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关键词:语文味;咀嚼;文本;内核;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等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的附庸。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所谓“语文味”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具体说来“语文味”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文味”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味儿”的。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关键字词来带动起文本理解的解读方式,在中学课堂上也广泛地使用着。
  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需要咀嚼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写出了波涛的力度气势,为我们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一幕。“推敲”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数。
  因而,成功的语文课堂中,对于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来构建起自身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味儿”。
  二、“语文味”来自于文本的体悟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语文味儿”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体悟文本的必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文本解读而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其次,同一个文本,编排到不同年级课文中,这中间的差别的体现与把握,也是落实文本教学中语文味儿的必然。立足文本整体感知的语文教学,必须依靠文本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来组织起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才能突出文本整体鉴赏中的“语文味儿”。
  三、“语文味”来自于内核的品味
  文学即是人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其次,语文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通过有效的对话走进文本的灵魂。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暗示,搭建起学生和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让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由表象走入内核,透过其他阅读者的干扰而走向完全独立自主的认知与建构。
  四、“语文味”来自师生的互动
  语文味儿,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和睦。充满了语文味儿的课堂,师生间总是能够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或热烈争论,或积极思考,或眉头紧锁,或释然开怀的。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起学科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情趣与技能。
  师生互动应立足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舊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来启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才干和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推进着教师的思维创新,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于是,课堂中的发现也就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生成,都会在师生互动中不期而遇。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有所变革,并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以往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归纳、推理和分析去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涵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转变自身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关键词:新课改;数
摘 要:当前生物教学中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消解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自主性,由此造成教师的教学效果低迷,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观念,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单靠教师的教,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有效的情境中乐意沟通、学会表达、运用语言呢,我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优化教学策略,对情境教学作了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做法,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造成类似我校这样的农村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差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改善学生口语水平薄弱的现状,提高口语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口语交际;口语氛围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人交际。同时,英语课程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探求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的识字教学途径很有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掌握汉字、书写汉字对我们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技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出现了许多种形体,在书法家的手下,汉字的书写也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我們的国粹,是艺苑中的瑰宝。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摘 要:如果学生的语法基础不牢固,英语学习将会存在致命的短板。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洞悉高考的变化,从中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语法教学多少有些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有不小的难度。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找到科学合理的思路和途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能做到深入浅出,这样学生更能接受,语法教学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语法教学;重要性;思路;途径  对于英语语法教学,很多教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非常重要。学生如果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如果学生对某门课毫无兴趣,而强迫其学习的话,最后不但教学效果很差,而且会使学生更加厌烦这门课。所以,培养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对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讲究教学方
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许多体验,在各种体验中,既让自己头疼也让人发人深省的,就是低年级彝族小学生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发生一些干扰,课堂纪律问题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干扰。为了持久的维持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卓有成效地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教师只要做到了对学生的良好纪律培养,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好动好奇向来是彝族学生的特征。在课堂上,有些彝族学生常常活动过度、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