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关键词:语文味;咀嚼;文本;内核;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等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的附庸。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具体说来“语文味”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儿”的。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关键字词来带动起文本理解的解读方式,在中学课堂上也广泛地使用着。
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需要咀嚼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写出了波涛的力度气势,为我们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一幕。“推敲”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数。
因而,成功的语文课堂中,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儿”。
二、“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语文味儿”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体悟文本的必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文本解读而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其次,同一个文本,编排到不同年级课文中,这中间的差别的体现与把握,也是落实文本教学中语文味儿的必然。立足文本整体感知的语文教学,必须依靠文本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来组织起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才能突出文本整体鉴赏中的“语文味儿”。
三、“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
文学即是人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通过有效的对话走进文本的灵魂。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暗示,搭建起学生和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让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由表象走入内核,透过其他阅读者的干扰而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认知与建构。
四、“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语文味儿,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和睦。充满了语文味儿的课堂,师生间总是能够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或热烈争论,或积极思考,或眉头紧锁,或释然开怀的。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起学科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情趣与技能。
师生互动应立足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舊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来启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才干和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推进着教师的思维创新,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于是,课堂中的发现也就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生成,都会在师生互动中不期而遇。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关键词:语文味;咀嚼;文本;内核;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等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的附庸。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具体说来“语文味”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儿”的。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关键字词来带动起文本理解的解读方式,在中学课堂上也广泛地使用着。
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需要咀嚼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写出了波涛的力度气势,为我们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一幕。“推敲”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数。
因而,成功的语文课堂中,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儿”。
二、“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语文味儿”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体悟文本的必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文本解读而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其次,同一个文本,编排到不同年级课文中,这中间的差别的体现与把握,也是落实文本教学中语文味儿的必然。立足文本整体感知的语文教学,必须依靠文本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来组织起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才能突出文本整体鉴赏中的“语文味儿”。
三、“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
文学即是人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通过有效的对话走进文本的灵魂。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暗示,搭建起学生和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让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由表象走入内核,透过其他阅读者的干扰而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认知与建构。
四、“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语文味儿,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和睦。充满了语文味儿的课堂,师生间总是能够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或热烈争论,或积极思考,或眉头紧锁,或释然开怀的。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起学科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情趣与技能。
师生互动应立足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舊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来启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才干和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推进着教师的思维创新,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于是,课堂中的发现也就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生成,都会在师生互动中不期而遇。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