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E应是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9.“采芳人”杳然无踪,春光逝去的失落怅惘;“客”中未能饱览大好春光的遗憾追悔;身世飘零、国破家亡的痛苦孤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0.(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 CE(C项,矮坨没有完全放下仇恨和原谅同伴,只是因为能够独吞熊瞎子而兴奋,暂时顾及不到。E项,坑头把矮坨当成熊瞎子不是因为箭竹林浓密看不清,而是因为矮坨扮成了熊瞎子。)
12.①贪得无厌,他一直想独吞熊瞎子,还未打到猎物就想狠敲餐馆老板。②狭隘多疑,联合围剿猎物被误伤,他一直怀疑是同伴故意加害。③自私冷酷,同伴被熊瞎子扑咬,他就躲在附近却不施救。
13.①加深小说的悲剧性。矮坨不出手援救坑头导致他自己临危时无人伸出援手,插叙昭示出矮坨的深层悲剧在于他是自己害了自己,而不是坑头害了他。②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矮坨与坑头生活中亲如兄弟,围猎时又是合作伙伴,但在熊瞎子扑咬坑头时矮坨却冷眼旁观,还流露出复仇和独吞的快感,插叙将人性的复杂性充分展示了出来。③增强故事的逻辑性。插叙使故事由遭遇的惊险转入事理的必然,由“意料之外”转入“情理之中”,从而更符合生活逻辑。④加强情节的节奏感。读者乍见矮坨被熊瞎子所害,顿觉骤然紧张,插叙又宕开一笔。从而使情节发展的节奏急中有缓,张弛有度。(如从“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增添波澜”等角度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 D(A这句话表现的主要不应是青年纳什的骄傲狂放,而更应该是他的确才华横溢;B“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难题”无中生有;C“唯有”一词缩小了分析范围,还应有纳什自己和外界其他方面的作用)
15.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这句获奖感言,表达了自己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道生命的幽暗死谷走出来的对生命的感受和对给予自己爱心的人们的赞美。①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爱拯救了他:在离异后还对他不离不弃继续照料,并在人们淡忘他的时候还始终坚信并让纳什重新站起来。②是普林斯顿对天才的爱接纳了他:在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包容并同情他离奇古怪的举动。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包含原因分析和句子含意分析两种意味。要依据文本,紧扣句中关键词结合相关事件进行原因阐述。
16.①天分:少年早慧,青年才华横溢。②成就:创立“纳什均衡”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③命运:25年癫狂,奇迹般的恢复。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整合和概括能力。抓住“传奇”一词,为全文划分层次结构即可。
17. C
【解析】①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当,没得到一点好处。②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③“剑走偏锋”原是剑法评述语,后引申为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用于形容不走常规的“人机交互方式”很正确。④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高贵的人或物。⑤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⑥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18. A(B语序不当,应把“首位”放在“来自中国的校董”之前;C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D句式杂糅,“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杂糅。)
19. D(文段第一句有“都”,根据结构的一致性,①处可用“都”;而②处是前面两句的结果,因此用“那么”合适。再者,最后一句是个表必要条件的复句,因此要使用“只有……才……”这对关联词,故④处是“只有”。⑤、⑥处都用“才”,了解了这些,使用排除法便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20.①注重家風②家风正,则政风清③家庭私事
21.该教学流程分为问题、探究、迁移、拓展和小结五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包括自主学习、课堂调查、问题界定三个环节;第二步探究学习,按照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归纳建构进行;第三步知识迁移,包括巩固训练、课堂观察、适时补差三个环节;第四步知识与能力拓展;第五步课堂小结。
22.写作构思角度提示:
(1)从乞讨男子的角度:要懂得自力更生,好逸恶劳要不得;自食其力,维护做人的尊严;切莫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利用可怜骗人最可恨;别让不劳而获成为常态。
(2)从城管协管员的角度:做人既要有同情心,也要有正义感,你若欺诈,我必揭穿。
(3)从路人的角度:辨别真正的“弱者”;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言论与诉求;擦亮眼睛、警防受骗;用好你的同情心,别让善良纵容懒惰。
第玉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花鸟画令作者叹息,识者憾然,皆因出新难。究其根源,主要是世界变了,人性并没有变,人性中向善的部分没变;花鸟画画的就是人性中最赋光彩的这一部分。
花鸟画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文若看山不喜直”,文明程度高了,也就有了曲隐地表达主观意志和心绪的需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记得宗白华给孙多慈写的画集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线条写花鸟的体态,高贵圆满”。宗白华用了“高贵圆满”这个词,便道出了花鸟画的本质,即是托美的自然物形象来表达高贵的人格理想和圆满的人生寓寄。
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现实情境中,他的理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顔”。其人格理想是什么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他这样的诗句,我们多少能会意几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其中可见陈毅元帅的品操和人格意象。提起松,自然又令人遥想“爽朗清举”的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如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除了悲剧命运,谁不愿得魏晋名士的林下风度呢?———“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亦或,干脆就化作那只飞鸿吧,自由展翅,飞越高山,飞离尘世。抛开一切现实的拖累和不得已,谁不愿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我”呢?那么,这个“我”会是什么成色?什么形状,散发怎样的气味呢?
可见,虽然时代变迁,但,凝聚真、善、美的人格理想并没有变。关乎人格、风采迹化之后主要特征往往为庄严、优美,优美之极便是雅。“红娘出戏,莺莺难演”。优美必定大方、沉静,内外趋于高度和谐。这就体现出综合修为的重要以及變形转化的限度。我们来看看陈老莲,其才智可以把人物画变形成那样;其花鸟画怎么样?清新、自然舒展,变化有限。此中可见出花鸟画出新的难,此谓第一层难。
千百年来花鸟画的立意已高度程式化,除了“香草(兰)美人(君子)”“人淡如菊”等人格比赋的;还有如“年年(莲)有余(鱼)”“事事(柿)如意”“富贵(牡丹)平安(竹)”等等,寓意象征的;以及如白石老人常画的蜜蜂、喜蛛、小虾、昆翎走兽等,藉歌咏自然生命来观照人类自身的。程式是羁绊也是成全,没有程式便难成经典。胡适的老师杜威说“中国文化太熟了”,即是指其中的世故、功利因素。如何从“世俗美学”的泥淖里振拔而逃,这是花鸟画出新的第二层难。
花鸟画的第三层难,陈师曾当年即已指出:“花卉较山水易而实难。山水画可借山水之景致,得其援助,以成境界;而花卉之体制狭隘,全仗笔墨意态,生出境界,此其所以难也。”
陈师曾的时代百年已逝,前贤们为花鸟画的发展皓首穷经,应对第一次视觉革命的“西雨新风”,实现了伟大的创造。目下,我们正在经历第二次全球性的视觉革命。我想,只要秉持一颗诚挚之心,对花鸟画的本质作深度理解,知行合一地践行、感知;那么,辛勤的园丁们种下的花树,终有绿意长满眼帘的时候。但,前提是世相千变而对人性始终抱有希望,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说到底,花鸟画主要关乎人心壁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1.下列关于“花鸟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但也是令画家们叹息的,因为花鸟画难出新,画家们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们一直探寻解决的方式。
B.“高贵圆满”是花鸟画的本质,也就是说花鸟画依托美的自然形象,尤其是借助这些花鸟寓意来表达高贵的人格理想和圆满的人生寄寓。
C.千百年来花鸟画的立意已高度程式化,一直没有变化,原因就在于花鸟的寓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
D.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线条写花鸟的体态,高贵圆满。整体上来看花鸟画虽然清新、自然舒展,但变化有限,这也是花鸟画的局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鸟画主要关乎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虽然世界变了,但人性并没有变。人性中向善的部分没有变,所以花鸟画要创新是困难的。
B.松树凌寒不凋、屹立风雪的精神,可以看作是人品格和节操的象征,所以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中寄托了他的人格追求。
C.优美的必定是大方、沉静,并且内外趋于高度和谐,所以变形转化就有了限度,花鸟关乎人格等,所以表现出优美的特征,花鸟画自然不容易创新。
D.无论是香草、菊花、莲、柿、牡丹、竹,还是蜜蜂、喜蛛、小虾、昆翎走兽都有美好的寓意,但这些都是程式化的,说明中国人是世故和功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叔夜为人如挺立的青松,他也想化作飞鸿,自由展翅,飞离尘世。青松与飞鸿都有着精神上的寄托,其中凝聚着真、善、美的人格理想。
B.画花卉比画山水要困难,因为山水画可借助山水景致,形成境界;但花卉相较山水是受限的,只能靠笔墨意态,所以想要生出境界非常困难。
C.为了使花鸟画得到发展,大师们皓首穷经,不懈努力,前后共经历过两次视觉革命,这两次视觉革命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
D.要想使花鸟画有创新发展,需要以一颗诚挚之心,对花鸟画的本质作深度理解,知行合一地践行、感知,最重要的是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去,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B.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C.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D.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是各级地方审判机关,负责审核刑狱案件,主官称卿,下设少卿、丞及其他员役。

C.“朋黨”指为私利而互相勾结,后专指排斥异己的结党宗派,古代官场常发生朋党之争。
D.古人服饰有高低尊卑之分,文中的“金紫”指“金印”和“紫绶”,后借指高官显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汝砺勇于进谏、敢于直言。他任监察御史期间,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竟让其统兵,他知道后,以史极谏,朝野叹服。
B.彭汝砺公正无私,不计前嫌。他在御史台时虽然与蔡确观点不同,但是在蔡确被人罗织罪名时极力出手相救,以至于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C.彭汝砺立场坚定,坚持己见。他对新旧之政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新旧之政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是朝廷难得的态度超脱、不偏不倚之臣。
D.彭汝砺依法行事,不畏强权。执政大臣奉旨准备处死犯人,他根据刑律坚持从宽处理,以致牵累下属受罚,他因此四次弹劾上司,为下属讨回公道。
7.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知汉阳事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
(2)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阙前两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于是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
B.“客里看春”两句,写词人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C.“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感人至深。词中“燕子”比喻的就是词人自己。
D.“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中“夜雨”指暮春急雨,不是早春细雨,是葬送春花的急雨。在词中,有“双关”意,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E.此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写作之中由人到景,由物到人,由人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9.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中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复仇
刘平
矮坨一动不动趴在那块布满青苔的岩石后面,警觉的目光盯着前面不远那片箭竹林。他肯定那只熊瞎子就在里面,打了几十年猎,矮坨追踪猎物的经验十分丰富。旁边林子里,几只兔子悠闲地啃着青草,松鼠在松枝间跳跃,可因为那只熊瞎子闯入了矮坨警觉的网,矮坨对兔子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就不感兴趣了,他手中猎枪的枪口一直瞄着前面那片箭竹林。
“狗日的!你的死期到了!”矮坨想,有些兴奋。
矮坨就靠手中的猎枪喝酒吃肉和到山下镇上找女人,那些兔子野鸡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常常鲜血淋漓被绑上腿挑在猎枪管上,晃晃悠悠变成矮坨的下酒菜或被弄下山换成钱。而那只熊瞎子就不一样了,熊掌、熊胆、皮毛、还有肉,那是一大堆现大洋。是猎人,就会眼红。
那只狡猾的熊瞎子多年来一直在这片山林里游荡,矮坨和另一个叫坑头的猎人曾经联合起来围剿它,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都被那家伙戏弄。在最后一次围剿中,矮坨瘸了一条腿,那天傍晚他心生一计扮成熊瞎子引诱那家伙,却被坑头开枪打中左腿。
在这片大山里,矮坨和坑头是两个最有经验的猎人,他们常常一起喝酒吃肉交流心得,关系密切得像两兄弟。开始,矮坨认定坑头那一枪是故意的,他想独吞那只熊瞎子!那家伙再狡猾,收拾它总有机会。在一大堆现大洋面前,感情不过是一句空话。可坑头赌咒发誓自己不是故意的,他真的把他当成熊瞎子了。矮坨说:“你哄鬼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坑头独自一人就去找那家伙复仇,结果被那家伙咬断了喉管。
坑头的坟就在矮坨身后的林子里,清明那天,矮坨去给坑头烧了一大堆纸钱。矮坨烧纸钱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他有些怀疑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坑头死了,这件事就成了永远的迷,矮坨心里不想再纠缠这个问题,他知道这片山林里少了一个顶尖的猎人,那只熊瞎子就属于他一个人的了。一大堆现大洋,他可以在小镇上买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只熊瞎子大摇大摆从箭竹林里走出来了。矮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那家伙,它大得像头牛犊,嘴张着,矮坨仿佛闻到了一股血腥气。熊瞎子没有意识到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它,它悠闲地在那里晃悠,这儿闻闻,那儿看看,一只蝴蝶飞到它面前,它还伸出一只爪子去拍。“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又想,心里愈发兴奋了。
矮坨觉得命中注定该自己发财,他和坑头联手围剿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且坑头还把命丢了。今天,熊瞎子却自己往他的枪口走来!矮坨只要一扣动扳机,他和坑头的恩怨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啊,对了!小镇上那个满脸络腮胡的餐馆老板看到熊掌不知道有多高兴哪,嗯,不能轻易卖给他,要狠狠敲他一笔!
那只熊瞎子还在那儿悠闲地玩耍,它把一丛白色的野花拔了起来,放鼻子上闻闻,又扔了。它似乎又对旁边树干上的一团蘑菇产生了兴趣,伸出一只爪子去拍。就在这时候,矮坨扣动了扳机!
“砰———!”
野兔、野鸡、松鼠们惊得四下逃窜,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弥散开来。可熊瞎子没有倒下,它肚子上淌着血愤怒地朝这边冲来。
瘸了一条腿的矮坨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弹,熊瞎子已愤怒地向他扬起了巴掌。矮坨感到脑袋被猛击了一下。
那一瞬间矮坨还有一点意识,他突然想到了坑头,感到后悔不已!熊瞎子扑咬坑头的时候,他其实就在附近,那天他也在悄悄追踪熊瞎子。熊瞎子带伤跑到坑头面前时是他很好的开枪机会,那家伙脑袋的侧面正对着他的枪口。可他没有开枪,因为坑头打他的那一枪。那天,只要矮坨开枪,就可以救坑头的命。
“完了!”矮坨绝望地哀鸣,可没有人能够听见了
拍昏了矮坨,熊瞎子又一巴掌将地上那杆猎枪拍成两截。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8期,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就展现了矮坨追踪伏击熊瞎子的惊险场景,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与人物的心一起跳动,产生了扣人心弦的构思效果。
B.同是独自一人追踪熊瞎子,坑头是为自己和同伴复仇,而矮坨则为独吞猎物,通过彼此不同的表现,小说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形象。
C.矮坨清明节去给坑头烧纸时心里不想再纠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明他已经完全放下了仇恨,原谅了同伴。
D.“一大堆现大洋”在小说中先后出现过三次,既暗示了叙事的背景,又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更牵动着矮坨的欲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箭竹林这一环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为下文坑头因为竹林浓密看不清而把人当成熊、矮坨旁窥不露等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12.小说在刻画矮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在矮坨生命垂危时插叙他对坑头见死不救这一情节,有哪些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大师、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和妻子艾丽西亚,于2015年5月24日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享年86岁和82岁。
噩耗传来,各界哀悼声不断。“约翰的卓越成就鼓舞了几代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伊斯格鲁布向杰出校友致敬,“他与艾丽西亚的故事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和观众,他们惊叹于夫妇二人面对艰巨挑战的勇气。”
1928年,小纳什出生。老纳什和孩子说起话来,总是把他们当做成年人看待。“他从来没有给小纳什一本涂色图册,而是给他许多科普书籍。”邻居回忆。小纳什格外早慧,却一直离群索居。整个高中时代,人们都在抱怨,说他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甚至“垄断了班级的讨论”。
青年时代,纳什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中学毕业,拿到西屋科学竞赛十强奖学金,进入一流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主攻数学,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他在申请数学博士项目时,推荐信里只写了一句话:“此人是天才。”博士一毕业,纳什就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拿下教职。“这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教授”,令学生敬畏有加。
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纳什开始接触“博弈论”。他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学中最为古老的难题———讨价还价问题,最终提出了完全出人意料的答案。
1950年,纳什的研究成果“非合作博弈”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发表,仅有27页的博士论文引发轰动。这就是后来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并以纳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理论。它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基。
纳什的论文找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并成功地打开了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大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迈尔森认为纳什均衡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可以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影响”相提并论。
“所有的数学家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由完美的理想形式构成的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是普通世界。数学家们穿梭于这两个世界。在透明的世界里,他们是成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则成了婴儿。”数学家卡佩尔感慨说。
在麻省理工学院,纳什与21岁的艾丽西亚喜结连理。1958年的秋天,就在艾丽西亚为怀孕而异常惊喜时,纳什却开始表现出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行为。比如: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自己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等等。万般无奈,妻子把他送进精神病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艾丽西亚含泪提出离婚。之后,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继续照料着纳什和孩子。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外人把行为古怪的纳什当成疯子,艾里西亚把纳什带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只有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才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个天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和教师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口中念念有词,偶尔弯下腰在水泥地上写下各种各样的数字符号。久而久之,大家慢慢地习惯了,称纳什为“幽灵”。但在向外人解说的时候,却依旧满含着敬佩之情:“这个人呀!可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现在发疯了,太可惜了!”
一天又一天,人们开始淡忘了他。看着纳什写出来的一段段精妙的理论命题,艾丽西亚始终坚信:“不是这样子的,我要帮助纳什重新站起来。”随后不久,由她整理出来的一篇篇署名纳什的文章开始频频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中。2001年,二人破镜重圆。
人们开始注意到,纳什的眼神变清澈了,行为有了逻辑。“那么,不靠治疗,你是如何康复的呢?”访谈人问他。“有一天,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从那天起,他和他幻听到的声音开始辩论,最终从非理性的思维中拔离。
1994年,纳什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之后,我问自己,真理究竟由谁来决定?最终,我还是回到现实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
走过生命的幽暗死谷,纳什笑看人生:“我觉得我癫狂的25年是人生中的一段假期,它使得我不太一样。因此,我希望我未来的研究或者想法还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5月24日,刚刚从欧洲领回数学界最高奖———阿贝尔奖的纳什伉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告别人世。传奇落幕,留给世人多少惊叹和悲哀……
(选自《法治周末》,有删改)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申请数学博士项目时的推荐信里只写了一句“此人是天才”,这充分显示了一帆风顺的青年纳什骄傲狂放的形象。
B.“纳什均衡”理论成功地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领域,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难题。
C.当纳什被困在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生命的幽暗死谷中时,唯有他的妻子力挽狂澜,用自己的爱,帮助他一点一点走出来。
D.纳什才华横溢,也富有勇气和信心。他在赢得诺贝尔奖之后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或者想法还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15.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纳什说“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4分)
16.博弈論大师纳什一生的“传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分析。(5分)
第域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旅游局认定五种行为属于“不合理低价游”,违规旅行社将受到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甚至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B. 2016年6月,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成为首位耶鲁大学历史上来自中国的校董。耶鲁大学校长说张磊成为校董,将使张磊本人和耶鲁大学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C.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报载,今年元宵节当天,张家港沙洲路步行街一商场楼下,一名年轻男子以母亲患重病为由跪地乞讨,“母亲”就躺在地上,旁边站着一名城管协管员,举起了写着“诈骗请小心”的牌子。被搅了局的“行乞者”最后只能逃之夭夭。
据当事城管协管员介绍,乞讨男子是个“熟面孔”,是职业行乞者。当天曾躲进小弄堂里抽烟打电话,用的是苹果手机,抽的是中华烟。当有人质问这位男子时,他坦言“我的人生就四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实现了,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第二个愿望就是做个稳定的生意,等待我去实现,实现以后再说后面的两个愿望,多说无益。不要讽刺我,哥不是收破烂的,等着看。我其实好累,给谁说呢?”一位知情人透漏,该男子确有一辆私家车,经常去KTV唱歌、去饭店喝小酒。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C项,“一直没有变化”错,原文中说“文明程度高了,也就有了曲隐地表达主观意志和心绪的需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此可知,花鸟画是有所变化的。此外后面的推论也不当)
2. D(D项,“说明中国人是世故和功利的”错,说法绝对) 3. C(“前后共经历两次视觉革命”错,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第二次视觉革命正在经历,所以“经历了”不当)
4. C(A中“以兵付中人”指把兵权交给宦官,中间不能断开。B中“伺间复言”指等待机会又讲,中间不能断开。D中“神宗不怿”为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
5. A(“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
6. D根据文本信息,彭汝砺没有弹劾上司,而是自己弹劾自己请求离职
7.(1)恰逢掌管汉阳事务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给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怨恨诽谤皇上。(会,恰逢;知,掌管;“傅会”即附会,穿凿附会;以为:认为。每点1分,句意1分)
(2)后来汝砺办理吕嘉问的其他案件,因不逢迎执政大臣,于是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又因为蔡确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狱:案件;阿:逢迎;被动句:“夺”译为“被削夺”;词类活用:贤,意动用法,以……为贤。每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名。王安石看到他的《诗义》,让他补任国子直讲,后改任大理寺丞,提升为太子中允,不久厌恶他(同他关系不好)。宋神宗任命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汝砺首先陈述十事:一是正己,二是任人,三是守法,四是理财,五是养民,六是赈救,七是兴事,八是变法,九是青苗,十是盐事。他指出并揭发其中的利弊,大多是别人难以开口说的。等到王中正与李宪主管西部军队,汝砺说不应把军队付与宦官,因而言及汉、唐发生的宦官祸乱之事。神宗听了不高兴,说话打断了汝砺。汝砺拱手站立不动,等待机会又讲这事,神宗因此改变了态度。在朝堂上的官员都赞叹佩服。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征召彭汝砺为起居舍人。当时的宰相问他对新政旧政的看法,他回答说:“政治新政旧政之分,只要是统一到正确就可以了。现今变更大的,是取士法与差役法,实行这些制度但士人百姓都不满,没有看到这些制度的可行之处。”过了一年,升任中书舍人,赐金印和紫绶。恰逢掌管汉阳事务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给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怨恨诽谤皇上。谏官交互上章请求治蔡确的罪,又编造耸人听闻的话,想把他依法治罪。汝砺说:“这是罗织罪名的开始。”多次把这件事报告给执政大臣,但还是不能挽救蔡确,于是又上疏论述,皇帝也不听。谏官指责汝砺是蔡确的同党。等到蔡确被贬到新州,又必须要汝砺起草制词,然而彭汝砺最终被贬官管理徐州。开始,汝砺在御史台时,讨论吕嘉问的事,与蔡确观点不同,汝砺被逐外任十年,受了蔡确之事很大的影响。后来汝砺办理吕嘉问的其他案件,因不逢迎执政大臣,于是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又因为蔡确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汝砺被加官为集贤殿修撰,入朝代理兵、刑二部侍郎。有一个案件应该宽恕犯人,执政大臣却拿着特旨要杀了犯人,汝礪坚持不能杀。执政大臣发怒,惩罚汝砺的部下。汝砺说:“皇帝的制书有不合适的地方,允许上奏辩论,这是法令。下属又有什么罪?”于是自己弹劾自己请求离职,奏章四次上呈给皇帝。皇帝下诏免去对汝砺下属的处罚,把汝砺调到礼部,实任吏部侍郎。
宋哲宗亲政,恢复熙宁、元丰时的政事,人们都争相献上自己所听说过的事,唯独汝砺没有提出建议。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以前没人敢说的,现在人人都能说了。”彭汝砺升任代理吏部尚书。言官说汝砺曾经依附刘挚,朝廷让他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管理成都府。还没有出发,奏章多次上呈皇帝,汝砺又被降为待制、江州知州。汝砺到达江州几个月后就因病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
8. BE(B不是写后悔错过春时,而是写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E应是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9.“采芳人”杳然无踪,春光逝去的失落怅惘;“客”中未能饱览大好春光的遗憾追悔;身世飘零、国破家亡的痛苦孤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0.(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 CE(C项,矮坨没有完全放下仇恨和原谅同伴,只是因为能够独吞熊瞎子而兴奋,暂时顾及不到。E项,坑头把矮坨当成熊瞎子不是因为箭竹林浓密看不清,而是因为矮坨扮成了熊瞎子。)
12.①贪得无厌,他一直想独吞熊瞎子,还未打到猎物就想狠敲餐馆老板。②狭隘多疑,联合围剿猎物被误伤,他一直怀疑是同伴故意加害。③自私冷酷,同伴被熊瞎子扑咬,他就躲在附近却不施救。
13.①加深小说的悲剧性。矮坨不出手援救坑头导致他自己临危时无人伸出援手,插叙昭示出矮坨的深层悲剧在于他是自己害了自己,而不是坑头害了他。②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矮坨与坑头生活中亲如兄弟,围猎时又是合作伙伴,但在熊瞎子扑咬坑头时矮坨却冷眼旁观,还流露出复仇和独吞的快感,插叙将人性的复杂性充分展示了出来。③增强故事的逻辑性。插叙使故事由遭遇的惊险转入事理的必然,由“意料之外”转入“情理之中”,从而更符合生活逻辑。④加强情节的节奏感。读者乍见矮坨被熊瞎子所害,顿觉骤然紧张,插叙又宕开一笔。从而使情节发展的节奏急中有缓,张弛有度。(如从“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增添波澜”等角度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 D(A这句话表现的主要不应是青年纳什的骄傲狂放,而更应该是他的确才华横溢;B“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难题”无中生有;C“唯有”一词缩小了分析范围,还应有纳什自己和外界其他方面的作用)
15.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这句获奖感言,表达了自己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道生命的幽暗死谷走出来的对生命的感受和对给予自己爱心的人们的赞美。①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爱拯救了他:在离异后还对他不离不弃继续照料,并在人们淡忘他的时候还始终坚信并让纳什重新站起来。②是普林斯顿对天才的爱接纳了他:在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包容并同情他离奇古怪的举动。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包含原因分析和句子含意分析两种意味。要依据文本,紧扣句中关键词结合相关事件进行原因阐述。
16.①天分:少年早慧,青年才华横溢。②成就:创立“纳什均衡”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③命运:25年癫狂,奇迹般的恢复。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整合和概括能力。抓住“传奇”一词,为全文划分层次结构即可。
17. C
【解析】①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当,没得到一点好处。②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③“剑走偏锋”原是剑法评述语,后引申为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用于形容不走常规的“人机交互方式”很正确。④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高贵的人或物。⑤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⑥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18. A(B语序不当,应把“首位”放在“来自中国的校董”之前;C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D句式杂糅,“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杂糅。)
19. D(文段第一句有“都”,根据结构的一致性,①处可用“都”;而②处是前面两句的结果,因此用“那么”合适。再者,最后一句是个表必要条件的复句,因此要使用“只有……才……”这对关联词,故④处是“只有”。⑤、⑥处都用“才”,了解了这些,使用排除法便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20.①注重家風②家风正,则政风清③家庭私事
21.该教学流程分为问题、探究、迁移、拓展和小结五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包括自主学习、课堂调查、问题界定三个环节;第二步探究学习,按照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归纳建构进行;第三步知识迁移,包括巩固训练、课堂观察、适时补差三个环节;第四步知识与能力拓展;第五步课堂小结。
22.写作构思角度提示:
(1)从乞讨男子的角度:要懂得自力更生,好逸恶劳要不得;自食其力,维护做人的尊严;切莫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利用可怜骗人最可恨;别让不劳而获成为常态。
(2)从城管协管员的角度:做人既要有同情心,也要有正义感,你若欺诈,我必揭穿。
(3)从路人的角度:辨别真正的“弱者”;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言论与诉求;擦亮眼睛、警防受骗;用好你的同情心,别让善良纵容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