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但有时难以一次穿刺成功。静脉穿刺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笔者根据资料查阅、临床实践和前辈指导对静脉穿刺方法、部位、静脉条件的探讨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静脉穿刺;提高;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12-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项技术性、技巧性要求较高的基本操作,是护士基本操作技能的一个体现。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一直是护理临床实践及教学中探讨的问题。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静脉通路的及时建立,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维护护患关系,为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1 操作者因素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应变能力和职业修养,保持稳定、良好、向上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充分理解患者并取得合作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准备充分
  2.1 环境准备 应选择温度适宜、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以减少干扰,提高穿刺成功率。
  2.2 物品准备 应选择适宜的针头及输液器,按照“三查七对”原则准备溶液,并调整输液架高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3 操作步骤
  3.1 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 选择静脉非常重要,遵循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开始选择静脉的原则,选择较粗直、易固定、弹性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瘢痕以及皮炎等处,最常见的为手背静脉。
  3.2 使血管充分暴露
  3.2.1 扎两根止血带法 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衰竭
  及无力握拳患者。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3.2.2 下垂及反复扎止血带法 改变输液肢体位置,使输液肢体下垂,扎止血带的部位距离穿刺点小于6cm,可以有效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扎止血带后,还看不到血管充盈,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再反复松握几次拳头,止血带放松后约1min内,血流速度较正常时明显加快,血流量增加再扎止血带,血管就能清晰显现。
  3.2.3 热敷及使用血管扩张剂法 用热水袋热敷2一3分钟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使静脉充盈。也可使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或阿托品注射液或2%山蓑若碱等血管扩张剂涂在手背上,使局部浅静脉扩张,但婴幼儿、青光眼以及心血管病患者或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3.2.4 输液管塑性负压静脉穿刺法 穿刺时,左手固定穿刺静脉,右手中、示指和拇指捏住针柄,针头斜面向上,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人皮内,将无名指和小指松开,利用了输液管的塑性回弹力使得此时输液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进人血管后可迅速见到回血。此法操作简单,血管回血率高,病人痛苦少且易接受。
  3.2.5 拍打法 适用于肥胖患者,肥胖型患者皮下脂肪丰富、血管较深,辨识度低,可采用拍打局部血管使其充盈,或用右手从患者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用力推挤几下,使血液回流量整加,这样血管充盈快、充盈好。
  3.2.6 拇指按压法 适用于浮肿患者,护士可用拇指沿着选定好的血管走行处进行按压,将组织间液推向血管周围,也可用止血带捆扎穿刺部位,再快速松開止血带,距离穿刺点上方6 cm 处再扎好止血带进行穿刺。
  3.3 穿刺方法
  3.3.1 一般行手背静脉穿刺时,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 护士左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3指放在患者的手心面,其他2指放在患者手背面,左手手指共同夹握患者手指,指导患者握住护士手指,并呈掌空背隆的握杯状,( 不能紧握拳,紧握拳会使手背皮肤和血管被拉紧,血管上下壁紧贴,不易穿刺成功,且在患者松拳过程中,由于皮肤、血管轻微回弹,针头有可能部位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右手示指与拇指持头皮针针柄,在穿刺血管下方或侧面与皮肤呈15°-30°进针,见回血后将针放平再沿血管进针少许。
  3.3.2 对于表浅、细、脆性大的血管,轻压使其充盈,在距离静脉清晰点后移0. 3 cm,将针头近似平行,一次性刺入血管。
  3.3.3 对于走向清晰,脆且易滑动的血管(常见于老年人),护士左手食指、拇指分别按压固定血管上下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30°~ 40°角缓慢进针,从静脉侧方采用直接进针法,有刺破或落空感,再沿血管进针少许并注意松解止血带要轻柔,不宜用力过猛。
  3.3.4 对于位置较深、走行又弯曲的血管(常见于肥胖患者),完全依靠手指触摸去感觉其部位与走向时,进针宜20°~ 30°角,上方直刺法进针入血管,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
  3.3.5 对于前臂屈侧的血管,因这部位皮下脂肪偏多,血管较固定不易滑动,如能大概看到走向,就可10°~ 15°角进针,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因此只要选定血管,穿刺成率很高。
  3.3.6 对青壮年、体质强壮、血管粗直的患者,可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方法。
  3.3.7 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患者,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穿刺时,操作者进针角度可以灵活掌握,避免了顺向穿刺时,患者掌指关节因解剖结构特点对穿刺者操作时的影响,易于穿刺成功,平坦易固定,并且更易观察回血。一般情况下,血液在静脉腔中多是向心方向流动,按力学原理,进行静脉穿刺时,若针头沿静脉血流方向刺入,则针头与血流方向一致,血液不易流入针头;相反以逆向穿刺法刺入则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当针头到达静脉管腔时,血液会更快更易冲入到针头内,便于护士观察和判断。此法没有局部肿胀、渗出、疼痛、输液不畅、针头脱出等异常反应,且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   3.4 静脉穿破的补救方法 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可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将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于停止按压,以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此法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
  3.5 固定针头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不合理固定针头,仍不可避免再次穿刺的可能,应用右手拇指固定好针柄,尽量减少倒手次数,尽快用胶贴固定好针柄。因在倒手固定针柄过程中,易使针尖移位,而在无意识中刺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第一条胶贴横向固定于针柄处,第二条胶贴用带有棉贴的那条胶贴直接固定在针眼处( 以便于输液完成拔针时,分离第一及第三条胶贴后,用手指轻压棉贴处,迅速拔针,可减少患者在拔针后的出血和疼痛),固定完第二条胶贴后将头皮针管旋转一圈,轻压在针柄周围后将第三条胶贴贴于头皮针上。对于一些皮下脂肪少,消瘦明显的患者,可沿针头及血管方向用棉棒加以固定。对于儿童和躁动患者,穿刺成功后可用硬纸板固定肢体,既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又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减少渗液的几率。针头部位固定好后,距离穿刺点5一10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将输液管固定于皮肤上,以防病人突然活动时针头被牵拉出来。另外,输液管不能牵拉太紧,要给病人一定的活动范围。
  4 保护血管
  输液完毕后将输液敷贴置于静脉穿刺部位,轻而快地拔除针头,然后将另一手的鱼际垂直直压于静脉敷贴上5 ~10min,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采用上述方法能增加按压面积,可完全覆盖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有效减少出血、肿胀、淤血的发生,保护了血管,从而提高了再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5 注意事项
  5.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
  5.2 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管道通畅情况及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减少反复穿刺的可能性。
  【小结】在进行静脉穿刺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士需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去完成操作,运用娴熟的穿刺技术, 通过触摸、观察, 根据不同血管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邓春花.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中国现代医生,2008,1(46):114.
  [2] 王松慧,华金荣。影响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分析.现代护理,2008,8(5):148-149.
  [3] 金卓嘎.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西藏科技,2009,11:51.
  [4] 沈旭.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中华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8(11):253.
  [5] 李红卫.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19):69.
  [6] 韩冬梅,何霁,黄秋鹏。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与体会.求医问药,2012,10(10):347.
  [7] 吴建珍.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与体会.吉林医学,2010,1(31):269-270.
  [8] 刘二梅,刘艳红,梁志兰,等.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探讨.基础医学论坛,2010,14:874-875.
  [9] 吴贤密.减轻静脉穿刺疼痛 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合理用药,2011,9(4):113
  [10] 蔡玉鸣,王小梅.浅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的技巧.中国医学创新,2012,5:95.
  [11] 蔣美娇,席艳红,卢露露,等.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吉林医学,2009,9,(30):2099-210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调查本地区青少年营养促进实施状况。方法:2013年2月到2013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在本地区中学上学的160名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对肥胖情况与个人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60名青少年人存在肥胖21例,肥胖率为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缺乏锻炼、偏爱肉类食物、家长健康知识缺乏等因素与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地
【摘 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危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12—01  生命体征是体温、
【摘 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要求,并对开展后的防治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本院为乡镇卫生院,本院自2011年起即加强防控体系的建设与传染病防治改进工作,对本院2010年与2011年两年的传染病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本院2011年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受到省市一致好评,采取传染病控制量表进行考评可得,2011年的防治工作评分为(90.5±1.5)分,而2010
【摘 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与室性早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室性早搏病患98例,并将其平均分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分析对比得知,治疗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9%,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临床应用参松养
目的:对比分析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
【摘 要】目的:研究腹腔镜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腹腔镜术进行治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术;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86-02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男性患儿,属于先天性疾病。病发期多在2岁以内,一般情况下出
【摘 要】目的: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落实误吸防范措施,以降低住院老年患者误吸的发生率。方法:自2011年5月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开始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对总分≤6分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前后住院老年患者的误吸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后,住院老年患者误吸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增强。结论:应用该评分表,可对高危人群进
【摘 要】目的:探讨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科室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100例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的护理治疗资料。结果: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重在预防,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配置浓度、适当的穿刺方式及部位、加强患者用药教育等方法进行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胺碘酮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