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笛声真实的力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159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影片《图雅的婚事》真实手法入手,透过演员的选择、演员的笛声、演员生活的改变与现实的无奈等管道,挖掘出导演内心深藏的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并试图对影片获奖深层原因与观众的真实感受以及巴特尔的未来进行后现代思索。
  关键词 真实 巴特尔 电影 后现代 笛子
  
  由王全安执导,余男主演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收获了本届电影节华语影片第一奖。生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图雅和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她想再嫁一个男人,并和这个男人一起照料巴特尔、孩子、牲畜和一片干旱的牧场。整个故事真实而凄美。
  然而,凄而不美的笛声在影片中代表的既是巴特尔的灵魂。也是巴特尔的依赖。观众可以从他断断续续、音色粗噪的笛声中感受到巴特尔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未来处境的迷茫:人们不会去责怪巴特尔演奏技艺的低劣、当然也不会去责怪导演用人不当: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被集中到如何处更好地安置巴特尔,以便让图雅一家早日进入安定的生活。观众在巴特尔羞强人意的笛声中,感受到内蒙牧民那种自然流露的真实、善良、耿直而凄凉的美,这便是真实的力量。
  《图雅的婚事》这部影片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这是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也许,正是这种几乎原生态的牧民生活写照与蒙古民族对女性再婚现象中流露出的那种特有的宽容,深深地打动了评委与观众的心。而这种注重消解艺术与真实的界限,正是后现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重要特征。
  
  一、真实性——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解
  
  电影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同,它也同样经历了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历史过程。由于录音、摄影、播放、舞台灯光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使得电影的发展史远远落后于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形式。尽管如此,电影还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听觉与视觉联合冲击的特殊魅力,占据着审美消费的重要位置。而且,其他艺术发展到今天也已经开始从电影艺术中吸取视觉元素丰富自身的内容。就音乐而言,如多媒体音乐对屏幕视觉效果声部的重视与可能性开发,后现代音乐中复中心、消解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界限、反人工控制、广场狂欢等特点都体现出某些现代电影艺术的复合性与写实性追求特征。
  
  二、真实性——艺术对生活的写真与思索
  
  1 一个真实的演员十一群真实的蒙古牧民
  据导演王全安介绍:在他的金熊奖影片《图雅的婚事》中,除了女主角图雅的扮演者余男外,其他演员都是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牧民。余男对于不畏困境的蒙古族妇女图雅的艺术刻画能力令人叫绝,而图雅的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扮演者巴特尔更加让人看到了真实的力量。
  2 真实的巴特尔
  王全安在选演员时,看到照片上巴特尔那忧郁的眼神,就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后来他才知道,巴特尔生活中恰好同剧本中描写的一样走路不方便。只是生活中是骑马摔伤的,而电影中则是打井砸伤的。生活中的巴特尔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全。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一个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的确不易,显然巴特尔特有的那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影片选择在内蒙古拍摄,也是因为导演本人感觉到巴特尔的单纯、善良是当代人正在失去的东西。
  3 真实的改变
  影片的拍摄不仅仅让人们了解到当地生活的艰辛,也着实改善了巴特尔的生活。王全安说,片中巴特尔对于因女儿上学和图雅争吵的一场戏总是因情绪激动而演不好,最终只能删去。后来余男了解到。巴特尔也有相似的经历,他的女儿如今已经从呼和浩特师专毕业,但初中学费还没有交。于是,剧组决定把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后陕西省给的一笔奖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给巴特尔。这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对于贫困的真实支持。
  正因为感受到这些有力支持,无论在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还是影片首映式上,特意从冰天雪地的内蒙古赶到春暖花开的北京的巴特尔。脸上时刻都洋溢着憨厚而幸福的笑容。
  4 真实的无奈
  王全安甚至还认为巴特尔的老婆可能就是另一个图雅。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他说:“嫁夫养夫”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和典型的现象,它涉及道德、伦理、人性、爱情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承担者往往是妇女,当困难来临时,她们作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电影体现的主要是图雅的努力和豪迈,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人性是复杂的,“嫁夫养夫”在道义上可取,但一旦产生爱情,就会非常矛盾。
  《图雅的婚事》的结尾,生活在戈壁中的蒙古族妇女图雅为了养家糊口,终于嫁给了愿意接受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森格,但是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婚宴上打了起来,倔强的图雅哭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局,透露出了导演王全安在影片以外的无奈。
  
  三、结语
  
  柏林的颁奖仪式早已结束,剧组成员的生活也已经归于平静。然而笔者却不能心平气和下来。为什么导演偏偏选中了荒凉的内蒙草原来描述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不选中水青草绿的呼伦贝尔盟和锡林格勒盟?为什么不选中汉族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不给巴特尔更多改善生活的机会?或许只有“马太效应”可以进行勉强的解释。笔者也不妨学学后现代学者给出一个后现代的结语了事。
其他文献
玉带绕金秋 尚将军 摄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像。摄影中光线的判断与选择与色彩直接相关,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和控制画面色彩是摄影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技巧。《玉带绕金秋》采用垂直视角,将光线的明暗关系和冷暖对比充分地体现出来;《风雪归途》在散射光下利用增加曝光量营造出简洁的高调效果;《大地密码》以线条及透视关系刻画出冬季梯田的独特地貌;《回归》将飞舞的鹤群及远景的风电设备涵盖在同一画面中,展现
平顶山 尧山 刘鲁豫 摄  4月28日上午,刘鲁豫摄影作品展《大相中原》在河南省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承办,集中展出了50幅摄影作品。  这次展览的内容涵盖了河南的“ 三山一河”,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和黄河,营造出别具精彩的山川风物,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故事。体现河南山水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文化河南、厚重河南和历史河南。  Q:您创作这批摄影作品,初衷是什
与会领导嘉宾和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合影留念,将颁奖典礼推向高潮。 车万坤 摄  中国摄影艺术节是经中央批准创办、关注度持久、影响力广泛的摄影节,是促进中国摄影艺术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具有引领创作、举贤荐优的重要作用,为当代最优秀的中国摄影家搭建了展示卓越才华的舞台。本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河南省文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承办,以“战疫脱贫润初心 培
宽容度指的是照相机的感光元件能记录下来的环境中亮部与暗部的信息范围,尤其在光比大的场景里进行拍摄,往往会出现天空曝光正常而地面却是严重欠曝光;或者地面得到了正确曝光,而天空却又曝光过度。如果照相机的宽容度足够,那么就可以同时容纳亮部和暗部的所有信息,不会丢失记录的细节和层次。  在日出日落的某一段时间段光比会比较大,尤其是太阳已经升起或者还没有落下地平线的时候,限于不同照相机不同宽容度的原因,亮部
[摘要]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美国电影《斯巴达300勇士》过分强调视觉冲击效果,放弃了电影媒介的道德责任,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忽视战争理由和目的,以及泯灭人性的做法,仅仅追求展现杀戮的艺术和人类生命毁灭刹间的视觉美感,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关键词] 斯巴达300勇士 战争 艺术 电影    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2007年3月出品的战争动作电影(斯巴达300勇士
入夜 程应明摄/EOS-1DX MarkⅡ,35mm镜头,光圈F8,速度30秒  对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对生命的礼赞,这是东方美学传统的主题。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不仅是极易识别的特征,而且具有不可言传的魅力。程应明用色彩、光影、明暗形成的情感基调与节奏,以东方的内向含蓄的方式反映出无限的精神包蕴,是作品成为深沉、热烈的精神载体。朝霞 程應明摄佳能EOS-1DX MarkⅡ,24-70mm镜头,
心理学上根据心理感觉,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棕)、冷色调(绿、青、蓝、紫)和中性色调(黑、灰、白)。暖色调给人亲密、温暖、柔和之感,冷色调给人距离、凉爽、通透之感。成分复杂的颜色要根据具体组成和外观来决定。色彩的冷暖感觉是我们在生活体验中由于联想而形成的。红、橙、黄、棕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橘黄的火焰和太阳,因此有温暖的感觉,将其称为“暖色”;绿、蓝、紫色则往往使人联想到森林,天空和冰雪,因此有
摘要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一直是表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和普通受众的关注。和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相比,《革命到底》一片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在题材选择、人物刻画、故事结构的安排上都做了大胆尝试,使人物成长和战争历史互有映衬、互有展现。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以小博大 角色转移    《革命到底》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这是另一种城市居民精神图景的呈现方式。  第一,这是一个关于女性视角切入城市居民生活的选题。摄影师以女性的委婉,以摄影的方式给我们幽静地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城市生活的日常图景。  第二,这是关于某一类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她以类型学肖像档案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肖像摄影中,无非要强调这五个信息:面部表情、服装、身体姿势、所处位置与背景和道具。崔玉霞的
[摘要] 该剧人物郑树森在称谓上经历了“顶针”、“小瘪三”、“郑老大”、“郑老板”、革命“同志”一系列变化。这集中体现了他性格的转变,该剧的创作者紧紧地把握了两极的张力,把郑树森前后遇事处事的态度和方法作了对比,并通过称谓的差异,巧妙的挖掘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变化。笔者借助物理学的理论,从内在(本位势能)和外在(位置势能)两个角度对游刃于两极间的“致中和”能量进行动力学的解读,把郑树森的人生经历以“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