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素心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ei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每累了,便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喝妈妈熬的红薯粥,再加上一碟妈妈腌制的小咸菜,极清香。
  小咸菜是妈妈早就腌制好的,若做得急,入不了味,不好吃。
  热乎乎地喝完,心,似乎也在氤氲里沉寂下来,仿佛尘埃落定,清净、淡雅,幽兰一般。
  早早出门,骑着自行车去上班。阳光缓缓地落在身上,有一点点的暖,微凉的风从身边掠过,说不出的清爽。
  上学的孩子,骑着单车,从身边飞一样地掠过,宽大的校服鼓鼓的,蓝色、白色,色彩有点单调了,但这会影响青春的恣意张扬吗?当然不会,青春依然打马扬鞭。不由自主一笑,年轻真好。
  卖油条的,卖煎饼的,卖豆浆的……笑呵呵地招呼着,一个小城住着,都熟识了。也有晨练归来的老人,红的白的太极服,飘飘欲仙。在街边遇上了,站在碧绿的冬青前,聊上一聊,间或比划上几个动作,那样的精神抖擞。哪怕老,也自有一番滋味呢。
  清晨的菜市场,红的柿子、黄的椒、紫的茄子、绿的芹……或者在三轮车上,或者在菜摊上,一把把,一捆捆,鲜灵灵的,任你挑选。
  哦,买点韭菜,包素馅饺子,素的,香着哩!
  素?太普通的一个词,早就熟知,今天异常地入了耳,入了心。
  平日里,总是低头猛蹬自行车,感觉很长、很枯燥的一段路,此刻竟如此新鲜,难道是因为“素”?
  妈妈的素粥、素咸菜,阿姨口中的素饺子啊。哦,素,干干净净,利利落落。
  单位旁边,有座很老的宿舍楼,斑斑驳驳,像慈祥的老人守着贴心的家。一楼的一间,正好临街,改成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店。店里一椅一镜一桌一茶一花,简单、清净。店的主人是六十岁有余的退休老教师,老伴亦是,儿子留学加拿大。这样的日子本是富足,哪里还有必要开个小店营生?老人笑了:“哪里是为什么赚钱呢,图个安逸乐和。”
  原来,老人在学校的时候就有给学生理发的技术。退了休,安逸的生活讓老人忙碌的心无所适从。于是,老人把自己的一间屋子整理出来,开了店。来理发的大多是学生和老人,有零钱的,给两元,没有的,尽管走。没顾客的时候,附近的老人来,说说话,聊聊天,喝喝茶。
  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啊!谁说只有神仙有?这老人怀着一颗素雅的心,岂不是一样?
  相识多年的小弟,爱笑、寡言、喜钻研。单位里的许多事情,常常一股脑地堆到他的眼前,一些本不是他分内的事。也有人替他说两句:“这不得忙坏了你啊?”他一笑:“看看,总会是有头绪的。”
  低下头来,淡淡地工作着。岁末年终,评功论奖,亦是不争不抢的。看着周围的一个个风生水起着,他还是不慌不忙。日子就在他这样的平淡里缓缓流过。
  可忽然间,一定是忽然间,他偶然不见,周围的人便找啊找。他成了大家离不开的那个人,成了单位里受人尊敬的“小孩子”,成了单位里的业务专家……荣誉,提拔,奖金……统统来了,他还是低头笑笑,咬咬舌尖,一副风清气爽的可爱模样。
  哦,素心,素心人啊,坦荡无私,知足幸福。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清清淡淡中,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原来喜欢喝普洱,浓浓的,有彻心彻骨的质感,仿佛一杯子的深情,怎么也化不开。慢慢年龄长了,却喜欢白茶, 透明的玻璃杯子,一枚枚葱翠的叶子,亭亭净植,宛在水中央,轻轻逸动,品相极佳,有着让人着迷的清秀与飘逸。
  而所有的人物事,也在这清雅里,灵秀了一颗渐渐动荡的心,而一些素愿,也款款而来,让日子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风情起来。
  夏天的时候,不穿高跟鞋了,买了两双绣花鞋,看着便欢喜。
  读一些闲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撮浅淡的情思。
  听一些戏曲,是原来不喜欢的,如今却在沉寂中品出了那份韵味的好。
  旧的衣服,不丢了,收拾收拾接着穿,越来越追求外在的舒服、内心的清凉,和生活不再较劲了……一切都已经很好了啊。
  其实,每个人的开始,都有一颗欢腾的五彩缤纷的心吧。不然,青春年华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狂放斑斓?也似乎只有低头奔跑,努力向前才是。
  日子,哗啦啦急匆匆地过着,哪里还看得见那些浅粉浓绿?记得《华严经》里曾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是,跑啊跑,太急了,都忘了为什么出发了。
  人世凡俗,所有的,与物质有关,又无关。不过是一颗心,便可以决定它的色彩和未来。
  素心一粒,散落在日常,最生动,最长久,最踏实,也是岁月历练中最厚积薄发最沉稳的一笔。
  (图/豆薇 编辑/杨逸)
其他文献
小贾是个海归男,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的一所高校深造多年,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回到国内,有着国外学习经历的他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2013年年底,他在网上看到了一件商品相当不错,就跟网店店主聊了起来,兴许感觉出他是个买主,对方就给他发来了一个网络链接,让他把钱打过来,这边马上就能发货。他没有多想,马上就点开了那个链接,并且按照提示一步步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原想着完成了这次网上交易
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之后,法号弘一,过着清苦的苦行僧生活。  有一次,他坐船到宁波,本来要去七塔寺挂单,谁知云水堂客铺已满,弘一大师只好入住了一家肮脏的小客栈。小客栈条件很差,房间潮湿,仅有一张床,半张小破桌,霉味冲鼻不说,半夜里成群的蚊子还飞来飞去。别的客人大声抱怨着赶蚊子,整夜都睡不着。而弘一大师只用手轻轻扇扇,就平静入睡。第二天,伙计问他睡的是否安好,他说,很好。  后来,弘一大师和旧时好友夏
东汉时,有个叫乐羊子的人,有一个贤惠聪明的妻子,经常勉励他上进。有一位朋友劝乐羊子应该去求学。乐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议,妻子很高兴,鼓励他前去。乐羊子在外面读了一年书,总是想家,于是就向老师请假回家探望。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成两截。乐羊子大惊,忙问妻子这是干什么?妻子说:“你求学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
范仲淹在一个小县城任地方官,在8月的鄉试中,担当选拔人才的重任。有两个人分数相差毫厘,但论文采,他更倾向于分数略低的黄达。  范仲淹了解了两个人的身世,黄达家庭显赫,是当地大户;而另外一名考生归农,家庭贫困,父亲早逝,是母亲辛苦将他拉扯大的。在老百姓看来,归农分数最高,中举是迟早的事。但令人意外的是,黄达中举,归农位居第二。  原来,范仲淹找来两个人,跟他们聊起各自的学习情况。出身富贵人家的黄达,
弘一大师曾给人写了一幅字,上书“与贤为友”四个大字,表达了弘一交友的心声和主张。这是交友的真知灼见,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的确得与贤为友。  有位老干部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一件事:年轻时的他是单位的负责人,单位里做桌椅板凳,他去检查,发现地上有许多废掉的木板。他觉得这些木板丢了怪可惜,就让匠人钉了个简易书架,搬到自己家中。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有个年轻的干部站起来批评他,说他中饱私囊,用公家的木板给自己钉书
似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就在某一刻,被什么东西所触动,心里忽然漾满了柔软的感动;或者只是匆匆掠过的某缕思绪,便将心儿带到一种美妙的境界中去。那种刹那间的神飞,如轻风无痕忽临静水,涟漪如花;更像蝴蝶飞来栖于指尖,又倏忽飞逝,只留一点余韵,随蝶翅上的长风消散。  而我们写字的人,有时会称这种转瞬即逝的细微感触为灵感,我们也一直渴望甚至积极去寻找这种心灵的震颤。可是这东西就如那只无迹而来的蝴蝶,你
肖洋执导的青春电影《少年班》正式上映,剧中,由90后女演员夏天饰演的校花江依琳,凭借优雅的气质、优异的成绩,加上舞蹈、游泳、篮球样样精通,成为少年班所有青少年的梦中“女神”。  然而在剧中,江依琳惨遭孙红雷饰演的“周知庸”老师的泼水。原来正是江依琳的出现,打乱了周知庸的教学计划,让少年班陷入一片混乱,周知庸愤而向江依琳泼水。拍这个镜头时,正值深秋,夏天当时穿着轻薄的衣服,道具组按要求准备了一杯冷水
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初,“美学”在全国还未恢复,学校没这门课,她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学书,拿到未名湖畔去看。那是一天早晨,雾气中,一位老者走过来:“你在读什么?”她露了一下封面,说:“朱光潛的书。”老人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他的书没什么,都是从外国搬来的。你要看就看原著,不要浪费时间。”张曼菱心想,你是什么人?便不屑一答,拿着书走开了。  不料那边走过来两位学生,恭敬地对
钱穆年轻时,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的一棵枯死的古柏。  于是,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  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  钱穆追问:“补种一棵什么树?”  老道士答道:“夹竹桃。”  这下,更讓钱穆奇怪了,就问:“为什么不种松柏,而是种夹竹桃呢?”  老道士淡然一笑说:“松柏长大,我是看不到了,而夹竹桃明年就能开花,我还能看得到。”
小到个人利益,大到社会问题,每个人眼里会有不一样的“中国”。但是如果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当你为眼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而感到不适时 ,你会知道在我们漫长的过去,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动人的岁月。莫言就用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做了一个生动的说明——  三天前,我参加了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做了10分钟的发言。言犹未尽,今天接着讲。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  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