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科室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100例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的护理治疗资料。结果: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重在预防,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配置浓度、适当的穿刺方式及部位、加强患者用药教育等方法进行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胺碘酮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12-01
1 静脉炎的概念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其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其临床表现为患肢沿静脉走向出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疼痛、肿胀,穿刺静脉近端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重者出现静脉硬结,可触及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甚至皮下坏死。
2 盐酸胺碘酮引发静脉炎的后果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有名可达龙)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已经成为严重心衰患者,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用药物,具有疗效好、安全等优点,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胺碘酮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使用外周静脉给药时易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帶来痛苦,针对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我们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3 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00例,发生静脉炎21例,其中Ⅰ度12例,Ⅱ度7例;Ⅲ度2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75~85岁。患者出现Ⅰ度、Ⅱ度静脉炎后,经过1~3d的对症护理,局部红肿、疼痛消失,受损血管恢复正常。Ⅲ度静脉炎采取消炎止痛膏外敷7-10d局部红肿、疼痛消失,血管恢复正常。
3.2分级标准:采用美国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制订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标准[1],分为0~4级。0级为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伴有或无疼痛;2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伴有或无水肿;3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4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长度大于2.5 cm,并有脓液渗出。
4 原因分析
4.1药物因素 药物pH:血液正常pH为7.35~7.45,如输入的药液pH过低,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2]。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呈酸性(pH为2.5~4.0),低于人体血液正常的pH,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炎。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大于3 mg/m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静脉滴注持续时间超过1 h,其浓度不超过2 mg/ml,也可引起静脉炎[3]。
4.2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血管选择不合理,盐酸胺碘酮对细小的血管刺激性较大,易产生静脉炎。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很容易就会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速度较为缓慢,药物在此处停留时间较上肢长,也很容易导致发生静脉炎。
穿刺技术原因: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局部清洁不够,消毒范围小。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拔针时按压不当,都可造成药液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巡视,药物外渗后未及时处理
4.3患者因素
患者对药品的了解程度: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给药过程中未能很好配合,从而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个体差异: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及炎症的应对反应有差异。
老年患者血管敏感度高、脆、弹性下降,血管细、硬、狭窄,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或快速静脉滴注使管腔内压力增大时,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物外渗,易发生静脉炎。重症患者以及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比一般患者更易发生静脉炎。
5 护理方法
5.1选择适当的穿刺方式及部位
为避免注射部位的反应,应尽可能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药; 穿刺成功后采用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标明使用时间及操作者;在敷贴外面用弹力绷带再加固一圈,避免敷贴卷边。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尽量选择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上肢静脉穿刺;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严格无菌操作;缩短静脉给药时间,尽快过度到口服给药。
5.2严格控制输注浓度
静脉输注胺碘酮时,尽量选用稀释后的低质量浓度液体,以减轻药液对局部静脉的刺激。药液浓度在2.5 g/L以下,出现静脉炎的情况较少,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 h的,溶液质量浓度不应超过2 g/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 d。微量泵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浓度不应超过3 g/L。
5.3避免药液外渗
输液完毕拔针时应先拔出针头,立即用手指纵行按压穿刺点,使静脉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同时得到按压,可防止胺碘酮沿静脉穿刺点外渗,且使针头在无压力情况下退出管腔,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4]。
5.4加强巡视
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巡视时间每小时不少于1次。巡视时注意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壁脆弱,易发生局部肿胀,只要患者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并按外渗程度予以处理即使局部皮肤不发红,也应立即停止用药,拔出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静脉,发炎静脉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弹性后方可使用。 5.5加强健康教育
给药前做好必要的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静脉炎的转归,减轻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及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减少移动穿刺侧肢体,防止药物外渗;嘱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泵的按钮,注射部位有胀痛等异常感觉时,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手部屈曲,防止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
6 结果
21例胺碘酮靜脉泵入致静脉炎原因中15例为药物因素引起;3例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3例为患者因素引起。针对其发生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取得满意效果。
7 讨论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5]。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药物性静脉炎不容忽视[6]。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应用胺碘酮前应掌握胺碘酮的药理特点和毒副反应,加强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勤巡视,勤观察,重视患者的主诉,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运用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和杜绝胺碘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并对已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2):249-250.
[2] 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3] 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抖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4] 蔡淑琴,姜建文.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4,2(6):87.
[5] 廖祥明.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3):48-50.
[6] 张毅,李玉洁,屈江艳,等.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08-309.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12-01
1 静脉炎的概念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其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其临床表现为患肢沿静脉走向出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疼痛、肿胀,穿刺静脉近端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重者出现静脉硬结,可触及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甚至皮下坏死。
2 盐酸胺碘酮引发静脉炎的后果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有名可达龙)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已经成为严重心衰患者,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用药物,具有疗效好、安全等优点,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胺碘酮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使用外周静脉给药时易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帶来痛苦,针对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我们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3 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00例,发生静脉炎21例,其中Ⅰ度12例,Ⅱ度7例;Ⅲ度2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75~85岁。患者出现Ⅰ度、Ⅱ度静脉炎后,经过1~3d的对症护理,局部红肿、疼痛消失,受损血管恢复正常。Ⅲ度静脉炎采取消炎止痛膏外敷7-10d局部红肿、疼痛消失,血管恢复正常。
3.2分级标准:采用美国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制订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标准[1],分为0~4级。0级为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伴有或无疼痛;2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伴有或无水肿;3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4级为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长度大于2.5 cm,并有脓液渗出。
4 原因分析
4.1药物因素 药物pH:血液正常pH为7.35~7.45,如输入的药液pH过低,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2]。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呈酸性(pH为2.5~4.0),低于人体血液正常的pH,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炎。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大于3 mg/m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静脉滴注持续时间超过1 h,其浓度不超过2 mg/ml,也可引起静脉炎[3]。
4.2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血管选择不合理,盐酸胺碘酮对细小的血管刺激性较大,易产生静脉炎。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很容易就会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速度较为缓慢,药物在此处停留时间较上肢长,也很容易导致发生静脉炎。
穿刺技术原因: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局部清洁不够,消毒范围小。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拔针时按压不当,都可造成药液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巡视,药物外渗后未及时处理
4.3患者因素
患者对药品的了解程度: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给药过程中未能很好配合,从而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个体差异: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及炎症的应对反应有差异。
老年患者血管敏感度高、脆、弹性下降,血管细、硬、狭窄,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或快速静脉滴注使管腔内压力增大时,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物外渗,易发生静脉炎。重症患者以及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比一般患者更易发生静脉炎。
5 护理方法
5.1选择适当的穿刺方式及部位
为避免注射部位的反应,应尽可能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药; 穿刺成功后采用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标明使用时间及操作者;在敷贴外面用弹力绷带再加固一圈,避免敷贴卷边。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尽量选择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上肢静脉穿刺;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严格无菌操作;缩短静脉给药时间,尽快过度到口服给药。
5.2严格控制输注浓度
静脉输注胺碘酮时,尽量选用稀释后的低质量浓度液体,以减轻药液对局部静脉的刺激。药液浓度在2.5 g/L以下,出现静脉炎的情况较少,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 h的,溶液质量浓度不应超过2 g/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 d。微量泵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浓度不应超过3 g/L。
5.3避免药液外渗
输液完毕拔针时应先拔出针头,立即用手指纵行按压穿刺点,使静脉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同时得到按压,可防止胺碘酮沿静脉穿刺点外渗,且使针头在无压力情况下退出管腔,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4]。
5.4加强巡视
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巡视时间每小时不少于1次。巡视时注意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壁脆弱,易发生局部肿胀,只要患者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并按外渗程度予以处理即使局部皮肤不发红,也应立即停止用药,拔出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静脉,发炎静脉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弹性后方可使用。 5.5加强健康教育
给药前做好必要的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静脉炎的转归,减轻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及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减少移动穿刺侧肢体,防止药物外渗;嘱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泵的按钮,注射部位有胀痛等异常感觉时,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手部屈曲,防止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
6 结果
21例胺碘酮靜脉泵入致静脉炎原因中15例为药物因素引起;3例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3例为患者因素引起。针对其发生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取得满意效果。
7 讨论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5]。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药物性静脉炎不容忽视[6]。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应用胺碘酮前应掌握胺碘酮的药理特点和毒副反应,加强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勤巡视,勤观察,重视患者的主诉,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运用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和杜绝胺碘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并对已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2):249-250.
[2] 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3] 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抖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4] 蔡淑琴,姜建文.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4,2(6):87.
[5] 廖祥明.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3):48-50.
[6] 张毅,李玉洁,屈江艳,等.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