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问提“趣”,事半功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以巧设的有趣问题导入新课,那么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学习气体的蒸发时,我提出问题: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即时活跃起来.但我并没有把结论说出来,而是卖了个关子:“你们学了蒸发的知识后,就会明白的.”学生们立即去翻看课本内容,马上进入了思维状态.又如讲“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时,我提出了问题:冬天手冷的时候,为什么两手互相搓搓就暖和了?从滑梯滑下的时候,为什么臀部会有灼热的感觉?这些问题贴近学生,因为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曾发生在他们身上,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现象和他们密切相关,促成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再接着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有用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以问引“深”,深入浅出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应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共同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据此做出调整.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但兴趣不够稳定,易波动.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些来自生活且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就能够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学得有趣、轻松、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讲“浮力”时,我提出问题: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浮在水面上受力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里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我再引导学生逐步讨论分析:从皮球露出水面到上浮到水面静止,皮球受到重力不变,但受到浮力逐渐变小,直至浮力与重力相等,皮球才停止上浮,静止在水面上,可见,浮力是逐渐变小.由此让学生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从而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作好准备,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针对学生在讨论、证明中的不足进行质疑和点拨.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三、 以问导“究”,自主创新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是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讲解.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特长、兴趣、学习实际,选择适宜的问题去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学习“噪声污染”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指导学生把这个课题分解为五个问题:1.我镇噪声污染的现状怎样?2.噪声污染的来源?3.噪声污染的危害?4.怎样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5.怎样减少洪梅镇的噪声污染?然后把不同问题分给不同的探究小组,指导他们分别去收集有关洪梅镇过去与现在的情况并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不同之处,从而唤醒学生对洪梅镇的整治意识. 如对洪梅镇噪声污染调查及分析,采访洪梅镇环保所的工作人员,对洪梅镇交通噪声污染与工业噪声污染的测试与分析:在车流量较多的洪梅迎宾路和流量较少的望沙公路进行交通噪声测试,到电器厂进行工业噪声测试,到洪梅市场对高音喇叭进行生活噪声测试等.
本次以问导究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以巧设的有趣问题导入新课,那么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学习气体的蒸发时,我提出问题: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即时活跃起来.但我并没有把结论说出来,而是卖了个关子:“你们学了蒸发的知识后,就会明白的.”学生们立即去翻看课本内容,马上进入了思维状态.又如讲“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时,我提出了问题:冬天手冷的时候,为什么两手互相搓搓就暖和了?从滑梯滑下的时候,为什么臀部会有灼热的感觉?这些问题贴近学生,因为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曾发生在他们身上,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现象和他们密切相关,促成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再接着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有用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以问引“深”,深入浅出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应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共同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据此做出调整.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但兴趣不够稳定,易波动.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些来自生活且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就能够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学得有趣、轻松、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讲“浮力”时,我提出问题: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浮在水面上受力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里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我再引导学生逐步讨论分析:从皮球露出水面到上浮到水面静止,皮球受到重力不变,但受到浮力逐渐变小,直至浮力与重力相等,皮球才停止上浮,静止在水面上,可见,浮力是逐渐变小.由此让学生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从而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作好准备,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针对学生在讨论、证明中的不足进行质疑和点拨.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三、 以问导“究”,自主创新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是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讲解.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特长、兴趣、学习实际,选择适宜的问题去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学习“噪声污染”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指导学生把这个课题分解为五个问题:1.我镇噪声污染的现状怎样?2.噪声污染的来源?3.噪声污染的危害?4.怎样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5.怎样减少洪梅镇的噪声污染?然后把不同问题分给不同的探究小组,指导他们分别去收集有关洪梅镇过去与现在的情况并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不同之处,从而唤醒学生对洪梅镇的整治意识. 如对洪梅镇噪声污染调查及分析,采访洪梅镇环保所的工作人员,对洪梅镇交通噪声污染与工业噪声污染的测试与分析:在车流量较多的洪梅迎宾路和流量较少的望沙公路进行交通噪声测试,到电器厂进行工业噪声测试,到洪梅市场对高音喇叭进行生活噪声测试等.
本次以问导究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罗峰