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li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生活形式,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一、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活的气息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分享思想、表达感情。例如,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此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乃至“一家商场”、“一个舞台”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课标要求。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
  新课标教材,无不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诠释或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曾经这样描绘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学生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夕照》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再现生活,活用文本。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西门豹》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师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表现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通过生活化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联系生活,体验文本。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生活是一部鲜活而厚重的“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这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的确,这世界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部部活的“天书”、“地书”、“人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鲜活知识,关键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本?
其他文献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清亮的小女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小女孩针对“扎蝴蝶结”这一问题,历经“你慢慢来”的过程,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同样,启人以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毋庸置疑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所在。  问题之一:让问题成为探究的目标,环环紧扣,寻思求百通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
选择题作为历史高考的基本题型,其分值比例大,客观性强,评分误差小,一直处于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但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数量多,命题点分散,可供命题者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对其命题规律较难准确把握,所以对选择题的备考复习,多年来实际上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拉网式的“扫荡”或用题海战术应付的水平之上。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以近几年的典型试题
【摘要】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命题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把握和综合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育新理念。新的考试方式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历史高考复习的模式和方法,本文就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历史专题复习 策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其基本思路是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系
小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包括许多要素,如:作文备课、作文准备、作文指导、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其中,在讲评课中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在讲评课中解决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好文章都是通过反复修改方闻名于世的。对初学写作者尤其重要。因此,小学
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做精彩的表演,学生在下面做忠诚的听众,认真地做笔记,专心地听讲,反复地读着老师勾出的重点段落或练习题;或者是一问一答,做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这样塑造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虽然头脑灵活,但没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差等。新的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说明老师是引路人,不能全权负责满堂灌。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科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和文科学习有根本的区别。作业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通过作业,可以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学习的完成,可以对自己课堂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检验自己实际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探讨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的弊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更好地为初中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需要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上创设一种美的科学研究的情境。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是与现实相似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实现以现行教材为例,谈谈
课堂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目前,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40分钟变得更加充实、和谐、精彩,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教师如何充实地走进课堂,把每一堂课上好,上得精彩,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作出一些探讨:  一、求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追求语文教学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不是靠老师灌输
【摘要】一节英语课能否在实现高效,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研究好学情、教学内容与设计是否精当、教学方式是否切合学情、能否处理好整体推进与个体发展相和谐。  【关键词】教法 学法 教学节奏 个体差异 先进教法 传统有效教法    当前,江苏省颁布教育的五严规定,从法规的层面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坦率地讲,以前靠消耗大量课外时间来教学的高耗低效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了。作为初中英语,它是一门语言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尤显重要。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培养 学生 物理课堂 提问能力    科学之父爱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