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与当今世界”研讨会综览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15-18日,由中国非洲史学会主办、山西大学和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承办的“中非关系与当今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内地和香港共4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经济界人士、援非志愿者以及在华非洲友人等总计20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以主会与分会的形式次第展开,呈现出中国非洲研究的多维度、多面向特点。
其他文献
2010年头几个月中美关系的波折再次证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方面的不同、分歧、矛盾、对立、甚至时有对抗,限制了两国关系与两国间合作的发展。中国方面应清楚中美之间的这些不同、分歧、矛盾、对立,努力发展自己,以更有力、有效地应对美国干涉、挑战、威胁和危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言行,使中美关系能够真正沿着健康、积极、合作的方向发展。
2010年5月,以色列拦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事件,印证了以色列政府在涉及自身安全问题上的一贯强硬和一意孤行,既折射出其面临的安全和外交困境,也反映了以色列继续奉行以“安全至上”为基本原则的国家安全战略。袭船事件持续“发酵”,牵动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相关角色的“神经”,势必对以安全环境及地区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澳大利亚陆克文新政府力图通过“首创精神”来实现“富有创造力中等强国外交”。为此,澳采取了一系列“以先动谋主动”的外交行动。本文认为,美澳同盟关系限制了澳大利亚外交的独立性,澳外交政策中“通过同盟政治保障安全”和“通过地区参与获取影响”两大变量竞争的内在矛盾、亚太权力竞争的现实、再加上澳实力有限,使得陆克文“中等强国外交”面临困境。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体现了当前美国政治精英层、智库和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比较研究不但对今后美国对外政策走向的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和麦凯恩政治记录及其竞选顾问团思想倾向的分析,认为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理念未摆脱各自党派的底色,奥巴马倾向于自由主义,麦凯恩则倾向于现实主义。两人在对外政策上有相同的战略目标、相似的竞选策略,分歧在于具体政策路径。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安全和民主问题上,两人分歧明显。在对华关系上,奥巴马更注重民主、人权本身,
2008年欧盟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包括爱尔兰否决《里斯本条约》、俄格冲突、金融海啸等,这些危机多次引发欧盟内部的激烈争吵。但总体而言,欧盟在当前的危机面前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协调性和一致性也更强。在危机及其应对过程中,欧盟凝聚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有所扩大,危机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欧盟深化一体化和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契机。
2008年世界发展进程极不平凡。俄格军事冲突令世界震惊;北京奥运成功举行启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前所未有的高频深度复杂互动;全球资源、能源和粮食价格震荡犹如过山车。2008年国际形势发展有三大看点: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百年一遇金融海啸,拖累全球经济走低下滑,促使20强首脑聚首华盛顿共谋全球金融经济改革良策;国际战略格局经历世纪性转型,国际关系紊乱而复杂,权力真空与政治低效的系统性缺陷不容低估;国际安全秩序向多重复合型转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联动,中国塑造和谐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
本文从麻生政府的外交方针切入,考察日本的亚太外交战略。文章认为,日本的亚太外交战略主要应对三大地缘政治难题——东盟共同体建设弱化日本对东盟的影响;日本推进日美同盟的“开放性变革”与东亚正在形成的地区性安保机制产生矛盾;东亚合作的“10+3”与“10+6”框架之间的矛盾。文章分析了日本亚太外交战略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解读其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意义,以期有助于提升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日本亚太外交战略中的地位。
期刊
围绕实力观和实力战略的热议源于全球化推动的世界历史性变迁。较之硬战略,软战略日益显示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软战略包括软、硬实力两个方面,其核心要素是硬、软实力的正向软使用。软实力本身不是万能之药,其作用有限,在推进软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防止片面夸大软实力的重要性而忽视硬实力的发展,防止片面的理想主义情绪。今后要吸取以军事和征服为硬对抗轴心的美国硬战略的教训,在传统硬战略的基础上推进软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软战略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中国必须强调在7个领域内的重点,特别需要加强硬实力软使用领域的有效对策。
2008年11月22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关系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邮科技大厦召开,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主持了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