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阶段,在新课程方案下,历史课教学难度显然是增加了。历史教材体例、内容、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且文字深沉、叙述凝重,信息含量高,专业词汇多,因而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困难。因此,要让学生学好历史课,提高成绩,就需讲究学习方法。
一、宏观掌控法
此法有居高临下的特征。学生可通过教材的前言(或引言、或致同学们等)了解教材内容在该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核心主体、基本价值,甚至还有特别的学法介绍,进而在学生学习伊始就具有主动性。例如:历史必修①(人教版)前言明确告知四个层次:
地位:本册教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主体:可分为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和外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二,重大的政治事件;第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政治人物;第四,重要的历史现象。
价值: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回顾,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关系:历史必修①②③之间的关系与结构。
以上四个层次是本册教材宏观的理论性架构,它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变成学生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同样,历史必修②、③也均有具体的要求,并且高中9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都提出类似的实质问题,它说明,对高中生的方法指导是不同学科的共性。然而,这些问题,时常为老师、学生所忽视。
二、做好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消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于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
(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绝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这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三、归纳法
即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纳,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间脉络的把握。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从西周到元的地方制度罗列出来,会很容易发现分封制和以后的地方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在西方政治制度这一块,我们还可以按照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把美、德、英、法政治制度分为两部分,这样一来,脉络清了,就减轻了记忆任务。
四、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五、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如把近代社会各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相比较,可以认识到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对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比较,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过英国《权利法案》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比较,会发现同样是君主立宪,但它们还是各有各的特点。总之,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问题,加深印象。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一些历史基本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这会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六、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学生在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七、存疑听课法
学生在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二是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一、宏观掌控法
此法有居高临下的特征。学生可通过教材的前言(或引言、或致同学们等)了解教材内容在该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核心主体、基本价值,甚至还有特别的学法介绍,进而在学生学习伊始就具有主动性。例如:历史必修①(人教版)前言明确告知四个层次:
地位:本册教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主体:可分为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和外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二,重大的政治事件;第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政治人物;第四,重要的历史现象。
价值: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回顾,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关系:历史必修①②③之间的关系与结构。
以上四个层次是本册教材宏观的理论性架构,它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变成学生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同样,历史必修②、③也均有具体的要求,并且高中9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都提出类似的实质问题,它说明,对高中生的方法指导是不同学科的共性。然而,这些问题,时常为老师、学生所忽视。
二、做好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消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于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
(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绝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这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三、归纳法
即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纳,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间脉络的把握。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从西周到元的地方制度罗列出来,会很容易发现分封制和以后的地方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在西方政治制度这一块,我们还可以按照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把美、德、英、法政治制度分为两部分,这样一来,脉络清了,就减轻了记忆任务。
四、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五、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如把近代社会各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相比较,可以认识到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对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比较,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过英国《权利法案》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比较,会发现同样是君主立宪,但它们还是各有各的特点。总之,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问题,加深印象。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一些历史基本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这会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六、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学生在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七、存疑听课法
学生在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二是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