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宜舍本而他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新颖了,教学手段灵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整个课堂热闹了……然而,在这些“热闹”和“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些片面性、极端性的做法:在教学时一味追求细节的完美、学生的活跃、课堂的热闹,而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本”,致使学生知识落不到实处,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培养。
  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圣陶
  一、语文教学要时刻紧扣文本
  语文,作为人文、语言学科,语言是情感和知识的载体,要体会任何知识、情感、精神、思想、文化,都必须以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体会为根本。如果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体验、语言学习,即使再美再高,也无异于空中楼阁。
  因此,语文教学要时刻紧扣文本,将课文里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透过语言文字之美去揭示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品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作为教师,必须狠下功夫钻研教材。切实弄清楚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句,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要用如此的表述方法等。通过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较、分析,通过对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及作者写作意图的反复琢磨,把教材读细、读深、读透。
  只有做到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圣陶老先生这里说的“反复玩味课文”就是要多品读课文。
  语文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语感,赏析课文精妙之处,多记好字、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千万不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让学生感觉不到课文的精妙之处。乃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教师口若悬河地讲,滔滔不绝地分析,而学生却感觉味同嚼蜡,恹恹欲睡。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本身,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一拓展也要结合文本来进行,让文本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否则就偏离了文本的目标,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语文教材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情趣的载体。教师在研读文本時,一定要善于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就《背影》来讲吧,里面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单纯就写法来说,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学生:(1)通过典型事例写人。(2)通过入微的细节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3)捕捉特定情境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刻画人物,抒发情感。(4)营造不平常的背景,感动自己,感动他人。(5)选最动情的一件事,突出最动情的瞬间。(6)选择恰当的写作契机,老老实实地表达真情……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的整体安排进行取舍,把读和写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进行写法渗透,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作文片段练习,让学生在积累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里面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大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语文教材中的这些优美文章为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其他各科难以企及的独特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也有利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知识传授中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具有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天性”优势。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实现情感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除了要注意“以文为本”外,还要注意“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生活的源泉。”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最重的培养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基礎知识以及工作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必须在平常的学校学习中获得,但是工作技能的获得只能依靠实践。基础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又反过来巩固基础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工作技能习得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实训模式的选择,本文在总结现阶段实训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向 实训模式  一、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
“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顺口溜在传播上快速、广泛。在现实生活中,顺口溜一般用于互相逗乐和帮助记忆。那么,如果将顺口溜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又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呢?怀抱着这样的初衷,笔者将顺口溜引进教育教学中,探索了教育教学中顺口溜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收获。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合理、有效地使用顺口溜对
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导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数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下面以案例描述的形式就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谈以下三方面。    一、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宜。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感受美的因素,得到美的熏陶。培养感知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提升道德思考,规范良好道德认识。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感知美;鉴赏美;规范道德    卢梭说:“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密切联系,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而同情心忠诚爱温柔,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呢?首先我认为作为一
【关键词】检测导入参与锤炼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教学成功的主阵地,如何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课前五分钟的检测  复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下及时复习,概念和化学用语必须记熟,在每一节课课前5分钟进行检测,以概念和化学用语为主,学生互判,全对的上交,出错的下课后二次默写。默写成绩与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评比挂钩,这样对学生的复习起
科学实验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技能,并培养他们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如何上好实验课成为了每个科学教师倾心研究的一个细节。通过实践,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做好实验准备,创设实验课好的开端    实验准备充分与否是实验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准备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
【摘 要】众所周知,图片情景材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历史内容并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这些插图的使用并不理想,或重视不够而一略而过,或完全没有使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有关指导。插图的作用在教学中得不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使用好插图并发挥其应有作用是一
【摘 要】数学教育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数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存在着本源性的密切关联,正是数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以及数学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开始思考数学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中便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论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方法论意识    本文不打算讨论什么是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或者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方法论,因为它们只是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教育研究方法论更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正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布鲁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提出了一套使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