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从一件 用毅力 打败体力的 小事开始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近收到的读者留言里,出现很多这样的问题:
  桃离同学说:“很厌烦现在的这种生活,早就想进行改变,但就是一直行动不起来。”
  硫克同学说:“终日生活在工作、游戏、电影中,想要跳出这样的日子,我的梦想是如此遥远,不知该如何去实现。”
  微薄荷阳光同学说:“我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积极向上、依赖于自己的女孩子,可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知道要从哪里入手,每次告诉自己要努力,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也找不到当初努力的动力……”
  改变究竟是一件多困难的事呢?
  我的整个大学四年都在验证着“改变”的不可实现性。回望那四年,我发誓从未见过自己这般糟糕的女生。和现在的勤奋相比,那时的我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我超重、邋遢、堕落,缺乏对未来的计划。
  我羞于向人展示的寝室里,书桌上铺满了散落的文具和课本。我经常逃课,把在寝室看美剧和日剧当作“我在自学啊”的安慰,靠一点小聪明用突击复习法在期末考试中蒙混过关。我做事缺乏条理,忘记去图书馆还书,最后被罚款85块,永远把作业拖到最后一秒去完成,也时常把一些事情本末倒置。
  我渴望舞台却惧怕成为焦点,从来沒有参与过什么社交活动,习惯一个人窝在寝室里和自己的坏情绪做伴。更可怕的是,我用火锅和烧烤消磨一个个寂寞的晚上,导致每过半年,照片里的自己都要比之前大上一个尺寸。
  我的决心深厚,毅力单薄,总是在做一些持续性很差的事,比如突发奇想去操场上走10公里,却在第二天蜷在被子里边吃薯片边看一整天电视,还要在微乎其微的效果面前委屈地抱怨:“为什么别人的改变看起来都毫不费力呢?”
  在那些最美好的日子里,我尽情地做梦,也尽情地辜负自己。我想成为期末考试中的佼佼者,却连每个晚上两个钟头的自习也不肯坚持。我想穿着礼服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唱歌,却连报名参赛的申请表也不敢填一份。我想找一份大企业的实习工作来做,却连份像样的简历都没准备过。我想成为纤细的美人,却从来不肯做一点流汗的运动。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却半个月也懒得动笔一次……我做了那么多徒劳的白日梦,却从来没成为梦想中的那个自己——事实上,我连一丁点儿机会都没有给自己。
  毕业之后受到的一次感情上的重创,犹如在浑浊的天空里划过一道闪电,虽然痛彻心扉,可那道强光却把我的世界都劈亮了,让我发现自己在自我建设上的失败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一直活在这么多的问题里,迫切地需要一场改变,也情愿付出努力,期待自己成为更好一点的人。
  我开始急功近利,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坏毛病全部剔除,软件硬件一个不落地统统升级完毕,然而日积月累下来的惰性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舍弃掉的。
  后来在《致加西亚的信》里看到:“世界上再宏大的工程,也都可以分解成细小的具体事情,要想做成大事情,就必须把分解后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从一开始做起,只有从一做起,才能做到二、做到三,才能最终成功……”
  对此我十分赞同,任何一次下定决心的改变,都要从一件看起来比较难的事开始,而为了给自己的改变寻找一个突破口,我决定早起。
  在每天为自己多争取的两个小时内,我能够为全天做个详尽的计划,处理掉一周的全部邮件,写一小段故事,专心读100页的书,有时还能看完一部电影。这样一个月下来,往往可以写出几篇文章,看完近20本书、7部电影,和远方的朋友保持邮件联络,这些作为持续的积累,放在我的人生里,就是一种长久的优势。
  当我意识到我还可以为生活做出更多的改变时,我开始试着跑步。在跑步的过程中,我的精神力量大多来源于村上春树,他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作家,因为很少有靠脑子去生活的人,也能把身体用得如此充分。
  关于对他跑步的访谈,我打印了一份放在桌面上,作为对自己的激励。他坚持每周6天的跑步,每天跑5公里,每年跑一次10公里赛、一次半程马拉松和一次全程马拉松,甚至在1995年参加了一次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花了11小时42分跑完全程。
  他说,跑步让我知道自己努力的极限在哪里,又打趣道打算在自己墓志铭上写下:至少他是跑完而不是走完的。
  无论把何种运动作为改变的开端,都是不错的选择。直到现在有人向我抱怨生活的苦闷时,我还是会给出这样的建议:去跑步吧。
  的确,跑步是一种无须任何成本的投资,也为人提供了最好的思考状态,当你脚下保持着频率不变、向前做着重复的动作时,你脑中的思绪也会渐渐地清晰起来。这是毅力多于速度的比拼,你会在这样的节奏里为生活的难题一一找到解决的方案。
  村上春树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是如何给自己鼓劲才能每天坚持出门跑步的,他这样回答:“天气有时会太热,有时太冷,有时又太阴沉,但是我还是会去跑步。我知道,假如我这一天不出去跑,第二天大约也不会去了。人本性就不喜欢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人的身体总会很快就对运动负荷变得不习惯,而这是绝对不行的。写作也是一样,我每天都写作,这样我的思维就不至于变得不习惯思考。于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标杆,就像跑步能让肌肉变得越来越强壮。”
  就从今天开始吧,别再抱怨改变的艰难。
  从一件用毅力打败体力的小事出发,为自己在岁月里信守一个诺言,你会经历枯燥而乏味的过程,可是总有一天会感谢自己的坚持,因为那时的你会发现,这世上除了自己,再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其他文献
在非洲,生活着一种名为沉睡摇蚊的动物,这种蚊子即使长时间不摄入一点儿水分,依然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一位动物学家听说后,突发奇想,打算测试一下沉睡摇蚊的耐渴极限。他设置了一个几乎没有水分的空间,把沉睡摇蚊放置其中,并且通过一种装置抽取里面的水分,一直到水分接近为零后,才停了下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一天,动物学家发现沉睡摇蚊竟然一动也不动了。经过测量,它体内的水分已经降到了3%以下。
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喜欢吃树叶的猴子——叶猴,它们的一生几乎都在树上度过。叶猴虽然擅长跳跃,但是却没有防御的武器,遇到危险时只能逃跑。  作为食草动物,猴子十分惧怕食物链顶端的那些猎食者,例如蟒蛇、猎豹等,轻而易举便可取其性命。特别是哺乳期的母猴,怀抱着小猴进行跳跃时往往不够灵敏,容易掉队,又不肯抛下小猴,常常是一尸两命。  然而叶猴却不同,它们生活的树下常常徘徊着另一种食草动物——斑
高考时,我冲着安徽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美名,将其选为志愿填报对象,并顺利地走进她的校园,一点点地了解这位有着90年历史传承的长者,聆听她讲述这90年来的光辉岁月。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长江、淮河从安徽境内流过,孕育出古徽州文化,也滋养了世代生活在安徽的人民。黄梅戏发源于此,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沉淀在这里,在厚重文化的熏陶下,赫赫有名的徽商在中国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被称为“儒商”,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时间的脚步。封关、封城、封村……受老挝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大量中老铁路项目老方员工不能到岗。关键时刻,项目部中方员工义无反顾地接过老方员工担子。在中方员工齐心努力下,水电十局中老铁路项目部一举扭转被动态势,成功化险为夷。中方员工仅在桥面系施工中就拧上了52032颗螺絲,安装了4000多根钢横梁,挽回了两个多月的工期,确保了铺轨工作面按期交接。  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
2019年12月30日上午八点半,一列世界最先进的列车从北京发出,穿越八达岭长城脚下,驶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太子城站。这就是京张高铁,复兴号动车组的升级版。短短一个世纪,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经历了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和电气时代,迅速跨入高速铁路时代。当我们再次回望,聚焦京张铁路这段嵌入中国土地上长达200多公里的工業标本时,它的兴衰命运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时文选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人生生涯发展指导。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生,人生生涯规划应该是第一门课,也是最后一门课。中学生的人生规划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而做好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兴趣是人生规划的起点,但并非终点。让青年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5月初,秦岭深处的很多学校开始开学返校,因为疫情而沉寂了三个多月的6063次绿皮小火车又变得热闹起来,来自秦岭大山中的孩子们坐着这趟小慢车开启了快乐的上学路。  6063次列车行经陕西、甘肃、四川三省,沿途停靠白水江、两当、略阳、阳平关等38个车站。因山区的学校集中在县城,每周都有上千名山区的孩子,乘坐这趟列车到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十多所学校上学。因为站站停、票价低,这趟“小慢车”既是秦岭山区老乡出行
去年刚进入影视公司的时候,我还是一枚行业小白。入职的前几天,公司刚好有新剧要推出,是一部受众为少女的偶像剧。领导见我手头不忙,就让我和另一位同事一起,整理出一份少女博主的广告价位表,当天下班前给他。  于是从上午10点开始,我厚着脸皮挨个给微博上的少女博主们发私信:“你好……我是……我们的电视剧……它是一部……很适合推荐给……请问你的推广费用是……”  我发了一天的私信,只有很少人告诉了我价格,大
一  2017年8月16日,结束为期14天的暑假后,我和其余2000多人一起搬进了高三的教学楼。  教学楼的一楼大厅里有一块很大的电子表,上面鲜红的提示特别刺眼:距离高考还有295天。  我到现在还能记起看到这个数字那一瞬间的心悸与大脑的空白,就像有人狠狠地揍了我一拳一样,我一下呆在了那里,同桌搬书急匆匆的步伐也随着我的停止停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着那个数字,沉默不语。  “还有295天啊。”  “是
风雨飘摇,刻不容缓  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便有些心神不宁。连绵不绝的白云将晴天的阳光遮得很严,让整个教室都变得有些许阴暗。下课铃响,班长带着一张纸走上了讲台——三模的成绩下来了。  我不敢走到刚刚被班长贴上黑板的排名表跟前,即使我就坐在第三排过道旁的座位上,离它很近。我默默地看着排名表前蜂拥而至的同学们努力将自己凑向那张薄薄的A4纸的热闹场景,很多同学的眼神里都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看上去非常耀眼。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