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开辟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新模式,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课程进行协调,让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融入全课程、全教学环节中,力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为此,文章对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91-03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务必用好高校课堂教学这个途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不间断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吸引力,针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健康成长中的精神需求和期待,要使思想政治类课程像语、数、英等常规课程一样进行有效开设并形成协同效应。如今,“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样态[1],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进行有机协调,构成各课程教师、各思想教育相关者、各教育及教学环节、各课程的育人体系,发挥协同效应。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已有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2-4]。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理清“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诸如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机结合等问题,探索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各教育教学工作者、各教学环节中将立德树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人生价值、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真正实施好“课程思政”,就要真正理解好各课程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点,在教学开展前,做好知识点与相关思政元素的深挖,力求做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自然融合,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之态作用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及相互促进。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实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重重困难,到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航天事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地昂首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康庄大道上。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警惕西方思想渗入。高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防止西方思想渗入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人纳入思想教育的阵地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能有效保证高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守好高校这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高職类学生思想政治站位、爱国情怀,促进其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类院校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值引领更多的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而其他非思想政治课老师认为,只要讲好自己的理论课程或者实践课程就可以,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全部教育工作者纳入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既具有优秀综合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具有过硬的爱国强怀、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的人才。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等方面更加复杂,若学生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欠缺,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在深挖思政元素的同时,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时效性,贴近热点。帮助学生梳理、认清一些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作用于日常学习,勤思多问,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 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制度保障不够。由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到实施时间较短,各高职院校制度保证方面尚有欠缺,大部分院校存在为了完成工作而布置任务,对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收到的效果缺少系统跟踪,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缺少激励政策等,对“课程思政”建设缺少规划以及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全过程评价尚显薄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实现过程缺少评价方法;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涉及各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指标,缺少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等德育方面的评价标准;课程设计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设计了思政元素,但是缺少思想政治、科学观、团队协作等的评价。
  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入。全国教育部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工作。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仍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跟理论课程关系不是很大。各教师虽然按照要求在进行理论课程设计过程中,涉及“课程思政”即思政元素,但是流于形式,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或因理论课堂内容偏多,或因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专业课教师与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欠缺。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西方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理工类专业发展影响很大,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素材积累不足。同时,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外,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主抓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等思想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在目前“课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虽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意愿,但往往效果一般。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稍显生硬。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由于其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等结合紧密,因此在“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课堂实施以及衔接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但是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知识为客观对象[6],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因此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理工类课程在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方面存在欠缺,仍多为理论知识是理论知识,思政元素是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体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高职院校从上到下的通力配合。院校领导层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汲取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建设途径,同时结合自身高职院校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院校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计划、框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标准,在政策上加强对优秀“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奖励。院校各部门要通力配合:科研部门可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并提供科研经费等支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在制订诸如评优标准时向实行“课程思政”的课程倾斜;教学部门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评比,促进教师们学习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促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各系部领导应组织系部教师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并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本系部教师进行一定频次的培训,提高系部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各系部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及重点建设几门“课程思政”课程,为全系课程建设提供范例以及标杆,用优秀成果去引领或者启发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各系部应为任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德育目标建设以及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等,要切实可行,特别是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要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提高各项目标完成程度的可检验性;课程标准除知识点外,要列明各课程思政点即德育环节,评价体系要包含平时、作业、实践、期末以及课程思政等环节的比重;课程设计中应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往往具有“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在课程实训环节、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可采用分小组等方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规范、引导学生的各种行为。注重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协作能力、安全生产、踏实肯干等品质以及思想品德的引导,注重实践环节中引入德育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转变任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5]。高职院校各任课教师应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使命感,日常要多关心国家大事、行业前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等,增强教师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积累思政元素素材。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比赛、培训,从参赛中提高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与迁移的能力,从培训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挖掘与衔接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专业课教師可通过听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联系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加强培训,聘请专家到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或者组织教师到校外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时事热点剖析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价值引领。
  提高教师特别是理工类教师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吃透所教授课程的知识点。其次,各任课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包括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为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迁移做好储备。最后将理论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于无影无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如理工类课程——公用工程中制冷原理中的卡诺循环和卡诺逆循环中能量的交换与我国脱贫攻坚战相结合,既与国家时事热点相结合,又结合二者相似的关联点做到自然过渡,避免“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2082)。
  作者简介:尤彩霞(1982—),女,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课教学、分离与纯化技术;刘思琳(1987—),女,学士,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空乘礼仪及思想教育;孙娜(1977—),女, 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绿色催化。
  参考文献:
  [1] 杨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2):98-10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詹忠根. 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要领[J]. 职教通讯,2018(20):29-33.
  [4] 刘立丰,孙国徽.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之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19(25):176-179.
  [5] 陈宏.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 航海教育研究,2019(04):87-88.
  (荐稿人:刘文合,衡水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学生代表。思想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建设,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关系到党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用集体主义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意义重大。文章立足了广西高校在此方面的现状和经验,提出从用集体主义的优秀文化、时代精神及实践活动等方面推进学生思想建设的路径,从而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集
期刊
摘 要:市场营销学课程要实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中增加几节思政课程。高校学生毕业后要成为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教育要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回归教育本源可以從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政教育贯穿于市场营销课程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思政中去等路径来探究和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理念,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商贸类核心专业课报关实务课程为例,首先阐述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程思政目标。随后依据报关人员岗位标准,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列举思政教学的方法。最后以课程具体的某一知识点“进
期刊
摘 要: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的精细化、创新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文章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为论述对象,在分析课程思政重要价值的同时,思考高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完成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作为法律文秘(法官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法官助理工作实务”也不能例外。文章主要探索了如何在“法官助理工作实务”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首先深入分析了当前法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育人优势和前置要求,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法官助理工作实务”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
期刊
摘 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办学定位,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劳动观、群众观和国家观念等理论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应用型高校应当完善师资建设,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以形成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
期刊
摘 要:高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学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职业理念的基本保证,是实施德育提升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具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主要实施手段,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导知识、培养能力外,更需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这就对教师承担的角色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需要作为课程思政的展现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入学科教学,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期刊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文章以三维动画制作课程为背景,探索了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为课程思政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摘 要:新文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强调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在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对此,文章分析解读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资源融通,并提出具體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文科;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