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教育叙事研究能够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教育案例所提供的问题之上,往往会忽略对案例本身的记述。事实上,在教育写作中,如何叙事是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叙事的问题不是写作水平的问题,而是与对案例、对教育的理解息息相关的问题。叙事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
教育案例
大家可能对一个故事并不陌生。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僧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啊!”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僧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僧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他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小偷终于弃恶扬善,无疑是因老僧不露痕迹的教育“感化”,他利用的是小偷自己心灵的力量,一种人皆有之的弃恶向善的本性。老僧高明!
在曾国藩实验学校4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也孜孜追求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我暂且叫它“教育无痕”吧。
“老师,舒立民丢钱了。”“对,37块,昨晚睡觉前还在裤袋里,今早就不见了。”“可耻!缺德!”清早,我刚赶到操场带学生晨练,就围上来一群男生,七嘴八舌地向我“报告”。什么?寝室丢钱了?而且数目不小!这还了得!我一定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同学们一个交代!
做完操后,我马上召集他们全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学生无一例外都说睡着了,不知道是谁干的。他们说着,或激动,或平静,或坦然,或紧张……我瞧瞧这个,又看看那个,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
那是位腼腆的男孩,家里开了家商店,平时拿钱拿物都比较方便,对同学也挺大方。怎么办?是马上把这个学生叫来“严刑逼供”,还是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行动改过,又保全面子?我选择了后者。虽然,据我分析,前者也可能出现我要的效果,但他要直面我的质疑和同学们的异样目光,对他的成长显然不好。
上早自习了,我瞅了一眼这个浑身不自在的学生,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昨晚舒立民同学丢了37块钱,可不是小数目,至少是一个月的零花钱,他非常着急。”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接着说:“有人说某某偷去了,我不相信,在我们互帮互助的班级里怎么会有这种事呢?”同学们都点头默认。“我想,肯定是哪位同学急需钱用,临时借去了,还来不及说。当然现在说已经不合适了。这样吧,请借钱的同学把钱还回去吧。只要是在今天之内,在舒立民同学看得到的地方就行……”真巧,中午我正想去查寝,他(那位腼腆的男孩)大老远跑来告诉我:“老师,舒立民的钱找到了,在他的被子里面!”看着他如释重负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谢谢你!”
几天前,我读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保密——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自己的实践竟然与大师的谆谆告诫不谋而合,这不禁让我信心大增——教育无痕!教育无限!
(案例提供:湖南双峰县曾国藩实验学校贺国平)
点评
魏亚妮:
案例写作的关键词有四个:问题、背景、理解、策略(不是逻辑区分,而是为了讨论方便)。
所谓问题,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遭遇到的具体困境,指真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舒立民丢了钱严格说来不是教育问题,只是引出问题的“事件”。“问题”包含于“事件”中,但“事件”本身并不必然就是“问题”,它只是“问题”必要的场景、背景或者载体。教育者要从“事件”中看到或者说提炼出“问题”,但不能把“事件”当成“问题”。把“事件”当成“问题”,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事件当然要解决,要平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通过事件体现出来的真实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比如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因此在这个案例中,问题不在于丢钱,而在于那个腼腆的男孩“拿钱”。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把钱找到,而是弄清楚这个“拿钱”的男孩的问题何在、如何解决,才能使他通过这个事件获得发展。因此,偷窃问题要走出“破案”思维,那是警察做的事。警察与教师的区别在于,警察关注的是“事件”,他们通过解决事件来维持规则与公正,谁触犯了规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警察不会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灵魂问题;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目的是呵护学生的成长特别是灵魂成长,因此对一切未触犯法律的错误,都要在解决事件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事实上,学生总是通过事件,通过不断地犯错得以成长,理解并获得德性。
一旦确认了这个案例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腼腆男孩的问题,那么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将是这个男孩,而所有的叙事都应围绕这个男孩展开。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主人公不是男孩而是教师本人,这其实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许多教育杂志上的同类文章,本意在于表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或者说“艺术”,因此造成了写作的偏移。本应该成为主角的学生反而面孔模糊地退居到阴暗之域,成为配角或者教育技巧的注脚,真实的问题便被遮蔽了。因此,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事件或者故事,均成了作者“教育无痕”的背景,它们有意无意地暗示或证明,这种技巧解决了问题,并且有相关支持(故事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如果将主人公重新确认为这个腼腆的男孩,那么故事就要被重新讲述。重要的就不再是引入的背景故事,也不会是破案意义上的背景,比如相关的偷窃证据(当然确认事实是很重要的,这个案例中仍然缺乏必要的确认)等,重要的是这个男孩成长意义上的背景,比如他的性格气质、人际环境、童年经验等。因为导致偷窃问题的可能性有许多种,可能是心理原因,也可能是道德原因,甚至可能是生理原因或者兼而有之。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一个有待解读和梳理的文本,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有效材料,在解读中让学生的面孔逐渐清晰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师要进行足够充分的调查访问,比如在严守专业伦理的前提下对家长、其他老师甚至同学的访问,对这个学生相关行为资料以及作品(比如作文、随笔等)的收集,同时意味着就这一主题,教师要不断地和这个学生开展对话。真实的案例,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这句话,道破了新教育专业写作的真谛。想一想,一个医生,他的病例写作,怎么可能不建立在日常的观察与调查,以及与病人互动的(不断治疗并观察效果)基础之上?然而许多教师却以为即使不凭借周密的调查,也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这是缺乏专业意识的表现。
我们换个角度,站在读者的角度,能够从中领悟到什么?缺乏背景的案例,只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并非原创的抽象的技巧,即让本人把钱还回去。以前有不少教师这样做过,或者弄个篮子,每个人轮流进去,最后钱不知不觉地被放在里面了。但是鲜有成功的。有一位老师问我,他这样做了,结果钱没回来,怎么办?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以案例为中心,而是要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教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无痕。苏霍姆林斯基说:“保密——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这主要不是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强调教师的专业自觉。仿佛武林高手,达到一定的境界,举手投足,莫不带有内功。也就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这篇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对于好的案例,记述非常重要,记述本身就是理解的一部分,没有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好的记述。目前流行于教育报刊上的许多温情脉脉的“《读者》体”案例与此类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么,如何记述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呢?
以关于问题学生的案例为例,要做好以下充分准备:
1.坚持日常观察记录,积累大量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是进一步分析处理的依据。
2.与问题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历史”,这种背景调查很重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情况,病史,等等。
3.对其他科任教师、前任教师以及同学进行访谈(要慎重并注意研究伦理,以免造成伤害),积累相关的资料。
4.收集问题学生的作品,包括各科作业特别是作文与随笔,低年级还包括绘画作品等,对有分析价值的作品可以保存在档案袋中(可用复印的方式保存)。
在对一个问题学生的资料收集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案例写作了。案例写作的基本原则是:
1.以顺叙为主,时间线索清晰。如果有上学以前的信息,就从上学以前写起。避免倒叙等手法,这固然可以产生戏剧效果,但对案例写作意义不大。之所以强调时间线索清晰,是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一样。
2.选材要典型。要选择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学生存在问题的有意义的材料,典型材料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眼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细节的描写,要尽可能叙述完整地、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
3.尽可能地使用学生原生态的语言,这要求在日常记录时就要注意,要通过描摹尽可能地还原场景。
4.教师可以如实地描写自己在处理问题儿童事件中的心理以及情绪变化,但不可以主观化、情绪化地在文字中宣泄对问题学生的不满。
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就完成了,也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如果这是一个解决了的案例,最后要有细致的分析。否则,只要呈现了问题,价值就已经很大了。
(责 编 子 君)
教育叙事研究能够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教育案例所提供的问题之上,往往会忽略对案例本身的记述。事实上,在教育写作中,如何叙事是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叙事的问题不是写作水平的问题,而是与对案例、对教育的理解息息相关的问题。叙事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
教育案例
大家可能对一个故事并不陌生。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僧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啊!”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僧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僧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他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小偷终于弃恶扬善,无疑是因老僧不露痕迹的教育“感化”,他利用的是小偷自己心灵的力量,一种人皆有之的弃恶向善的本性。老僧高明!
在曾国藩实验学校4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也孜孜追求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我暂且叫它“教育无痕”吧。
“老师,舒立民丢钱了。”“对,37块,昨晚睡觉前还在裤袋里,今早就不见了。”“可耻!缺德!”清早,我刚赶到操场带学生晨练,就围上来一群男生,七嘴八舌地向我“报告”。什么?寝室丢钱了?而且数目不小!这还了得!我一定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同学们一个交代!
做完操后,我马上召集他们全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学生无一例外都说睡着了,不知道是谁干的。他们说着,或激动,或平静,或坦然,或紧张……我瞧瞧这个,又看看那个,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
那是位腼腆的男孩,家里开了家商店,平时拿钱拿物都比较方便,对同学也挺大方。怎么办?是马上把这个学生叫来“严刑逼供”,还是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行动改过,又保全面子?我选择了后者。虽然,据我分析,前者也可能出现我要的效果,但他要直面我的质疑和同学们的异样目光,对他的成长显然不好。
上早自习了,我瞅了一眼这个浑身不自在的学生,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昨晚舒立民同学丢了37块钱,可不是小数目,至少是一个月的零花钱,他非常着急。”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接着说:“有人说某某偷去了,我不相信,在我们互帮互助的班级里怎么会有这种事呢?”同学们都点头默认。“我想,肯定是哪位同学急需钱用,临时借去了,还来不及说。当然现在说已经不合适了。这样吧,请借钱的同学把钱还回去吧。只要是在今天之内,在舒立民同学看得到的地方就行……”真巧,中午我正想去查寝,他(那位腼腆的男孩)大老远跑来告诉我:“老师,舒立民的钱找到了,在他的被子里面!”看着他如释重负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谢谢你!”
几天前,我读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保密——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自己的实践竟然与大师的谆谆告诫不谋而合,这不禁让我信心大增——教育无痕!教育无限!
(案例提供:湖南双峰县曾国藩实验学校贺国平)
点评
魏亚妮:
案例写作的关键词有四个:问题、背景、理解、策略(不是逻辑区分,而是为了讨论方便)。
所谓问题,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遭遇到的具体困境,指真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舒立民丢了钱严格说来不是教育问题,只是引出问题的“事件”。“问题”包含于“事件”中,但“事件”本身并不必然就是“问题”,它只是“问题”必要的场景、背景或者载体。教育者要从“事件”中看到或者说提炼出“问题”,但不能把“事件”当成“问题”。把“事件”当成“问题”,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事件当然要解决,要平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通过事件体现出来的真实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比如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因此在这个案例中,问题不在于丢钱,而在于那个腼腆的男孩“拿钱”。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把钱找到,而是弄清楚这个“拿钱”的男孩的问题何在、如何解决,才能使他通过这个事件获得发展。因此,偷窃问题要走出“破案”思维,那是警察做的事。警察与教师的区别在于,警察关注的是“事件”,他们通过解决事件来维持规则与公正,谁触犯了规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警察不会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灵魂问题;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目的是呵护学生的成长特别是灵魂成长,因此对一切未触犯法律的错误,都要在解决事件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事实上,学生总是通过事件,通过不断地犯错得以成长,理解并获得德性。
一旦确认了这个案例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腼腆男孩的问题,那么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将是这个男孩,而所有的叙事都应围绕这个男孩展开。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主人公不是男孩而是教师本人,这其实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许多教育杂志上的同类文章,本意在于表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或者说“艺术”,因此造成了写作的偏移。本应该成为主角的学生反而面孔模糊地退居到阴暗之域,成为配角或者教育技巧的注脚,真实的问题便被遮蔽了。因此,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事件或者故事,均成了作者“教育无痕”的背景,它们有意无意地暗示或证明,这种技巧解决了问题,并且有相关支持(故事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如果将主人公重新确认为这个腼腆的男孩,那么故事就要被重新讲述。重要的就不再是引入的背景故事,也不会是破案意义上的背景,比如相关的偷窃证据(当然确认事实是很重要的,这个案例中仍然缺乏必要的确认)等,重要的是这个男孩成长意义上的背景,比如他的性格气质、人际环境、童年经验等。因为导致偷窃问题的可能性有许多种,可能是心理原因,也可能是道德原因,甚至可能是生理原因或者兼而有之。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一个有待解读和梳理的文本,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有效材料,在解读中让学生的面孔逐渐清晰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师要进行足够充分的调查访问,比如在严守专业伦理的前提下对家长、其他老师甚至同学的访问,对这个学生相关行为资料以及作品(比如作文、随笔等)的收集,同时意味着就这一主题,教师要不断地和这个学生开展对话。真实的案例,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这句话,道破了新教育专业写作的真谛。想一想,一个医生,他的病例写作,怎么可能不建立在日常的观察与调查,以及与病人互动的(不断治疗并观察效果)基础之上?然而许多教师却以为即使不凭借周密的调查,也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这是缺乏专业意识的表现。
我们换个角度,站在读者的角度,能够从中领悟到什么?缺乏背景的案例,只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并非原创的抽象的技巧,即让本人把钱还回去。以前有不少教师这样做过,或者弄个篮子,每个人轮流进去,最后钱不知不觉地被放在里面了。但是鲜有成功的。有一位老师问我,他这样做了,结果钱没回来,怎么办?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以案例为中心,而是要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教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无痕。苏霍姆林斯基说:“保密——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这主要不是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强调教师的专业自觉。仿佛武林高手,达到一定的境界,举手投足,莫不带有内功。也就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这篇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对于好的案例,记述非常重要,记述本身就是理解的一部分,没有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好的记述。目前流行于教育报刊上的许多温情脉脉的“《读者》体”案例与此类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么,如何记述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呢?
以关于问题学生的案例为例,要做好以下充分准备:
1.坚持日常观察记录,积累大量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是进一步分析处理的依据。
2.与问题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历史”,这种背景调查很重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情况,病史,等等。
3.对其他科任教师、前任教师以及同学进行访谈(要慎重并注意研究伦理,以免造成伤害),积累相关的资料。
4.收集问题学生的作品,包括各科作业特别是作文与随笔,低年级还包括绘画作品等,对有分析价值的作品可以保存在档案袋中(可用复印的方式保存)。
在对一个问题学生的资料收集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案例写作了。案例写作的基本原则是:
1.以顺叙为主,时间线索清晰。如果有上学以前的信息,就从上学以前写起。避免倒叙等手法,这固然可以产生戏剧效果,但对案例写作意义不大。之所以强调时间线索清晰,是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一样。
2.选材要典型。要选择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学生存在问题的有意义的材料,典型材料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眼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细节的描写,要尽可能叙述完整地、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
3.尽可能地使用学生原生态的语言,这要求在日常记录时就要注意,要通过描摹尽可能地还原场景。
4.教师可以如实地描写自己在处理问题儿童事件中的心理以及情绪变化,但不可以主观化、情绪化地在文字中宣泄对问题学生的不满。
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就完成了,也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如果这是一个解决了的案例,最后要有细致的分析。否则,只要呈现了问题,价值就已经很大了。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