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归属感,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未来生存背景归属感的建立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提出相应对策,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归属感
学校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群体,因此有时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的调查结果表明68%的学生的性格是积极乐观的,但仍有将近4%的学生存在愤世嫉俗的心态,而一个拥有后者心态的学生是不可能拥有良好的校园归属感的。同时,在节日里对老师、同学的问候情况也反映了他们的归属感的强弱,而据调查目前能做到节日会送出问候的学生只有26%,更有6%的同学从来不会在节日送出自己的问候。
如果以上这些还不能反映大学生缺乏校园归属感的严重问题,那么下面这几个数据,足够令人惊讶。在对南昌航空大学在校生的跟踪采访和调查中,有近52%的学生反映从未感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的人文关怀;在学生本人遇到困难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找家人或者自己克服,但却仅有20%的学生会选择找自己的老师、辅导员寻求帮助,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一个月里,只有不到10%的学生会经常去关注学校的动态,试想学生如果不在学校里又会怎样呢?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是极其薄弱并且急需加强的,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其中,我们对本校的在校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本校?有56%的学生坚决不会选择现在所读的学校,愿意继续选择本校的只有不到28%的学生。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的大学失去了热爱之情,缺乏对自己所就读学校的认同感,对母校几乎没有归属感可言,这就是当前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基本情况。
二、导致大学生失去校园归属感、校园归属感减弱的原因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而况人乎?那么是什么造成当代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减弱,甚至失去校园归属感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中也不乏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
1.学校的人文关怀不足,在校大学生缺乏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调查显示有近52%的学生感觉从未感受到学校的领导、老师的人文关怀,学生本人遇到困难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找家人或者自己克服,但却仅有20%的学生会选择找自己的老师、辅导员帮助。
2.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使得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对学校产生较大心理反差。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其功能的完善,是开展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除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外,也不利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影响了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校对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造成高年级学生对学校活动热情降低。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56%的学生只参加班级活动,且较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10%的学生从不参加任何活动,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居多,有37%的同学对校庆这样的活动没有兴趣,原因主要是感觉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学校活动热情降低是校园归属感降低的又一大原因。
4.学校对大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再一次选择所读学校。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如果他们在这些方面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乐于参与学校活动,而一旦他们的意见、思想得不到反馈就会对自己所在学校产生厌恶心理,自然就没什么归属感了。
(二)学生方面
1.当代大学生的愤世嫉俗情绪高涨,受自身情绪影响,对学校产生厌恶和不满的心理。学生表现出没有学习动力、敌视学校、对社会没有积极的信念、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是归属感低的特征。
2.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人际关系淡漠,表现为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人缺乏真诚与信任,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导致自身对学校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
3.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及氛围不符,使得部分学生对学校产生极大的抱怨情绪,归属感自然缺乏。
4.置身于物流横溢的社会,受社会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转而重视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美,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缺乏感恩意识,对学校的感情较为淡薄,影响学校归属感。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策略
中国有句俗话叫: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不错,大学生的校园归属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归属感会得到质的飞跃。如学校的人文关怀做好了,让处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大学生得到学校真情的关怀,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对母校的情感就会升华到更高层次。
(一)“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进入大学的学生就如一匹千里马,他们需要学校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去锻炼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生抱负。所以通过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赢得学生好感的重要举措。
(二)“再而衰,三而竭”。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参加过很多学校的活动,所以对学校举办的很多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淡退。因此,通过人文关怀、思想教育提高高年级大学生对活动的激情,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学校活动中去,对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校园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知己知彼”。学校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意见进行反馈和处理,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与学校大政方针相同的道路上来。
(四)“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饱含激情,树立崇高志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的学习环境,而非终日抱怨。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去学习和处事,学校加强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实际帮助。
(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学校要给学生一片纯洁的天空,让学生能在这个物质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快乐和充实。学生要坚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不要让自己的人格受到世俗污染而变得浑浊不堪,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义务或是权利,而是相互的,只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影响学生校园归属感的问题得到解决,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六)“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十支筷子折不断”。团结才能奋进,学校做的是百年树人大计,学生做的是为国之崛起而奋斗不止,为己身之价值而拼搏。只有学生有强烈归属感,老师有高尚的责任感,领导有为人民培养栋梁的决心,学校师生与领导众志成城,学生方可成为有用之才,老师方能无愧于为人师表的称号,学校自然也就能取得辉煌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因为人类活动所以产生了集体,从而有了社会。但是倘若一个人对他所在的集体没有认同感、归属感,那就等同于一台只会机械地重复生产活动的机器,没有灵魂,他所处的这个集体也不会有情感的存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加强自身校园归属感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是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国家栋梁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对于从事教育的学校来说,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做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学校的教育事业也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01).
[2]李靖环,陈洪霞.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3]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归属感
学校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群体,因此有时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的调查结果表明68%的学生的性格是积极乐观的,但仍有将近4%的学生存在愤世嫉俗的心态,而一个拥有后者心态的学生是不可能拥有良好的校园归属感的。同时,在节日里对老师、同学的问候情况也反映了他们的归属感的强弱,而据调查目前能做到节日会送出问候的学生只有26%,更有6%的同学从来不会在节日送出自己的问候。
如果以上这些还不能反映大学生缺乏校园归属感的严重问题,那么下面这几个数据,足够令人惊讶。在对南昌航空大学在校生的跟踪采访和调查中,有近52%的学生反映从未感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的人文关怀;在学生本人遇到困难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找家人或者自己克服,但却仅有20%的学生会选择找自己的老师、辅导员寻求帮助,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一个月里,只有不到10%的学生会经常去关注学校的动态,试想学生如果不在学校里又会怎样呢?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是极其薄弱并且急需加强的,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其中,我们对本校的在校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本校?有56%的学生坚决不会选择现在所读的学校,愿意继续选择本校的只有不到28%的学生。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的大学失去了热爱之情,缺乏对自己所就读学校的认同感,对母校几乎没有归属感可言,这就是当前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基本情况。
二、导致大学生失去校园归属感、校园归属感减弱的原因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而况人乎?那么是什么造成当代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减弱,甚至失去校园归属感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中也不乏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
1.学校的人文关怀不足,在校大学生缺乏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调查显示有近52%的学生感觉从未感受到学校的领导、老师的人文关怀,学生本人遇到困难时,有70%的学生选择了找家人或者自己克服,但却仅有20%的学生会选择找自己的老师、辅导员帮助。
2.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使得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对学校产生较大心理反差。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其功能的完善,是开展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除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外,也不利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影响了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校对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造成高年级学生对学校活动热情降低。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56%的学生只参加班级活动,且较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10%的学生从不参加任何活动,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居多,有37%的同学对校庆这样的活动没有兴趣,原因主要是感觉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学校活动热情降低是校园归属感降低的又一大原因。
4.学校对大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再一次选择所读学校。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如果他们在这些方面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乐于参与学校活动,而一旦他们的意见、思想得不到反馈就会对自己所在学校产生厌恶心理,自然就没什么归属感了。
(二)学生方面
1.当代大学生的愤世嫉俗情绪高涨,受自身情绪影响,对学校产生厌恶和不满的心理。学生表现出没有学习动力、敌视学校、对社会没有积极的信念、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是归属感低的特征。
2.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人际关系淡漠,表现为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人缺乏真诚与信任,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导致自身对学校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
3.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及氛围不符,使得部分学生对学校产生极大的抱怨情绪,归属感自然缺乏。
4.置身于物流横溢的社会,受社会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转而重视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美,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缺乏感恩意识,对学校的感情较为淡薄,影响学校归属感。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策略
中国有句俗话叫: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不错,大学生的校园归属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归属感会得到质的飞跃。如学校的人文关怀做好了,让处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大学生得到学校真情的关怀,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对母校的情感就会升华到更高层次。
(一)“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进入大学的学生就如一匹千里马,他们需要学校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去锻炼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生抱负。所以通过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赢得学生好感的重要举措。
(二)“再而衰,三而竭”。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参加过很多学校的活动,所以对学校举办的很多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淡退。因此,通过人文关怀、思想教育提高高年级大学生对活动的激情,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学校活动中去,对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校园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知己知彼”。学校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意见进行反馈和处理,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校能提供什么,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与学校大政方针相同的道路上来。
(四)“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饱含激情,树立崇高志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的学习环境,而非终日抱怨。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去学习和处事,学校加强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实际帮助。
(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学校要给学生一片纯洁的天空,让学生能在这个物质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快乐和充实。学生要坚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不要让自己的人格受到世俗污染而变得浑浊不堪,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义务或是权利,而是相互的,只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影响学生校园归属感的问题得到解决,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六)“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十支筷子折不断”。团结才能奋进,学校做的是百年树人大计,学生做的是为国之崛起而奋斗不止,为己身之价值而拼搏。只有学生有强烈归属感,老师有高尚的责任感,领导有为人民培养栋梁的决心,学校师生与领导众志成城,学生方可成为有用之才,老师方能无愧于为人师表的称号,学校自然也就能取得辉煌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因为人类活动所以产生了集体,从而有了社会。但是倘若一个人对他所在的集体没有认同感、归属感,那就等同于一台只会机械地重复生产活动的机器,没有灵魂,他所处的这个集体也不会有情感的存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加强自身校园归属感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是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国家栋梁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对于从事教育的学校来说,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做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学校的教育事业也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01).
[2]李靖环,陈洪霞.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3]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