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表现与意向,意象与构思,构思与灵感,构图与表现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画的美是真与善的内涵的外化。
关键词:中国画;表现与意向;意象与构思;构思与灵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8 -01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意在笔先”就是“先要立意”,中国画“立意”就是构思。构思的过程要花费作者很多的心血。
一、表现与意向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中国画是中国人发明的绘画,历史悠久,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画的主观表现性,即从作者的内心为主题,以客观对象为依靠而创作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画面。近代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上关系极大。
中国画的表现需要笔墨,中国画的发展,有人认为强调“笔墨”,中国画就无法“转型”等等。中国画的“笔墨”一直是随着“理”的原则在改变,以中国画之“理”来认识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意象”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意象”笔墨之方法;“象意”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象意”笔墨之方法;“悟象”之理才会产生表现“悟象”笔墨之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表现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
二、意象与构思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意在笔先”就是先要“立意”,“立意”就是构思。在中国画的理论中,立意包含着各种意思,如“意境”、“意趣”、“闪光”。这种“闪光”的出现,一靠长期的生活积累,二是靠偶然因素的诱发。构思是作者学识修养、艺术观念、生活阅历、性格气质、人生境界以及绘画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地说,你在创作一幅画时,你得先想象要表现什么样的意境,形成什么样的风格,这里就牵涉到你的学识修养和艺术观念的问题。然后怎样选择素材,这又和你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情感紧密相连。最后怎样塑造表现,这又离不开你的绘画技巧。这里除了绘画技巧外,都不是课堂里能得到的,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要经过漫长的修炼,人云作诗功夫在诗外,作画亦然。绘画创作中的构思就是作者画外之功的重要体现。
三、构思与灵感
构思一幅画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中感人事物,也可能来自某种灵感。灵感就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深层意识,是意识的长期沉淀,是脑海中突然闪现的。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是创作灵感来的最典型的写照, 构思还需要巧思,要“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 我在创作中国人物画《漂泊的人生》,对画中人物画的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经历的生活经验。我力求在创作的构思和构图上出新意,《漂泊的人生》选取现实生活一角,是实际创作生活的表现。
我的创作作品中运用淡墨着色刻画人物形象,从当代人的理性精神或当代人文化心态的角度入手,勇敢真诚地将自己直觉的东西表达出来,用我的思维和我的视觉图式尝试唤起社会人的惊觉和感奋。在这幅作品我大胆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大面积的蓝色与整个空间冷灰色调形成一种视觉冲击,一种反差,。从整体上看,《漂泊的人生》意在表现现代人内心的寂寞情感,对生活的感悟,我在试图找寻一种表达自我的特殊艺术语言来表现。
四、构图与表现
中国画中最强调的就是笔法和墨色,尤其是笔法中对线的力度认识,在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对用线的力度要求是极高的。到现在这种表现方法依然如故,但是我们现在的画家要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呢?线在画面上应是有形线或无形线都存在。墨色在古法中,就有墨分五彩之说。所以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我意识,求新、求变、更要求个性。这种个性的艺术结构是点、线、面的准确节奏和协调心态等因素而形成的。
我在创作《漂泊的人生》时,首先提醒自己:构图要体现构思,突出主体.构图形式的考虑,本身就在构思之中,绝好的构思总是绝好的形式产生的前提,故构图形式一定要体现创造构思.我把主体人物并没有放在画面的最中间的醒目位置,而是用一副现代人体画的初稿放在中间,用画布起到一个牵引的作用,把主体人物和画面中心联系起来.我认为,而从用墨用色上来说,《漂泊的人生》属于淡墨着色,冷灰色调的空间渲染了整体气氛,人物的衣服,头发的颜色也很单纯。我认为单纯是为了强烈,愈单纯亦愈强烈,愈强烈愈鲜明突出,单纯是一种自然的和谐。艺术形式感人力量,首先是画面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人们谈到创作,经常谈到真、善、美,其实美是真与善的内涵的外化,“意在象外,守本真心”。
关键词:中国画;表现与意向;意象与构思;构思与灵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8 -01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意在笔先”就是“先要立意”,中国画“立意”就是构思。构思的过程要花费作者很多的心血。
一、表现与意向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中国画是中国人发明的绘画,历史悠久,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画的主观表现性,即从作者的内心为主题,以客观对象为依靠而创作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画面。近代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上关系极大。
中国画的表现需要笔墨,中国画的发展,有人认为强调“笔墨”,中国画就无法“转型”等等。中国画的“笔墨”一直是随着“理”的原则在改变,以中国画之“理”来认识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意象”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意象”笔墨之方法;“象意”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象意”笔墨之方法;“悟象”之理才会产生表现“悟象”笔墨之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表现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
二、意象与构思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意在笔先”就是先要“立意”,“立意”就是构思。在中国画的理论中,立意包含着各种意思,如“意境”、“意趣”、“闪光”。这种“闪光”的出现,一靠长期的生活积累,二是靠偶然因素的诱发。构思是作者学识修养、艺术观念、生活阅历、性格气质、人生境界以及绘画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地说,你在创作一幅画时,你得先想象要表现什么样的意境,形成什么样的风格,这里就牵涉到你的学识修养和艺术观念的问题。然后怎样选择素材,这又和你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情感紧密相连。最后怎样塑造表现,这又离不开你的绘画技巧。这里除了绘画技巧外,都不是课堂里能得到的,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要经过漫长的修炼,人云作诗功夫在诗外,作画亦然。绘画创作中的构思就是作者画外之功的重要体现。
三、构思与灵感
构思一幅画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中感人事物,也可能来自某种灵感。灵感就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深层意识,是意识的长期沉淀,是脑海中突然闪现的。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是创作灵感来的最典型的写照, 构思还需要巧思,要“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 我在创作中国人物画《漂泊的人生》,对画中人物画的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经历的生活经验。我力求在创作的构思和构图上出新意,《漂泊的人生》选取现实生活一角,是实际创作生活的表现。
我的创作作品中运用淡墨着色刻画人物形象,从当代人的理性精神或当代人文化心态的角度入手,勇敢真诚地将自己直觉的东西表达出来,用我的思维和我的视觉图式尝试唤起社会人的惊觉和感奋。在这幅作品我大胆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大面积的蓝色与整个空间冷灰色调形成一种视觉冲击,一种反差,。从整体上看,《漂泊的人生》意在表现现代人内心的寂寞情感,对生活的感悟,我在试图找寻一种表达自我的特殊艺术语言来表现。
四、构图与表现
中国画中最强调的就是笔法和墨色,尤其是笔法中对线的力度认识,在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对用线的力度要求是极高的。到现在这种表现方法依然如故,但是我们现在的画家要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呢?线在画面上应是有形线或无形线都存在。墨色在古法中,就有墨分五彩之说。所以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我意识,求新、求变、更要求个性。这种个性的艺术结构是点、线、面的准确节奏和协调心态等因素而形成的。
我在创作《漂泊的人生》时,首先提醒自己:构图要体现构思,突出主体.构图形式的考虑,本身就在构思之中,绝好的构思总是绝好的形式产生的前提,故构图形式一定要体现创造构思.我把主体人物并没有放在画面的最中间的醒目位置,而是用一副现代人体画的初稿放在中间,用画布起到一个牵引的作用,把主体人物和画面中心联系起来.我认为,而从用墨用色上来说,《漂泊的人生》属于淡墨着色,冷灰色调的空间渲染了整体气氛,人物的衣服,头发的颜色也很单纯。我认为单纯是为了强烈,愈单纯亦愈强烈,愈强烈愈鲜明突出,单纯是一种自然的和谐。艺术形式感人力量,首先是画面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人们谈到创作,经常谈到真、善、美,其实美是真与善的内涵的外化,“意在象外,守本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