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一直都在变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依稀记得一年前准备写“图像视点”专栏前的担忧,怕素材不够,心里嘀咕,哪有那么多和摄影相关的时事热点发生呢?结果写了一年,最大的感受是可写的太多了,反而一月一期的专栏节奏和篇幅有点承载不下,每月都只能在众多资料中摘重取精才行。
  这很像小时候看新闻联播,天真地以为今天和昨天的新闻应该会有重复吧,否则每天哪有那么多内容来撑满这半个小时呢?小孩子对时间是无概念的,文人对现实也有意保持着孩童般的疏离,只要每日太阳升起,摄影能变到哪去,总归还是那个摄影。
  其实摄影一直都在变。从1839年开始到此刻,摄影;中出自身媒介的限制,与人们全面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搭配到了一起,拍摄材料也从大型的单反相机转移到小型化的手机,加之非专业人士的大众群体掌握了拍照的权利,开始为影像审美重新下定义……这些都让今天的摄影与之前不再一样,我想提取三个最突显的特征来做个总结:

创作中的真假难辨


  专栏中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期是去年八月刊《没有瞬间的街头》,文中谈到曾被认为是街头摄影最可贵的“现场性”与“瞬间性”在当下消失了,当下大量的短视频以及街头抓拍都是人为演绎操纵,拍摄者与被摄者默契配合,彼此互利双赢的产物。
  这催生出了一批摄影网红,他们的工作是配合摄影人在预谋已久的空间里,演绎出一个个重复的瞬间,从视觉上看,一切都合情合理:湖面上把渔网抛向天空的渔夫、老茶馆里抽着大烟杆吐出烟圈的老汉、都市街头卿卿我我的大学生情侣、大凉山流着鼻涕的孩子们……这些高度职业化的“摄影演员”,每日在热门拍摄场景里按时按点打卡上班,轻车熟路地为摄影师摆出各种现场感十足的瞬间。
  摄影创作变成了一种集体的狂欢,这种娱乐化的摄影照片不但抛出了诸如“摆拍到底好不好”的老生常谈,更是质疑了摄影作为第一事件参与者的合法性。现在,谁还会相信照片呢?

观看中的真相难寻


  无需确认过眼神,我们可能都不会再轻易相信照片了,特别是一张自拍照片。摄影最大的改变还并非在上述的拍摄阶段,而是在观看阶段的裂变。
  在去年,Adobe公司推出了一项新的修图功能用来鉴别照片是否被PS过,只要一张面部照片被Photoshop的液化功能处理过,新功能就可以鉴别并将其还原成未处理前的样子。有网友惊呼这个逆天的反PS的功能就是现代照妖镜,而颇为荒诞的是Photoshop软件也是Adobe的产品,Adobe公司在博客上谈到为何“自己造的假自己打”的初衷:“虽然我们为Photoshop对世界的影响感到自豪,但我们也认识到了技术本身的道德意义,因为虚假图像和视频的泛滥是一个严重而紧迫的问题。”
  去年一月刊《美得你!》中谈到目前许多手机里的美颜功能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默认项,这意味着拿起手机自拍的我们要对不真实的自己习以为常,化美颜为常态。照片变成了“照骗”,这里的“骗”绝不危言耸听,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度,一张失真的照片小到能在朋友圈里骗取点虚荣心,大到营造一个第二人设,扮演一段虚假人生,就如去年三月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提及的那些在相亲网站进行诈骗的骗子们,他们真人与网络发布的对比照片差距之大足矣颠覆逻辑,让人不寒而栗。

传播中的人人自危


  在摄影普及率不高的過去,拍一张照片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大事儿,观看照片也因此持久而珍重,人们最大化开发出了照片的纪念属性,大家珍藏照片,守护一份期待。从拍摄,到观看,再到传播,这一条摄影之路全程具有象征性。
  可是,在摄影的象征属性越来越淡化的今天,我们与摄影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去年的某一天,我发现网络上的姑娘们都变成了大长腿,九头身夸张的身材比例不但没有招人反感,反而被纷纷效仿,难道没有人觉得这些照片一点也不美,是被严重后期处理过的吗?我为此问过几个朋友,大家都表示出极高的宽容度,好像对此较真才是一件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许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看似包容的审美观是一种过度麻木的表现,生活在照片海洋中的当代人,视觉神经早已疲惫,钝感十足,这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在去年四月刊《性之微醺》和十二月刊《小心照片!》中我都提到互联网时代照片的隐私泄露危机,这并不是只属于名人们的现代危机,还记得多年前那起著名的艳照门事件吗?类似事件到了今天可谓每日都在上演着,只不过当年的吃瓜群众从事件的娱乐者变成了受害者,人人都可能是艳照门的主角。
  面对照片,我们既过度轻视,又重度参与,既麻木愚钝又危机重重……好累啊,是的,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承认摄影在当下发生了变化,绝不是承认摄影变得更糟了,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当下的语境并不是摄影的噩梦,摄影的上述变化是参与时代的必然产物。评论界有一种老派的思维,习惯于要把现代和传统对立,喜欢对艺术判断采用单一的线性思维,把艺术发展看成新旧交替的若干个阶段,比如后面总比前面更先进的“进步说”,或者后面总是罪恶于前面的“退步说”。其实,摄影术诞生的这181年,只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直面这样一个影像的时代,无论爱还是恨,我们已经深陷于摄影,对此谁也无法离开了。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一直是表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和普通受众的关注。和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相比,《革命到底》一片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在题材选择、人物刻画、故事结构的安排上都做了大胆尝试,使人物成长和战争历史互有映衬、互有展现。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以小博大 角色转移    《革命到底》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这是另一种城市居民精神图景的呈现方式。  第一,这是一个关于女性视角切入城市居民生活的选题。摄影师以女性的委婉,以摄影的方式给我们幽静地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城市生活的日常图景。  第二,这是关于某一类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她以类型学肖像档案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肖像摄影中,无非要强调这五个信息:面部表情、服装、身体姿势、所处位置与背景和道具。崔玉霞的
[摘要] 该剧人物郑树森在称谓上经历了“顶针”、“小瘪三”、“郑老大”、“郑老板”、革命“同志”一系列变化。这集中体现了他性格的转变,该剧的创作者紧紧地把握了两极的张力,把郑树森前后遇事处事的态度和方法作了对比,并通过称谓的差异,巧妙的挖掘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变化。笔者借助物理学的理论,从内在(本位势能)和外在(位置势能)两个角度对游刃于两极间的“致中和”能量进行动力学的解读,把郑树森的人生经历以“郑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影片《图雅的婚事》真实手法入手,透过演员的选择、演员的笛声、演员生活的改变与现实的无奈等管道,挖掘出导演内心深藏的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并试图对影片获奖深层原因与观众的真实感受以及巴特尔的未来进行后现代思索。  关键词 真实 巴特尔 电影 后现代 笛子    由王全安执导,余男主演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收获了本届电影节华语影片第一奖。生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
格陵兰岛冬季,用狗拉雪橇捕鱼的渔民。 储卫民 摄格陵兰岛南部峡湾,只有50户常住居民的小村庄。 储卫民 摄暴风雪中的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街道。 储卫民 摄  人们对于在旅行中拍摄风景照片,总是乐此不疲。随着设备的普及化、拍摄的智能化,风景摄影的同质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摄影的一大弊病。旅行创意写真、酷炫短视频以其直接、开放的独特语言,越来越被大众喜爱。如何让静态的风景照片成为经典、变得流行,是我一直探
[摘要]比较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单纯向往和热忱,今天被“历史潮流”裹挟的中国人、面对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度和情绪:高楼迭起的迷失,急功近利的压力,长久忍受不公的郁怒和冷漠。被主流抛弃,被连根拔起,丧失家国的凄惶和孤独……恰切地捕捉当今生活的复杂性并非易事,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电影的叙事,出色地对应了这种现实。  [关键词]叙事线索 角度 叙事品格 叙事结构 叙事态度 
摄影中的中国风景,很多样式出自传统书画艺术。而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并未像样式一样广泛流传,这又不仅是艺术创作领域的话题了。李止少年学习书画,近年来游走南北,目的地多与宋元以降文人绘画中的山水相关,照片中有文人画的气息,那无疑是一种主观的注视与体验,不止于样式。在《山形》之后,他八次踏访太行山中的洪谷,形成这个系列的作品。李止用这些照片记录洪谷当下的样貌,也尝试做中国文化中某些精神与摄影这种西方媒介的融
东京塔 庞彦卓 摄到日落时间都还在下雨,本以为过了最好的拍摄时间,没法拍到满意的照片了,没想到天上的云正好被东京塔的灯光打出了层次。  我以前是部队医务工作者,现在转为国家公务员,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真正接触摄影是从2015年开始的。和大多数初涉影坛的人一样,从对选择拍什么题材的茫然,到后来定位于拍摄身边熟悉的北京城市建筑。因为北京作为一座发展迅速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现代化的、标志
足不出户也能拍花  拍不好的借口往往很多,没时间出门也算是一种借口。爱拍花之人,家中种植几株盆栽花卉也是很方便的,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同样可以拍出满意的作品。如图《兰花》,家中的兰花,修剪下来布置拍摄,花朵和叶子固定在一张白纸上,背景后放置一盏闪光灯或台灯,开亮些作为背景灯,前方一盏灯光正面补光。就从花朵本身着手  花卉摄影的拍摄对象非常容易寻得,并非一定要动身去远方。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朵、每一枝花
鳥类摄影是自然摄影类别中颇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因为鸟类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拥有专业的摄影器材,也要求摄影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耐心,最重要的还要求摄影者拥有关爱鸟类的自然保护意识。郑子依本身就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他在拍摄鸟类之前,对鸟的种类、生存环境、习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拍摄鸟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呼吁,关爱鸟类,保护环境,这是每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义务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