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思想,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活动。本文以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为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索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和滋养学生,使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67-03
  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医学研究生培养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是医学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以分子、细胞和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的分子免疫学与研究生细胞课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没有很好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成效有待加强的问题。本文以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为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探索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建设经历了从地方高校自发性的探索逐渐向全国推广的过程。2014年,上海最早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颁布。2020年4月,《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出台。这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工作从地方高校的个案探索阶段进入全国全面推进的阶段[1-9]。2020年6月,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学和教师的“主渠道”“主战场”“主力军”作用,构建起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课同专业课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此后,各个学校都在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取得了各方面的实效[10-15]
  二、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教学本质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高度融合的过程。免疫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以及现代免疫学时期。纵观免疫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以及人文价值,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推进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深度挖掘该课程内在的丰富思政元素和资源,建立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责任融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这是狠抓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于构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提出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教师应在教学的方法、目标、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构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医者仁心、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16]
  (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
  细胞分子免疫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目标中增加思政元素,即将学生的思想、志向、精力、热情和兴趣引导到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医者仁心、團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根据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各章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后,编写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并且应在教学实践中提炼与应用,构建起相关的案例库,使分子与细胞免疫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素材更加全面和丰富。
  纵观免疫学学科发展历史,对疾病的免疫学认识突飞猛进,免疫学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取得的免疫学研究成果解决了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众多问题,体现了科学和科学家力量的强大。免疫学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教师最应该让学生所体会的。例如:在第2章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中,教师可介绍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3章Antibodies and Antigens中,教师应介绍米尔斯坦和科勒发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杂交瘤技术,曾获得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4章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中,教师可介绍Snell为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第4章还可以介绍Doherty和Zinkernagel合作发现了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MHC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配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才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此项研究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9章B Cell Activ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中,教师可介绍利根川进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机理,获得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0章Immunologic Tolerance中,教师可介绍Burnet和Medawar提出的免疫耐受理论—克隆选择学说,荣获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2章Innate Immunity中,教师可介绍Beutler和Hoffmann发现由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是天然免疫反应的一部分,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7章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ies中,教师可介绍Bordet在免疫溶血、补体的发现以及免疫溶菌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荣获了19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上的诺贝尔奖案例,分别介绍了不同科学家的辉煌研究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攻克科学研究难题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的勤奋精神、家国情怀、淡泊名利的品德以及敢于质疑、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研究小组成员合作攻关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第14章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中,教师应介绍目前我国捐献器官仍然存在巨大缺口的现状,倡导学生捐献器官或造血干细胞,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第15章Immunity to Tumors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世界癌症日,让学生为癌症患者传递希望、勇气和力量,用爱点燃生命之光,给予癌症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在第18章Acquired Immunodeficiencies中,教师可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防艾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介绍中华红丝带的目的、意义和宗旨,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带动学生崇德向善,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
  (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
  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中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可以案例故事为载体,采用以问题为驱动的互动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与同频共振;通过布置作业,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查阅文献、分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考核方面,将课程思政考核内容融入试卷的开放性问题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纳入总成绩,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8]
  (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育人意识,要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专业、能力、作风、思维和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隐形教材”,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等问题,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相关文件,引导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不断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从而激发出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潜能,指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19]
  四、结语
  综上,本研究探索了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学生对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的印象加深,对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更强。相关研究者仍需持续挖掘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元素,并以春风化雨的效果教育学生和滋养学生,使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作者简介:曾常茜(1964—),女,硕士,大连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免疫学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刘双萍(1978—),女,博士,大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病理学教育和科研;张庆镐(1964—),男,博士,大连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抗免疫炎癥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磊,沈扬,黄波. 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7-91.
  [2] 闫蕾,郝卫东,詹思延. 理论与实践并重 多元化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2):77-80.
  [3] 轩小燕,李倩如,杨璇,等.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1(06):113-116.
  [4] 曹震,肖湘平. 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3-96.
  [5]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6] 付海英,袁红艳,杨巍,等. 在临床专业学生中开展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01):103-107.
  [7] 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 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6):1013-1015.
  [8] 马兴铭,张李峰,雒艳萍,等.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04):394-396.
  [9] 孙康宁,刘会霞. 关于立德树人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0):49-53.
  [10]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11] 孔翔,吴栋. 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1):59-62.
  [12] 张慧敏,郑中华. 应用创新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2021(05):184-186.
  [13] 姜爽,李璐,王星云,等. 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43-44.
  [14] 刘淑环.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3):60-65.
  [15] 许宇彪,韦尊,陈盛越,等. 外科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4):604-607.
  [16] 陈红梅,蔺美玲,张伟,等. 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6):1051-1054.
  [17] 胡彦武,武子敬,姜丽阳,等.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4):657-659.
  [18] 张典,姜凤良,胡志芳,等. 立德树人,提升课程育人:以西安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学为例[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21):2661-2663.
  [19] 靳英丽,陈霞,纪影实,等. 浅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学生《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改革[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06):1059-1061.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理念,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商贸类核心专业课报关实务课程为例,首先阐述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程思政目标。随后依据报关人员岗位标准,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列举思政教学的方法。最后以课程具体的某一知识点“进
期刊
摘 要: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的精细化、创新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文章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为论述对象,在分析课程思政重要价值的同时,思考高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完成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作为法律文秘(法官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法官助理工作实务”也不能例外。文章主要探索了如何在“法官助理工作实务”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首先深入分析了当前法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育人优势和前置要求,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
期刊
摘 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办学定位,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劳动观、群众观和国家观念等理论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应用型高校应当完善师资建设,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以形成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
期刊
摘 要:高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学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职业理念的基本保证,是实施德育提升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具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主要实施手段,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导知识、培养能力外,更需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这就对教师承担的角色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需要作为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入学科教学,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期刊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文章以三维动画制作课程为背景,探索了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为课程思政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摘 要:新文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强调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在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对此,文章分析解读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资源融通,并提出具體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文科;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开辟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新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课程进行协调,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融入全课程、全教学环节中,力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为此,文章对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传统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智慧课堂变为一种新趋势。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育人功能,需要教师把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相结合,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本文从管理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切入,探讨了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策略、教学策略及实践应用,以期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观。  关键词: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