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影片《图雅的婚事》真实手法入手,透过演员的选择、演员的笛声、演员生活的改变与现实的无奈等管道,挖掘出导演内心深藏的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并试图对影片获奖深层原因与观众的真实感受以及巴特尔的未来进行后现代思索。
关键词 真实 巴特尔 电影 后现代 笛子
由王全安执导,余男主演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收获了本届电影节华语影片第一奖。生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图雅和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她想再嫁一个男人,并和这个男人一起照料巴特尔、孩子、牲畜和一片干旱的牧场。整个故事真实而凄美。
然而,凄而不美的笛声在影片中代表的既是巴特尔的灵魂。也是巴特尔的依赖。观众可以从他断断续续、音色粗噪的笛声中感受到巴特尔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未来处境的迷茫:人们不会去责怪巴特尔演奏技艺的低劣、当然也不会去责怪导演用人不当: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被集中到如何处更好地安置巴特尔,以便让图雅一家早日进入安定的生活。观众在巴特尔羞强人意的笛声中,感受到内蒙牧民那种自然流露的真实、善良、耿直而凄凉的美,这便是真实的力量。
《图雅的婚事》这部影片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这是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也许,正是这种几乎原生态的牧民生活写照与蒙古民族对女性再婚现象中流露出的那种特有的宽容,深深地打动了评委与观众的心。而这种注重消解艺术与真实的界限,正是后现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重要特征。
一、真实性——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解
电影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同,它也同样经历了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历史过程。由于录音、摄影、播放、舞台灯光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使得电影的发展史远远落后于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形式。尽管如此,电影还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听觉与视觉联合冲击的特殊魅力,占据着审美消费的重要位置。而且,其他艺术发展到今天也已经开始从电影艺术中吸取视觉元素丰富自身的内容。就音乐而言,如多媒体音乐对屏幕视觉效果声部的重视与可能性开发,后现代音乐中复中心、消解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界限、反人工控制、广场狂欢等特点都体现出某些现代电影艺术的复合性与写实性追求特征。
二、真实性——艺术对生活的写真与思索
1 一个真实的演员十一群真实的蒙古牧民
据导演王全安介绍:在他的金熊奖影片《图雅的婚事》中,除了女主角图雅的扮演者余男外,其他演员都是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牧民。余男对于不畏困境的蒙古族妇女图雅的艺术刻画能力令人叫绝,而图雅的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扮演者巴特尔更加让人看到了真实的力量。
2 真实的巴特尔
王全安在选演员时,看到照片上巴特尔那忧郁的眼神,就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后来他才知道,巴特尔生活中恰好同剧本中描写的一样走路不方便。只是生活中是骑马摔伤的,而电影中则是打井砸伤的。生活中的巴特尔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全。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一个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的确不易,显然巴特尔特有的那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影片选择在内蒙古拍摄,也是因为导演本人感觉到巴特尔的单纯、善良是当代人正在失去的东西。
3 真实的改变
影片的拍摄不仅仅让人们了解到当地生活的艰辛,也着实改善了巴特尔的生活。王全安说,片中巴特尔对于因女儿上学和图雅争吵的一场戏总是因情绪激动而演不好,最终只能删去。后来余男了解到。巴特尔也有相似的经历,他的女儿如今已经从呼和浩特师专毕业,但初中学费还没有交。于是,剧组决定把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后陕西省给的一笔奖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给巴特尔。这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对于贫困的真实支持。
正因为感受到这些有力支持,无论在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还是影片首映式上,特意从冰天雪地的内蒙古赶到春暖花开的北京的巴特尔。脸上时刻都洋溢着憨厚而幸福的笑容。
4 真实的无奈
王全安甚至还认为巴特尔的老婆可能就是另一个图雅。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他说:“嫁夫养夫”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和典型的现象,它涉及道德、伦理、人性、爱情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承担者往往是妇女,当困难来临时,她们作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电影体现的主要是图雅的努力和豪迈,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人性是复杂的,“嫁夫养夫”在道义上可取,但一旦产生爱情,就会非常矛盾。
《图雅的婚事》的结尾,生活在戈壁中的蒙古族妇女图雅为了养家糊口,终于嫁给了愿意接受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森格,但是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婚宴上打了起来,倔强的图雅哭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局,透露出了导演王全安在影片以外的无奈。
三、结语
柏林的颁奖仪式早已结束,剧组成员的生活也已经归于平静。然而笔者却不能心平气和下来。为什么导演偏偏选中了荒凉的内蒙草原来描述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不选中水青草绿的呼伦贝尔盟和锡林格勒盟?为什么不选中汉族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不给巴特尔更多改善生活的机会?或许只有“马太效应”可以进行勉强的解释。笔者也不妨学学后现代学者给出一个后现代的结语了事。
关键词 真实 巴特尔 电影 后现代 笛子
由王全安执导,余男主演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收获了本届电影节华语影片第一奖。生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图雅和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她想再嫁一个男人,并和这个男人一起照料巴特尔、孩子、牲畜和一片干旱的牧场。整个故事真实而凄美。
然而,凄而不美的笛声在影片中代表的既是巴特尔的灵魂。也是巴特尔的依赖。观众可以从他断断续续、音色粗噪的笛声中感受到巴特尔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未来处境的迷茫:人们不会去责怪巴特尔演奏技艺的低劣、当然也不会去责怪导演用人不当: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被集中到如何处更好地安置巴特尔,以便让图雅一家早日进入安定的生活。观众在巴特尔羞强人意的笛声中,感受到内蒙牧民那种自然流露的真实、善良、耿直而凄凉的美,这便是真实的力量。
《图雅的婚事》这部影片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这是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也许,正是这种几乎原生态的牧民生活写照与蒙古民族对女性再婚现象中流露出的那种特有的宽容,深深地打动了评委与观众的心。而这种注重消解艺术与真实的界限,正是后现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重要特征。
一、真实性——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解
电影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同,它也同样经历了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历史过程。由于录音、摄影、播放、舞台灯光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使得电影的发展史远远落后于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形式。尽管如此,电影还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听觉与视觉联合冲击的特殊魅力,占据着审美消费的重要位置。而且,其他艺术发展到今天也已经开始从电影艺术中吸取视觉元素丰富自身的内容。就音乐而言,如多媒体音乐对屏幕视觉效果声部的重视与可能性开发,后现代音乐中复中心、消解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界限、反人工控制、广场狂欢等特点都体现出某些现代电影艺术的复合性与写实性追求特征。
二、真实性——艺术对生活的写真与思索
1 一个真实的演员十一群真实的蒙古牧民
据导演王全安介绍:在他的金熊奖影片《图雅的婚事》中,除了女主角图雅的扮演者余男外,其他演员都是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牧民。余男对于不畏困境的蒙古族妇女图雅的艺术刻画能力令人叫绝,而图雅的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扮演者巴特尔更加让人看到了真实的力量。
2 真实的巴特尔
王全安在选演员时,看到照片上巴特尔那忧郁的眼神,就觉得一定有什么原因。后来他才知道,巴特尔生活中恰好同剧本中描写的一样走路不方便。只是生活中是骑马摔伤的,而电影中则是打井砸伤的。生活中的巴特尔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全。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一个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的确不易,显然巴特尔特有的那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影片选择在内蒙古拍摄,也是因为导演本人感觉到巴特尔的单纯、善良是当代人正在失去的东西。
3 真实的改变
影片的拍摄不仅仅让人们了解到当地生活的艰辛,也着实改善了巴特尔的生活。王全安说,片中巴特尔对于因女儿上学和图雅争吵的一场戏总是因情绪激动而演不好,最终只能删去。后来余男了解到。巴特尔也有相似的经历,他的女儿如今已经从呼和浩特师专毕业,但初中学费还没有交。于是,剧组决定把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后陕西省给的一笔奖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给巴特尔。这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对于贫困的真实支持。
正因为感受到这些有力支持,无论在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还是影片首映式上,特意从冰天雪地的内蒙古赶到春暖花开的北京的巴特尔。脸上时刻都洋溢着憨厚而幸福的笑容。
4 真实的无奈
王全安甚至还认为巴特尔的老婆可能就是另一个图雅。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他说:“嫁夫养夫”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和典型的现象,它涉及道德、伦理、人性、爱情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承担者往往是妇女,当困难来临时,她们作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电影体现的主要是图雅的努力和豪迈,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人性是复杂的,“嫁夫养夫”在道义上可取,但一旦产生爱情,就会非常矛盾。
《图雅的婚事》的结尾,生活在戈壁中的蒙古族妇女图雅为了养家糊口,终于嫁给了愿意接受残疾丈夫巴特尔的森格,但是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婚宴上打了起来,倔强的图雅哭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局,透露出了导演王全安在影片以外的无奈。
三、结语
柏林的颁奖仪式早已结束,剧组成员的生活也已经归于平静。然而笔者却不能心平气和下来。为什么导演偏偏选中了荒凉的内蒙草原来描述这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不选中水青草绿的呼伦贝尔盟和锡林格勒盟?为什么不选中汉族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不给巴特尔更多改善生活的机会?或许只有“马太效应”可以进行勉强的解释。笔者也不妨学学后现代学者给出一个后现代的结语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