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我被捆绑在好奇心上面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90年以作品《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成名。代表作还有《文身》《长征-左右》《邱注上元灯彩计划》等。

  眼前的邱志杰有些出乎《环球人物》记者的意料,不留长发不戴配饰,不穿风衣不戴渔夫帽——当代艺术家的标配一个没有。他把头发剃得短短的,露出大脑门,穿一身灰色休闲衣,捧着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端正地坐在沙发里侃侃而谈。他向记者展示着他所关注的当代实验艺术作品:永远爬不到山顶的动态小人模型、不规则闪烁的“love”字母LED灯、被转换成颜色的数字密码输入器……相比这些标新立异、令普通人费解的先锋艺术,邱志杰本人则少了些特立独行,多了些亲切热情。
  聊艺术的邱志杰,是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艺术是通往纳尼亚的衣柜,走进衣柜,另有一个世界;也像武侠小说中的山洞,里面总有奇遇。”但他也说:“有人崇尚等待灵感,觉得‘艺术是闲出来的’,我不认同。艺术一定是逼出来的,你看毕加索、达·芬奇,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勤勉。”邱志杰解读的也正是他的从艺之路。

艺术还能这么玩


  邱志杰出生于1969年,“成长的过程,正好经历了‘文革’之后的传统文化复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跟着福建老家的先生学拓碑,中学时临摹了上千个汉印,还用篆书写过日记。因为古文底子好,他被教书法的郑玉水先生带去庙里,为师傅研墨,跟和尚谈禅。“我小时候看到过传统文化精华的尾巴。”
  17岁之前,邱志杰一直想报考北大考古系,直到看了一场名为“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的展览,才改变了人生方向。这场展览的参展人正是后来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巨头”之一的黄永砅。上世纪80年代,主流艺术家们还在老老实实研习油彩或水墨的时候,黄永砅就已经开始用喷枪创作了。在他的一件代表作中,一本西方现代艺术史和一本中国古典艺术史被一同放进洗衣机里,搅拌滚动两分钟。最后展出的是被拧成一团、皱巴巴的废纸,意在表现古今中外艺术的融合。黄永砅还有次著名的行动,某次展览后,他将所有作品一把火全烧了,用石灰在现场写下:“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这样的艺术让不少人瞠目结舌,却令邱志杰深受触动:“艺术还能这么玩啊?”他决心报考黄永砅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一年后,邱志杰以专业课、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被浙江美院版画系录取。
  回忆大学生涯,邱志杰称“老浙美”有好几种传统。最基础的,当然是老校长蔡元培与林风眠奠定的精神自由。“在那里,‘真他妈荒诞’是个赞美人的词组。”
  如此宽松的风气下,专业好的邱志杰狂得不行。一次,隔壁油画系的同学请他去看画,他把整个教室的画全改了一遍。第二天,油画系老师跟他主任投诉,说这小子破坏教学风气。主任在走廊里大骂“这还得了!”说完就拐进教室问邱志杰:“你干的?”邱志杰点头。主任默默竖起大拇指,转身就走了。
  另一方面,“老浙美”是全国前沿艺术的“教学重地”。那个时候,文化部拿不准的项目不敢放在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而是一股脑往“老浙美”送,比如赵无极的短训班、万曼壁挂研究所。
  正是因为这些前沿流派与艺术理念,当年那批“老浙美”的学生近水楼台,能更早地接触现当代艺术。1990年,读大三的邱志杰便开启了他的创作——《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

反叛传统、解放天性


  《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是一件跨越5年时间的作品。邱志杰把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在同一张宣纸上反复写了1000遍, 并用录像装置记录了前50遍的书写过程。5年后,書写停止,纸上漆黑一片,创作结束。在邱志杰看来,与其说这是一场艺术实验,不如将其视为一次与传统的对话。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感,而真正想表达的观念则可以概括为:“对传统的无限反复只会造成经典的毁灭。”在那50遍录像中,书写过程的重复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说服力。这件作品,让二十出头的邱志杰“一战成名”。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先锋艺术家群体逐渐崭露头角。上世纪90年代初,以方力钧、张晓刚、曾梵志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崛起。他们基本上都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于70年代历经童年、少年时代,80年代在大学校园接受艺术的训练和陶养,却在90年代对以往所学的艺术范式加以叛离。邱志杰是这个圈子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得宠”的几个之一。在吕澎那本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少年英雄”邱志杰占据了相当显眼的位置。“当代艺术之父”栗宪庭也曾给邱志杰写信:“发现你,是这几年最让我兴奋的事情。”
  然而没过几年,邱志杰就自动离开了这个圈子,“中途下了车”。他放下毛笔,尝试另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摄影和装置。在他创作于1994年的作品《文身》中,一男子赤裸上身站立,身前是一个大大的鲜红的“不”字。这张照片非常出名,在芝加哥东亚艺术中心创立者巫鸿教授选出的1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就有这张《文身》。而其中毫不掩饰的对抗世界的视角,一度成为邱志杰表达批判情绪的巅峰。
  反叛传统、解放天性,这是艺术带给邱志杰的。时间带给他的,则是与社会、现实的碰撞。2000年左右,邱志杰在艺术创作中引入社会学方法。自那时起,他将自己更深切地投入到了时代中。
  2008年,《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开启,当时,南京长江大桥出现了不止一起自杀事件,邱志杰在桥上写下醒目的“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希望用这种无厘头的话,把人从钻牛角尖的悲观情绪中释放出来,“通过艺术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干预,实现救援”;在浙江省安吉县,他成立了一个竹编工作室,专门支持那些竹编手艺人,让传统技艺活下来;他还曾去“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做社会调查,用多媒体表演的方式,呈现出一些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随时间推移,对于艺术家们最常探讨的“人生”议题,邱志杰也有了更广阔复杂的思考与解读。2018年,历经10年创作完成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明代《上元灯彩图》是一幅市井风俗画,描绘元宵节时,士绅、商人、市民各色人等流连街市的景象。在整个庞大的“计划”中,邱志杰的一部分工作是临摹这张古画,并在画中幼帝、权臣、书生、外戚、官僚等136个角色旁,各配一句寓意深远的独白。他在相士身边写——有结局的是故事,没有结局的是人生;在太监身边写——我们时常忘了虾米也是捕食者;在权臣大佬身边写——我时常要哀叹缺乏私人时间以便减轻嫉妒。看似俗言俚语,而其实“这里有天理,有良知,有乡愁……这些东西都是永恒的”。
1990年至1995年,邱志杰创作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

《邱注上元灯彩图》局部,他给原画中的136个人物,各配一句寓意深远的独白。

2013年,邱志杰的竹编作品《世界观》。

“最不专心”的艺术家


  2015年,邱志杰在完成一本画册后,突然间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做装置、行为、剧场,弄书法、摄影、录像,做了各种各样别人看来眼花缭乱、无穷无尽的事”。他坦承,自己大概算得上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中,“最不专心”的一个。
  即使抛开艺术家身份,邱志杰的头衔还有一长串。在各种角色间穿梭,他乐此不疲。他喜欢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为“进修”跑去北京,在北大旁听一年,跟哲学教授陈嘉映苦读;他痴迷于传统技艺,会竹编、纸雕,甚至会造纸;他曾担任拥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策展人,并长期在中央美術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带着一帮学生走南闯北,搞实验艺术教学……
  这些不同的生命体验,恰好构成了邱志杰的艺术原料。他的一句口头禅,来自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名言:“要用消耗来滋养自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跨界,邱志杰在当代艺术界呈现出和大部分人迥异的面貌,他的作品灵动、活跃,天马行空。
  各种身份的重叠,也让快乐更显浓烈。“不知道多少人告诉我,你应该只当艺术家,不要策展;应该只做新媒体,不要弄水墨;应该只用一种材料,不要什么媒介都尝试。但我做不到,也不想那样去做。我这个劳作狂是捆绑在好奇心上面的。所以我觉得我其实过得很放纵,放纵着自己的好奇心,很享乐。”
  近几年,邱志杰开始琢磨人工智能,希望将AI融入作品。关于未来,在他看来,令人欣喜的地方很多:优秀的美术馆和画廊一家接一家,一些喜欢艺术的年轻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大众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误解也减轻了。也有让人发愁的地方:在强大资本的推动下,整个社会都在崇尚成功学,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正从锐气逼人的新力量沦落为只会察言观色的人;另外,这个领域的批评家太少,远远少于创作者。
  “这种悲与喜,可以套用那个有名的‘半杯水’说法。你可以高兴地觉得:‘不错还有半杯水呢’;也可以焦虑地叹气:‘哎,只剩半杯水了’。我是前者,乐观让我们更勇敢更坚强。”
其他文献
盛开的黄色牛眼菊。  8月的一天,我和朋友去苏格兰的福斯河畔散步,被横在河边的一棵朽树吸引。这棵朽树上没有长出蘑菇,却长出了一簇牛眼菊——纤细的茎顶着朵朵活泼明亮的花,花的中央是鲜艳醒目的黄色花盘,周围是白色的花瓣。午后的阳光散落在它们的身上,看着它们,顿感清新又慵懒。泼辣地生长着  “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摘一朵牛眼菊,依次揪掉白色的花瓣,边揪边这样念叨,你手中剩下的最后一片花瓣将会告诉
“果间餐厅啲出品冇得顶啊,我次次都食过返寻味。”  我居住的小区街口有家不甚起眼的烧味店,晚饭时分路过,常听顾客说这句话,意思是:这家餐厅的出品极佳,每次吃完都想再吃一次。没来过的人一看到橱窗里油亮的烧鹅,再闻闻香味,就恍然大悟了。  美食界有句话:北烤鸭,南烧鹅。烧鹅是广州的“明星菜”。广州又称羊城,地处中国南部的亚热带沿海,濒临南海、珠江三角洲北缘,与港澳隔海相望,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泰国人笃信佛教,是“ 有神论”者,他们喜欢抽奖,或许正是由于对运气的看重。这一点和他们对买彩票的热情是相通的。  年终岁末,各种聚会、答谢会纷至沓来。只要是泰国人举办的类似活动,抽奖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也很简单,每个人入场时领取一个写有幸运数字的小纸条,饭局的最后,司仪会请嘉宾在一个箱子里随机抽取纸条,纸条上的数字便是幸运数字,谁手里有带幸运数字的纸条就中奖了。奖品也不会太大,通常是榨汁机、洗
脱欧难产,英三高官辞职  3月25日,英国议会下院以329票对302票通过一项动议,允许议员在脱欧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议员可举行“指导性投票”,探索留在欧盟、举行二次公投等方案。政府失去对脱欧进程的控制权。  商务大臣理查德·哈林顿(左图)、外交大臣阿利斯泰尔·伯特(中图)、健康大臣史蒂夫·布莱恩反对将权力交给议会,并宣布辞职。哈林顿在辞职信中写道,他支持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脫欧协议,希望确保脱欧能够
1979年,年近七十的费孝通接受重托,主持重建中国社会学。当时,他刚刚摘掉右派的帽子,念及荒废多年的学术,他说:“我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了,不该随意零星地买些花生米吃,而要集中起来买一件心爱的东西才是。”“十块钱”是一个比喻,一块钱代表一年,他觉得自己大概还能活10年,这10年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从1980年开始,费孝通每年四处奔走,足迹遍及中国大地。助手张冠生从1993年起跟随他左右,用笔记本、
邱妈妈准备了一盘水果要给家人吃。  小儿子放学回来了,她对儿子说:“桌上有一些水果,你可以拿去吃,妈妈先做事。”  小儿子看到这么多的水果,心里很高兴。他顺手挑了一个苹果,又找来一根水彩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过了一会儿,他拿起一根香蕉,在上面画了一个老太太的样子。接着又抓起一个柿子,画了一个男人的面孔。  等邱妈妈从厨房出来一看,所有水果上面都画了人,不禁怒火中烧,拿起藤条就要打儿子。  
伍德罗·威尔逊(1856年—1924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1883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0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09年当选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当选美国总统,后成功连任。191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0月的一天,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写信给密西西比州参议员威廉姆斯,强调“如果不是我的秘书因流感请假,我本会早于10月14日答复您的”。当时,西班牙流感正
186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游览完瑞士皮拉图斯雪山后感慨,如果有一条从山底直通山顶的铁路就好了。在英女王的建议下,瑞士联邦议会1873年通过了在皮拉图斯雪山建造铁路的决议。  皮拉圖斯雪山的海拔很高,铁路铺设过的路径也十分陡峭,如何保证火车行驶的安全成了最大的难题。要知道,在最大坡度48度、平均坡度42度的皮拉图斯雪山上,铁路每前进一米,就是升高一米,全程约5公里的鐵轨最大垂直高度有2073米。这
2020年7月,吴桂春在广东东莞接受记者采访。在东莞图书馆,他向记者介绍书架上的书。(本文图片均由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吴桂春几乎是一夜之间火了。  疫情冲擊了一些中小微企业,不少打工者丢了工作。今年6月,湖北籍农民工吴桂春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工作了17年的东莞。他来到平日常去的东莞图书馆退借书证,在留言簿上写下不舍:“……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6月18日,周恩来在北平主持起草共同纲领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说:“我们的政协会议,加上一个‘新’字,以区别于旧的政治协商会议。”这个“旧的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由国民党政府在重庆组织召开的政协会议,旧政协达成的协议在当年就被国民党当局撕毁了。  从旧政协到新政协,正可用毛泽东的诗句“换了人间”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